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感謝雪靈雅惜的打賞
如何將鹽與貨幣綁定呢?
很簡單,就是買鹽必須用孫亮指定的貨幣,如此這般,百姓為了購買食鹽,肯定會去換取孫亮發行的貨幣,並且還會多換一點存儲起來,以備不時之用。
如果食鹽便宜了,百姓可以用貨幣多購買一點,萬一將來食鹽漲價了怎麽辦?如果食鹽便宜的時候,你沒有貨幣直接購買,錯過了時機,那你不就虧了?
所以,時間長了,孫亮發行的貨幣就會取得百姓的信任,慢慢的流通於市場之上。
現在三國發行的貨幣都屬於信用貨幣,說白了就是虛擬貨幣,這種貨幣必須依靠國家的信用和法律保護才能使貨幣的價值正常使用。
換句話說就是只看你發行貨幣上幣值來決定這個貨幣值多少錢,你在銅錢上印上100,那麽他就值100錢,印上1000,它就值1000錢。
但這種貨幣發行的基礎,是國家有良好的信用,可以使貨幣兌換到等價值的物品才行。
而現在,三國時期的各國為了省銅,所鑄的銅錢長期屬於不足值的狀態,比之漢武帝時期的鑄的五銖錢相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其含銅量不足幣值得十分之一,像吳國的大泉錢不足幣值不足百分之一。
這個時期各國民間使用的貨幣也比較混亂,有兩漢時期的貨幣,有董卓鑄的貨幣,有各國自己的貨幣,還有民間私自鑄的貨幣,這種混亂的貨幣制度怎麽可能會發展出繁榮的商貿?
自秦始皇起,黃金被定為上等貨幣,銅錢被定為下等貨幣,黃金屬於稀有金屬,靠其本身的價值流通於民間。
黃金之所以能到得認可,離不開其稀有性,珍貴性,穩定性的特點。
但是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當你拿著黃金可以交換到所需要的糧食,布匹,物資的時候,黃金當然珍貴無比,可如果你拿著黃金交換不到你所需的生活必需品,那麽黃金就一文不值。
說白了,無論這個貨幣是什麽,只要這個貨幣能夠交換到等值得物品,那麽這個貨幣就是成功的,如果這個貨幣不能交換到等值的物品,即使這種貨幣是黃金,那麽也沒啥卵用。
發行貨幣的基礎,不是你的金,銀,銅有多少,而是你的貨幣能否等值的兌換生活必需品。
哪怕你發行的貨幣是一張紙,一個貝殼,只要政府承認,到政府那裡可以兌換到糧食,布匹和鹽,百姓也會認可使用。
舉個列子,抗日戰爭時期,天朝的先烈們在其根據地為了擁有自己的金融秩序,開始了以“物資儲備”發行貨幣的創新行為,
這種貨幣沒有金,銀等貴金屬作為儲備的情況下,保持了幣值和物價的穩定,在當時的世界普遍采取金本位發行貨幣的潮流下,這種方法是多麽的驚世駭俗。
事實證明,這種方法比金本位更加的高明。
只有黃金白銀作為本位的貨幣,沒有與其相匹配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等必需品作為對應,發行的貨幣僅僅是一個印了數字符號的物品而已,沒有任何意義。
黃金白銀這些東西不能吃,不能用,而能換到耕牛,布匹,農業器具的貨幣,在百姓的心中才有信譽,政府才有威信。
當時的先烈們規定,每發行100元貨幣,就用其中的50元貨幣去購買大米,食用油,食鹽,花生,布匹,棉花等等百姓常用到的物資,用於發行貨幣的物資儲備。
然後剩余的50元在市場上流通,
並且給百姓們承諾,以後無論是誰,拿著政府發行的貨幣在當地市場買不到這些物資的時候, 就可以到當地政府按規定的平準價兌換一定數量的生活的物資等等。
這樣一來,即使沒有金,銀,銅,先烈們依然穩定了當地的金融,發行了屬於自己的貨幣。
這種方法和孫亮目前的處境何其的像?
孫亮沒有金,沒有銀,無法以貴金屬為本位發行貨幣。
但是孫亮作為皇帝,卻可以控制鹽,鐵,糧食,布匹等等國家需要的戰略物資。
等到雙季稻開始施展威力,孫亮將不會缺糧,而目前孫亮控制了糧價,糧倉裡滿滿的都是糧食,所以現在孫亮也不缺糧食。
食鹽與鐵器是國家的官營的,本身就在孫亮控制的范圍之內。
布匹就更不用說了,華夏歷代王朝,包括唐,宋,明等朝代,皇家都有屬於自己的官營紡織業,有一大批的女工,織室為其勞作。
沒有工業的情況下,紡織業一直都是皇家重要產業之一, 孫權時期有高達上千個紡織作坊,所以布匹孫亮也能給得起。
那麽孫亮就有了物資基礎,有了物資基礎就可以發行紙幣了。
在將紙幣與食鹽綁定,那麽紙幣的信用將大大的提高。
先烈的們的做法,孫亮照搬就是了,將發行的貨幣一半用於購買儲備物資,另一半用於流通。加之孫亮本身就控制了這些物資,所以發行紙幣並沒有太大的問題。
但是想法總是美好的,現實總是殘酷的。
孫亮現在的狀態和後世又不太一樣,
那個時期的百姓對紙幣有所了解,甚至已經習慣使用紙幣了,所以發行紙幣,是有了一定的認知條件的。
而這個時期,百姓根本就沒聽說過紙幣,貿然發行,只會加劇吳國的經濟危機。
況且現在的吳國大多都使用竹子,紙張少之又少,印刷術更沒有後世那麽先進,加上還要考慮防偽措施等等一切因素,又限制了的紙幣的發行。
那怎麽辦呢?
紙幣發行不了,可以用其他的方法代替。
比如鹽引?票號?或者重鑄五銖錢。
重鑄五銖錢,恢復銅錢的幣值與重量,這確實可以使吳國金融迅速穩定下來。
但是這樣做太費銅了,銅作為金屬,儲量也是有限的,隨著商業的發展,銅肯定不夠用,何況吳國還只是偏安一偶,銅礦本身就少。
加之華夏的百姓有個習慣,就是喜歡藏錢,無論是黃金還是白銀,亦或是銅錢,這些個世家商賈們能掘地三尺把錢藏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