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大宋好官人》第476章:躲無可躲
  張正書歎了口氣,說道:“那不然還能怎樣?那端王是認準我了,我做什麽都沒用啊!”這是實話,要是趙佶認準了張正書,張正書現在確實難以做什麽來抵消他的念頭。好在趙佶還不是皇帝,沒法由著性子來。要是趙佶已經成了皇帝,張正書二話不說就要跑路了。

  瞧瞧趙佶對付情敵的手段就知道了,吃醋的女人是不講道理的,吃醋起來的男人,更是不講道理。要是這個男人身居高位,還弄他不過,那就是一樁禍事了。

  張正書不知道現在他在趙佶眼中是個什麽形象,但肯定被列為“情敵”的范疇了。

  天地良心,張正書明明和李師師保持著距離,也沒有一絲旖旎的心思,偏生被趙佶記恨上了,這算什麽事?無妄之災啊!

  “這可怎生是好?”曾瑾菡也急了,她也聽聞過趙佶的大名,端王心術不正,喜歡走馬狎妓,雖有文才,卻放浪不羈。這樣的權貴,是哪個商賈都不想惹的。

  張正書安慰她說道:“如今看起來,倒是沒有什麽事。他只是端王,又不是皇上。要是他做了皇帝,我立馬跑路。可惜啊,他只是個親王罷了。”

  “還‘只是親王’罷了,那端王要是鐵了心與你為難,你能怎樣?”曾瑾菡急得都快掉眼淚了。

  “放心,在開封府他還不敢亂來的……”

  張正書很篤定地說道,歷史上,就沒有一個趙氏宗室敢做什麽天怒人怨的事。要是做了什麽天怒人怨的事,那趙氏宗室恐怕就容不得他了。削爵都是輕的,按律法嚴判是大概率的事。為何是這樣呢?咳咳,這就得扯到趙光義了,可能是因為得位不正,趙光義對待太祖一脈,嚴苛到不行。稍稍犯錯,恐怕就要遭到滅頂之災。

  這些年來,趙氏宗室中的太祖一脈,都是夾著尾巴做人的。

  有鑒於此,很多王爺,郡王,或者是其他爵位的宗室,都如履薄冰,不敢做什麽出格的事。

  正因為是這樣,所以宋朝的宗室都很安分,沒有一個敢造反的。也是,燭光斧影的事,還歷歷在目,誰敢造反?

  然而曾瑾菡雖然熟知人情世故,卻不太懂政治:“我等都是商賈,如何能和一個王爺鬥?不若郎君你備厚禮,上門賠罪罷!”

  張正書卻苦笑道:“人都得罪了,賠禮有用嗎?”趙佶的小心眼,張正書是一清二楚的。

  歷史上,章惇反對立趙佶為帝,認為趙佶“輕佻不可以君天下”。可向太后以宋神宗語駁斥章惇:“先帝嘗言:端王有福壽,且仁孝,當立。”最後,向太后在曾布、蔡卞、許將等大臣的支持下,強行立了趙佶為帝。趙佶一登基就找了個借口,而蔡京為了奪權,利用台諫官彈劾章惇,與趙佶裡應外合,總算是把章惇弄出汴京城了。章惇被貶為武昌軍節度副使,潭州安置。即便是這樣,趙佶依然沒放過章惇,把章惇一貶再貶,貶為雷州司戶參軍。從此,章惇就一路奔波,從舒州、睦州、越州,最後到湖州。短短兩年多時間,章惇南遷北移,最後病死在貶所之中。

  看到了沒?趙佶的記仇,一點都沒有君王風度。

  再加上他的荒唐,任用小人,為禍天下,根本不配為君。

  可惜,歷史偏偏和宋人開了個玩笑,最終導致了“靖康之恥”。

  躲避是躲避不過的了,被趙佶記恨上,那就是不死不休的局面。張正書對此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既然躲不掉,那就舍得一身剮,把趙佶這個準皇帝拉下馬好了!

  對此,張正書有三手計劃。

  一,自然是讓趙煦生個健健康康的兒子出來,有可能的話,盡量延長趙煦的壽命。不過,以趙煦好色的性子,估計這條路很渺茫。二,就是申王趙佖了,理論上講,申王趙佖才是趙煦死後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可惜有眼疾。但是,在張正書這裡根本不算事。不就是個近視眼嗎,張正書弄出玻璃之後,還怕弄不成個高度近視眼鏡?這樣一來,申王趙佖就不會因為眼疾被刷掉了。這個計劃得盡快實施,還需要在民間多多宣傳申王趙佖的“仁義”。額好吧,其實申王趙佖也不是什麽好貨色,平庸至極,是個老好人。不過怎麽說,都比趙佶當皇帝好好一點。最重要的是,申王趙佖有個厲害的兒子趙有奕,這是最好不過的選擇了。

  最後一個計劃嘛,自然就是安排退路了。

  天下之大,張正書哪裡去不得?

  不過,這得首先弄出船隻來才行,沒有船隻,一切都是虛的。

  除了船隻外,還得招募船員,自己培養船員。如果是趙佶為帝,那在趙佶登基之前,張正書就帶著全家老小出海生活。

  只是這幾個計劃都有點……不可告人,自然不能告訴曾瑾菡了。

  “郎君,你莫要強,我可不是說笑的。”曾瑾菡繼續勸道。

   張正書搖了搖頭,苦笑道:“沒有用的,只會讓那端王更加看不起我,便是現在都能放手整我了。”

  曾瑾菡不信,皺眉說道:“安有如此王爺?”

  “趙佶不就是?”

  張正書心道, 你還不知道他的荒唐事呢,千古皇帝,他也算是獨一份了。

  曾瑾菡長籲短歎,這頓飯吃得不歡而散。

  而張正書呢,則打定了主意,不管怎麽樣都好,為了自己,為了大宋,都不能讓趙佶登基。

  在送走曾瑾菡後,張正書坐在小樓上,看著萬家燈火,心中想著:“西北戰事一了,趙煦估計會來我這裡了吧?”

  為什麽張正書這麽篤定呢?

  完全是因為張正書料中了第二次平夏城之戰的結果,趙煦不得不再次過來取經了。估摸現在朝廷裡,是戰是退,已經要吵成一鍋粥了吧?張正書隻想嘿嘿冷笑,要說朝中諸公嘛,做實事不行,吵架開乾倒是一把好手。偏生到了遼國,到了西夏,他們的膝蓋就軟了,脊梁就彎了。這就是文人的“骨氣”,像蘇轍那樣的文骨,這時候的朝堂已經沒有了。剩下的,只有曾布、蔡京一流的政治投機者。

  這確實是悲哀。

  不僅僅是大宋的悲哀,也是儒家的悲哀。

  儒家到此,已經走入了死胡同。看似科舉把儒家捧得很高,實際上高處不勝寒啊!

  https://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