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葛爾汗國使團的離開,在京城中並沒有引起多麽大的影響,畢竟已經做了兩百多年的都城的北京城,這裡的老百姓早就已經見慣了各種各樣的國家使臣前來朝拜。
他們都曾聽過自己爺爺輩將這些事情當做故事講給他們聽。
開始的時候,他們總是會說起前朝的風光,聽說身在西方大海深處的黃毛人也曾經不遠萬裡來這裡朝拜,只是清朝建國之後,就開始禁止人們隨意談起前朝,漸漸地,現在的孩童大多對前朝已經沒有了一點印象,也只有已經成年的百姓還不時憧憬一番自己父輩們說起的天堂一般的王朝。
吳乃華無法理解小人物們的心思,他靜靜的站在城牆之上,默默目視送別楊彥虎的離開。
在這一刻,吳乃華看著下方熙熙攘攘,卻一個個面容枯黃,一臉菜色的百姓,吳乃華卻極為開心。
他從來沒有這一刻一般,對推翻滿清王朝有如此的信心。
無論是吳三桂,還是葛爾丹,都差點推翻了滿清王朝的統治。
現在,吳乃華將這兩股力量相互結合在一起,如此若是還不能講這滿清王朝推翻,哪他去投那畜生道,做生生世世的畜生也是無悔了。
只不過,開心之余,看著楊彥虎的離開,吳乃華又變得孤單一人,不禁有些寂寞。
五年,吳乃華和楊彥虎約定的時間。
這個時間不早也不晚,楊彥虎因為對於吳乃華的信任而沒有任何疑問,但是吳乃華知道,這個時間已經算是最恰當的時間了。
吳三桂的年齡已經不小了,若是在晚些,說不得吳三桂就會如同歷史一般,在緊要關頭一命嗚呼,而楊彥虎這個假的葛爾丹,在五年的時間,若是能夠借到俄國的力量,想來在準葛爾汗國也基本也是可以統一。
到時候,即使台灣不給予幫助,兩方夾擊之下,以現在的康熙和清王朝,想來是無法抵抗的。
再加上,未來的五年,吳乃華也能差不多在重要之地,將天地會成員所化作的團練成員安插進去。這個時間已經是相當緊迫了。
至於白蓮教,對於這個神經病一般的教會,吳乃華是瞧不上的,不過若是天下亂了,吳乃華不相信這幫瘋子會有多麽安分。
回到家中,吳乃華突然之間顯得有些寂寞。
在這個世界,吳乃華的特殊身份,使得吳乃華並沒有朋友,無論是漢人也好,滿人也罷,為了不是的自己的秘密被人所知,吳乃華只能保證自己孤單一個人。
楊彥虎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知道自己是阿爾圖哈,也是吳乃華的人。
這使得吳乃華真正的放開了自己的心扉,如同一個朋友一般去和楊彥虎暢聊,喝酒,談心。
在放下所有的戒備,將自己的真心那出來後,那種可以放下包袱,放下提防的輕松感,使得壓抑了數年的吳乃華從來沒有過的輕松。
但是,隨著楊彥虎的離開,吳乃華只能重新背負上那沉重的包袱,默默的前行著。
吳乃華並沒有什麽後悔之類的情緒,在驅除韃虜這條路上,吳乃華早就知道自己注定是孤獨的。
能夠在孤獨人生中,有過這麽一段輕松寫意的生活對於吳乃華來說,只是一次中獎一般的喜悅,當喜悅過後,風雨總是還要自己去經歷。
收拾好心情,吳乃華拋開一些不合時宜的心情,再次踏入皇宮。
禦書房中,康熙依舊一如既往的奮筆疾書。
看著康熙愁眉苦臉,卻甘之如飴的模樣,吳乃華也不得不承認,在勤政這一方面,康熙卻是算是一位合格的皇帝。
看到吳乃華到來,康熙眉頭就舒展開來,笑的也是極為陽光。
“皇上心情不錯!”吳乃華請過安後,非常親密的說道。
康熙點了點頭,說道:“自然是極好的。這幾日,兵部基本每天都有捷報傳來,雖然直隸和北京兩地的團練並不多,但是對於清剿當地匪患成效顯著,現在滿朝的文武大臣都在勸朕在全國推行團練。你覺得如何?”
這一點,吳乃華根本就不意外。
對於滿朝文武大臣積極推廣團練,說是愛國,為了大清,吳乃華絕對是嗤之以鼻的,他們的那些小心思,誰都看的清楚。
雖說清朝反叛非常多,天下也不是很太平,但是滿清勳貴因為優渥的生活,子嗣昌盛,無論是為了自家的子侄還是培養自己的勢力,團練無疑給了他們一條康莊大道。
話費區區數百兩銀子就可以捐官,有了官身,就可以興辦團練,不說有多麽大的權利,但是總歸是一條出路。
就如同吳乃華將吳三桂和天地會化作團練安插各地一般,這些官員也大多都是這種打算。
目光,高瞻遠睹者,不在少數。
通過團練的獎罰制度,誰都可以看出,這是未來清王朝武裝力量不可忽視的強大力量之一。
吳乃華說道:“臣自然是希望推廣全國的,但是此事卻不宜立刻推廣,若是全國推廣,難免無法嚴格審查,使得心懷叵測之人, 借用團練,盜使兵權,以微臣看,當逐步鋪開。”
康熙聽完笑的更加開心,吳乃華的回答,顯然康熙極為滿意。
看著康熙的表情,吳乃華就暗自一怔,心中咯噔一下,就暗叫僥幸。
這康熙,明顯就是在考驗自己。
若是吳乃華同意,並且勸解康熙,立刻將團練推廣全國,恐怕自己立刻就會被康熙打上以權謀私,公私不分的標簽,更嚴重,康熙甚至會認為,吳乃華對於他的忠心已經沒有了,只有私利。
“朕也是如此想的。”康熙笑眯眯的說道。
吳乃華一副沒有看出康熙的考驗,平靜的說道:“其實微臣也是希望團練可以盡快鋪開。不說團練對於各地剿匪的助理,現在眼看即將開春,開拓荒地才是重要的事情。這兩年,天在不斷,加上浙江,直隸兩次鎮壓叛軍,我朝已經元氣大傷。”
一聽這話,康熙就歎了口氣。
自從康熙繼位,這六七年來,天災不斷,雖然有著土豆等高產作物,緩解了嚴重的饑荒,卻也使得全國上下,少有余量。
要不然,鼇拜換地,也不會如此簡單的就鬧起了饑荒。
https://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