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邊軍的統領校尉,這些將官此時已經恨透了阿爾尼。
之前看阿爾尼在出發前,對於戰爭那是侃侃而談,儼然一副曠世名將的樣子,但是誰知道,這才剛剛開始戰鬥,不但錯漏百出,更是害的他們自亂了陣腳。
內蒙古邊境的清軍,其實算是清朝此時非常有戰鬥力的部隊了。
雖然無法和清朝入關時相比,但是比起中原那些只能打打農民軍的八旗軍們,算是頂尖的了。
可是他們哪裡知道,阿爾尼只不過是一個理藩院的尚書,他所說的那些東西,不過是平日裡在早朝上從那些京城老將們口中聽來的。
雖然出發前,阿爾尼還在不停在心中思考如何作戰,但是當戰事一開始的時候,阿爾尼的大腦就已經成了空白。
所想的,不過是保全自己的性命罷了。
不過這支部隊到底是清軍的邊軍精銳,在如此不利的條件下,依舊有不少的清軍小將臨危不亂,發動了反擊的命令。
葛爾丹的騎兵絲毫沒有戀戰,如同一道利斧一般在清軍身上割掉一塊肉後,就火速的非退。
但是即便如此,這支不足千人的騎兵依舊留下了近百具屍體。
這還是清軍倉促反擊的結果。
許多人都認為,清朝的火器遠遠落後於明朝。
甚至吳乃華也曾經這般認為。
但是,從吳乃華走了兩遭戰場之後,就對清朝的作戰方式有了清晰的認識。
清朝和明朝的火器,到底誰更厲害,這一點吳乃華也無法評價,總之各有千秋。
明朝火器花樣繁多,威力巨大,但是清朝的火器少兒精,並沒有明朝那般多樣的火器,清朝對於火器的使用,更喜歡精通少數幾種火器的使用。
其實當野豬皮努爾哈赤,被一炮炸死之後,女真人就對於火器十分的重視,在清朝前三代皇帝,順治,康熙和雍正時期,對於火器的發展都是極為看重的,比起明朝來說,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緊緊康熙年間,每年生產的火藥就高達五十萬斤。對於新的火器的研究,也算是極為看中。
康熙三征葛爾丹,當時戴梓所製造的“威遠將軍炮”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直到雍正死亡,乾隆繼位,當時內憂外患基本已經被他的祖宗平定。
為了維護自己的皇權統治,乾隆昏聵的倒行逆施,閉關鎖國,並且停止了火藥的生產和製造研發。
直至一個多世紀以後,被西方侵略者用大炮敲開了國門,當時的清朝已經沒有一座火器作坊。
所以,最英明神武的乾隆大帝,完美的避開了工業革命,人類近代史的最偉大的文明升華。
甚至開始禁止使用火器,而推崇他們老祖宗都嫌棄的弓馬箭矢,大興文字獄,將文明倒退了數百年。
但是此時,得益於明朝突然滅亡所遺留下的大量精銳火器還有順治年間積存的火器,現在清軍之中,火器的普及率是極高的。
浙江,直隸的反叛之所以能夠如此快速的平定,就是因為大量火器的投入才是如此。
按照阿爾尼的射向,準葛爾汗國和喀爾喀蒙古部落,都依舊處在弓馬箭矢時代,根本無法和清朝的犀利火器想媲美。
但是誰能想到,如此原始的攻擊方式,卻是將他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騎兵的最讓敵人恐懼的攻擊方式,就是衝鋒,強大的衝擊力是任何血肉之軀都不敢阻擋的存在。
就如同非洲野牛大遷徙,任何豺狼虎豹都要退避三舍。
也正是這個原因,在葛爾丹的騎兵收割了滿意的人頭後,只能飛快脫離戰場,但是在這個時候,他們幾乎算是沒有任何防禦。
清軍慌亂的射擊,就給他們造成了不小的傷亡。
看到葛爾丹騎兵的死傷,阿爾尼頓時精神大振,不過阿爾尼也不是傻子,尤其是在這戰場上,為了自己的小命,阿爾尼立刻就將領兵的權利下方給了清軍的將軍們。
清軍的將領一邊小心防備著葛爾丹騎兵的突然襲擊,一邊快速的糾正阿爾尼所下達的錯誤命令,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清軍原本的戰鬥力。
滾滾的煙塵籠罩了整個世界,眼睛被風沙迷的幾乎睜不開眼睛。
但是,清軍將領們卻絲毫沒有過分的擔心,因為煙塵使得他們無法看清敵軍,同樣葛爾丹的軍隊也無法看清他們。
在無法獲知敵人準確方位而發動攻擊,是一個非常愚蠢的決定。
果然,在接下來,葛爾丹的騎兵只是再次發動了一次衝鋒,在留下兩百多具屍體後,葛爾丹的騎兵就不見了蹤影。
煙塵在漸漸變淡,但是聲音卻毫無阻礙的傳入兩方人馬的耳中。
不同於清軍這邊亂糟糟的腳步聲,葛爾丹的部隊中,除了清晰的駱駝鳴叫聲外,還有其他古怪的聲音,只是現在兩方人馬都成了瞎子,誰也看不見誰,也不知道到底是什麽發出的聲音。
清軍將領們焦急的催促著軍隊備戰, 清兵們也是知道現在是關乎自己小命的時候,也是不敢玩什麽懶惰,效率竟然比平日訓練之時,還要快上幾分。
但是,即便如此,清軍的將領們也沒有絲毫的開心。
因為煙塵終於開始變淡。
而隨之變淡的,還有葛爾丹部隊所傳來的古怪的聲音。
清兵將領們一個個心情沉重。
因為他們發發現,自己竟然有些瞧不懂這些蒙古軍隊了。
這個落後野蠻的部落,不是只會騎馬,射箭,嗷嗷叫嗎?
事出反常必有妖,葛爾丹軍隊的怪異舉動,才正讓這些自以為熟悉蒙古軍隊作戰方式的清軍將領們擔心。
果然,當煙塵沙土終於落下時,展現在這些清朝邊軍將領眼前的東西,讓所有清軍將領都為之一愣。
不好的預感果然成真,一股恐懼彌漫在清朝將領的心中。
或許這一次,他們真的有可能埋骨在這戈壁沙灘之中。
來不及再多做他想,清軍將領們只能硬著頭皮高聲喝道:“全軍靜止,舉槍!”
https://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