大宋邊境
戰亂紛飛,狼煙直升
陳兵邊境,蟄伏許久的西夏十五萬騎兵終於按耐不住,分二路浩浩蕩蕩的攻向北宋,這些騎兵中包括西夏著名的“擒生軍”、“衛戍軍”、“侍衛軍”、“潑喜”等部。
西夏左路軍總計十萬,在大將軍李元的指揮下,穿過與宋毗連的橫山山脈,以迅雷不急掩耳之勢,殺向延州。
大宋與西夏交界之地,以環州、慶州西北重鎮為主,邊寨排列甚密,有宋朝名將劉平、趙振等把守,加上西夏素不知其山川之路,很難打開缺口,涇州、源州一帶,壁壘兼顧,屯兵頗多,尤其是戍守於這一帶的士兵,多善射,易守難攻,只有鄜州和延州地闊平原,較為騎兵施展所長。
因此在西夏出兵之前,就已經把延州作為了這次進攻大宋的突破口。
延州戰役一開始,宋軍就陷入了極為被動的局面。
延州城雖有守軍三萬,但延州知州范雍怯懦無謀,不懂戰法,所謂“將愚不識乾戈,兵驕不知戰陣”,雖然延州城事先已經通過狼煙得知西夏入侵的消息,但是面對氣勢洶洶的西夏騎兵,還是險象環生,城牆幾度易手。
同時,為了徹底孤立延州,李元又派兵攻打衛拱延州的金明十八兵寨,延州外圍金明寨守將都巡檢李士彬貪暴愚頑,部下怨聲載道,不願意效力,很快西夏鐵騎以千鈞之勢,一路攻佔兵寨,勢如破竹,不到十天的時間,金明十八兵寨,僅剩下了五座。
僅剩最後一座兵寨——百邦兵寨時,李元派人勸降,但卻被守將夏隨拒絕,李元惱羞成怒,下令攻城,夏隨率領二千軍士和全寨老幼拚死抵抗,本人更是身先士卒,赤膊相戰,但終因寡不敵眾兵寨淪陷,李元隨即下令搶掠三天、屠城屠寨。
西夏騎兵聽此令立刻瘋狂的湧進了百邦兵寨,百邦兵寨內一時間慘叫不斷,無數少婦幼女被女乾淫,受盡凌辱後被殺死,剩余青年壯丁被捆綁,然後被西夏士兵一個又一個獰笑著殺害,在城門外數千個人頭齊刷刷的落地,屍體堆了一座又一座的小山,百邦兵寨的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才熄滅,自此,延州城外十八座連環兵寨最後一座百邦兵寨成為了一座空無人煙的鬼城。
延州城周圍的縣郡等情況也不樂觀,西夏軍佔領後,雖然沒有進行屠城,但是卻總有遊兵襲擾百姓,大街上到處都有手持利刃的西夏軍在遊走,殺人、搶劫、強女乾每天都在街頭上演,以至於白天再無婦女敢出來走動。
此外,西夏另一路右路軍,擁有五萬之眾,以鐵鷂子軍為主,由西夏名將耶律達領兵,進攻太原府,切斷了代州城、雁門關與大宋的聯系,同時擺出進攻汾州的姿態,劍鋒直指大宋汴京城——開封府。
雪花般戰報傳到汴京城,立刻震驚了整個宋朝朝野,宋真宗趙恆龍顏大怒,眾臣寒噤自危,不敢言語……
原本以遼結盟來抗衡大宋的西夏,竟然敢主動攻打大宋,而且還兵分兩路。
西北重鎮的金明十八寨竟然會在這麽短時間內淪陷。
那些戍邊的將領都是幹什麽吃的?
大宋名將如雲,如今需要的時候都到哪裡去了?
底下朝臣將領議論紛紛,鬧哄哄一片,但卻無一人主動請纓,原因很簡單,大宋北部與西夏各軍鎮布置重兵近二十萬,但都分散於環州、慶州、涇州、源州和延州,但因為軍事上實行強乾弱枝政策,附近州郡府路很難抽調出人馬。
更何況環州、慶州、涇州、源州中的宋軍多為步兵,守城尚且可以,但若要調動去支援延州,一旦與西夏騎兵在平原遭遇,很容易被對方擊潰,更何況對方的西夏統帥李元本身就是名將,必然會調動兵力守在各州府與延州的要道之中,現在延州雖然危急,但依靠城堅之利,也能勉強能夠支持一段時間,倘若貿然出兵打破了西北地區的軍事平衡,那才是真正可怕的事情。
而太原府路那邊戰況反而相對還好些,太原府路各州府兵馬不少都是三年前北征軍所部,還有老將楊敬業,田仁朗、石寶吉等名將鎮守,刀是不足為慮,只是這樣一來,太原府路就很難再抽調出兵力援助環慶府路的延州。
倘若短期內想要調動軍隊,恐怕也只能從汴京的城防司抽調了。
不過汴京城乃大宋京師, 萬一抽調出兵力而西夏騎兵繞路攻到城下,這個責任恐怕沒人能夠擔待得起來。
此外還有一點,拱衛延州城的金明十八兵寨,原本互為犄角之勢,但卻這麽快就淪陷了,西夏左路軍的這種恐怖戰鬥力,更讓人望而卻步。
大殿中,宋真宗趙恆目光炯炯的看著底下眾人,西夏大軍入侵,底下更是議論得沸沸揚揚,有說議和的,有說固守的,還有說要反攻的,原本趙恆心情就因為戰報之事比較差如此更是心煩,他猛然拂袖一揮,幾乎一瞬間,底下所有的議論聲和爭吵辯駁聲立刻全部消失,所有文官武將的目光齊齊投向了他。
趙恆緩慢的掃視一下眾人,沉聲說道“大宋立國至今,自太祖以來,與外爭端無數,雖有敗績,但亦無被西夏侮辱至此之地步,今日之事,是大宋之恥,更是朕之辱……”
“噌……”
一道輕嘯龍吟的清脆之聲滕然響起,趙恆腰間利劍已然出鞘,劍鋒直指殿外,大聲說道:“朕今日以此劍發誓,此生誓必攻破西夏興慶府,方能消朕心頭之恨。”
“諸位不必再議,朕意已決,必與西夏決一死戰,哪位將軍肯掛帥出征,請站出一步”
朝臣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從裡面走出了四人,
“陛下,老臣願往。”
“陛下,為將請命。”
“父皇,兒臣願為國分憂”
“父皇,兒臣願為國分憂”
眾人仔細一看,出列的四人正是曹彬、樞密副使劉平以及大皇子隆王趙佑、四皇子信王趙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