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說提高人民的平均年齡,三國時期百姓的平均年齡不到三十歲,這嚴重的製約了經濟的發展。
男子在二十到五十歲之間都有耕田勞作的能力,屬於創造價值的階段。
可現在由於,溫飽原因,衛生原因,醫療原因等等一系列的原因導致大部分人活到三十就死了,這對缺少人口的吳國打擊就太大了。
想想看,只要孫亮有能力把平均年齡從不到三十提高到三十五歲,會有什麽樣的後果,每個吳國的百姓多活了五年,這五年能做的事情太多了,創造的價值簡直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
特別是吳國不如魏國人口多的情況下,若是吳國的人比魏國的人長壽,那意味著魏國的老兵死去的時候,吳國的老兵還活著,而且吳國還有新的兵員補充到國家之中。
那麽在糧食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吳國可以有更多人參與到戰爭中去,這樣即使吳國的人口基數不如魏國的多,那麽兵力也不會少於魏國。
想要提高人口的平均年齡,這可不是一件小事了,需要全方位的去做各種改革,首要的就是解決溫飽問題。
等到佔城稻,糞肥,水車,曲轅犁一切準備就緒的時候,加上江南地區一年兩收的雙季稻,吳國的糧食產量必定高於魏國,溫飽問題會得到一定緩解。
現在的吳國,不是要想著如何致富,還是得先想著如何脫貧。
關於醫療的問題,孫亮也是比較重視的,只是現在的醫者團隊人數還是太少,還處於培養階段,
一旦這二千名醫者學成歸來,吳國的醫者人數就會滾起雪球,越來越多,到時候自然醫療水平會有所上升。
曲轅犁孫亮已經按照自己的想法找人去製造了,只需要等待結果就好了,反正現在佔城稻還沒到,一切都還來得及。
孫亮下一件事就是要準備養豬,養雞了。
豬肉,雞肉在後世是非常普通的肉類,尋常人家都能吃得起。
可在吳國,豬肉和雞肉只有過年過節,喜事臨門的時候百姓才能吃上一回,甚至窮苦一些的,過年過節都吃不上。
目前吳國的行情價,一個雞蛋能買一個男子吃十五天的糧食,可見其肉價貴的有多離譜。
養豬和養雞都是需要一定方法的,普通百姓對於豬和雞都是散養的,任其自生自滅,有余糧就多吃點,沒有余糧就得靠自己去尋找食物了。
豬要是亂跑,會禍害耕田,農地的,所以散養的農戶都會把豬驅除到森林或者遠離耕地的地方。
貧窮的家庭根本就養不起豬,豬一般吃麥麩,谷糠等副產品,雖說不怎麽消耗主食,但三國時期的百姓根本就沒有多余的麥麩和谷糠。
因為畝產較低,稅賦過重,導致了糧食的不足,一般貧窮的家庭吃的米,麥都是不脫殼的,直接將完整的谷物磨成粉墨,用於食用。
因此,古代的豬都吃不飽,加上每天都在森林裡跑亂找食物,反而會掉膘,瞎跑會消耗豬的體能,所以豬根本胖不起來,胖不起來,就沒有油水。
要知道,古代不比現代,沒有花樣的繁多的動物油,植物油,動物身體的肥肉是天然的油脂,百姓吃了肥肉可以補充自己身體的油水。
三國時期吃的油,主要是芝麻油和牛,羊,豬身上的油,芝麻油又稱為“胡麻”,不但可以吃,還可以用於戰爭,比如三國時期常說的火攻,火箭等等,用於點火的就是芝麻油。
但是芝麻油也非常的貴,
尋常百姓也不一定能吃的起,牛更是國家的保護動物,所謂“盜馬者死,盜牛者加”,這在缺少耕牛的江南地區,執行的更為嚴厲。 百姓能獲取油水的食物,非常的少,這更加體現的養豬的重要性。
豬在後世都是圈養的,為了防止豬亂跑掉膘,圈養之前也會對豬進行閹割。
不閹割的豬,豬肉會有一種騷味,豬也會不安分,公豬身上的雄性激素,母豬身上的雌性激素,都會使豬的精力過於旺盛,過於旺盛的豬在野地裡撒歡,消耗剩余精力,若是如此,豬就很難能胖起來。
被閹割過的豬,無欲無求,沒有了激素,他們也不願意亂動,在豬圈裡吃了睡,睡了吃,豬的身體長的又快,很快便會胖起來。
那麽華夏現在沒有閹豬這種技術呢?
答案是肯定的,不得不說, 華夏的先祖們真的是太偉大了。
養豬這種事,華夏的先祖在新石器時代的早,中期就開始了,先秦時代已經出現了圈養豬的舍飼,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商,周時代,華夏的祖先就覺了閹豬的好處,並發明了閹豬的技術。
兩漢時期,雖說有了舍飼和閹豬技術,可那時的百姓依然以放牧養豬為主,到了三國時期,長期的戰亂,養豬已經成了奢侈的事情。
晉朝建立後,百姓安居樂業,養豬這一事業才得到了高速的發展,所以閹豬這種事,只要孫亮在吳國大范圍的尋找,就一能找到會閹豬的人。
這其中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豬的品種問題,野豬和家豬完全不是一個品種,一般野豬的凶性很大,都是帶獠牙的,而家豬相對溫順,沒有獠牙。
家豬都是野豬經過人類馴化而來的。
養豬之前,孫亮還需要去找人把野豬馴化嗎?
到了這個時期,孫亮並不需要為豬的品種而擔憂,因為祖先已經幫孫亮做好了,兩漢時期馴化的野豬的技術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當時在豬種鑒定上,已經知道了豬的生理機能與外部形態之間的關系,漢代已經開始選育培養優良的豬種。
所以孫亮只需要在吳國收集這些豬,然後在閹割圈養就可以了。
至於養雞,要想使養雞量產雞蛋,必須得有溫室才行,母雞對溫度,濕度都有較高的要求,這點孫亮是無法的控制的。
所以對於養雞,孫亮要求並不高,散養,圈養都行,有點意思就行了,讓底下人多去培養養雞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