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英語:Catholicism),又稱公教,但是自明朝時就沿用的名稱“天主教”,已成了正式的中文代名詞(因其將不使用上帝、神等詞匯稱呼所信仰的天主,而僅使用天主一詞)。在基督教的所有公教會之中,羅馬公教會(羅馬天主教會)的會眾最為龐大,全世界人數有11.3億,佔世界總人口17%,因此公教會(天主教會)一詞往往指的是「與羅馬教宗共融的天主教會」,目前天主教會也是所有基督宗教的教會中最為龐大的教會。
“公教會”的“公”原文起源自拉丁語的catholicus,意思是“普遍的”,翻譯作中文“公”是取自「天下為公」的“公”,因為天主教徒認為只有天主教會才是“全世界的”、“一般的”、“大眾的”教會。他們選擇這個名字,是由於他們認為最初的教會是開放給全部的人,而不是特定的種族、階級,或者特定宗派的。
“公教會”一詞的出現早於現在的天主教會,在使徒信經:“神聖的公教會(sanctamcatholicam)”,以及尼西亞信經裡面一句:“我信唯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Etunam,sanctam,cathólicametapostólicamésiam)”。
“公”的原文意思雖然平常,但是在基督教的發展史上卻有許多教派與教會想要擁有這個頭銜,到了最後,“公教會”一詞在法理上已經由羅馬天主教會所擁有,這就如同正教會的“正”,其字面意思雖也平常,但是後來僅由正教會所擁有。盡管如此,仍有不隸屬於羅馬天主教會的教會在名稱上使用或是保有“公教會”(天主教會),比如古公教會、寬宏公教會與中國天主教愛國會。
羅馬天主教會
五世紀古羅馬東、西分裂以後,東羅馬帝國奉君士坦丁堡牧首為正宗,並演變成日後的東正教;而保留在原首都羅馬的教廷,則成為了分裂後西羅馬帝國的正宗,是為“羅馬天主教會”這名稱的源由。
羅馬天主教是源自耶穌基督的正宗。他們的論據來自瑪竇福音第十六章18節,耶穌對聖伯多祿(基督新教翻譯為彼得)說的這句話:“你是伯多祿(磐石),我要將我的教會建立在這磐石上。”;伯多祿於瑪竇福音的名字,在巴勒斯坦的亞拉美語,是作「刻法」(Cepha),基督新教翻譯為磯法,在亞拉美語正是「磐石」之意,因而他們相信聖伯多祿是羅馬第一位主教,一直承襲至現在。而伯多祿的繼承者們,就是被稱為教宗的人,是全球天主教的最高領袖。
羅馬天主教會的統治范圍曾經被稱為教宗國,直到現在,教宗仍然是梵蒂岡的元首。
天主教的教義,都可以在天主教教廷官方的找到。
天主教的信仰生活的核心是七項聖事,即聖洗聖事、堅振聖事、和好聖事、聖體聖事、婚配聖事、聖秩聖事、病人傅油聖事(基督新教則僅保留洗禮和聖體聖血作為正式的聖禮)。在這其中,彌撒(聖體聖事為其主題)是最重要的。
日常生活中,誦經也是天主教信徒經常進行的活動。這些經文大都是一些經過編排好的重要經文的連禱,例如《天主經》、《宗徒信經》和《玫瑰經》。
天主教的節日很多,在基督宗教三大派別少於東正教而多於基督新教。其中比較重要的有聖誕節、復活節、聖神降臨節、聖母升天節、聖體聖血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