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皇帝好多啊》第339章 殿試
此次恩科,由姬長安親自監察,主考官為應國公武信,也就是武則天的父親擔任。

 此次,姬長安還開了殿試之風,並且規定,諸子百家學子,皆可在學院的舉薦下參加科舉考試,因此,這次的考試規模比上一次起碼要大三四倍。

 姬長安對於科舉制度,做了一些改變。

 在姬長安看來,一個帝國,如果武風不盛,那麽軍隊定然羸弱,所以,一個帝國的高層,必須有武夫的存在,不然的話,軍隊招人,就沒那麽容易了。

 所以姬長安必須要削弱科舉制度,讓更多的人去參軍,去戰場上博取功名利祿,建功立業,而不是死讀書,然後參加科舉,入朝為官。

 文武雙全,這將成為三品以上大員的標準,不是硬性要求,但是起碼得有一大半人,武能上馬拉弓領兵,文能下馬提筆理政。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姬長安決定了一件事情……科舉擴招。

 在姬長安看來,科舉大概就和大學差不多,前世大學生多值錢啊!但是擴招以後,呵呵。

 同理,科舉擴招,考上的人越多,科舉就越不值錢了,想出頭,要不去地方,做出成績,要不就去參軍,如果兩個都不想選擇,那就只能在家裡混吃等死了。

 帝國不可能無意義的擴大官員階級,畢竟要是冗官,問題就大了。

 當然,姬長安此舉也並不是毫無意義的,帝國確實是需要更多的官員。

 帝國未來的擴張,是需要大量的官員去穩定地方的,明國那些被大唐打下來的土地,現在可是還是在軍管中,將來必定是要大量的官員去管理的。

 想獲得更多的官員,擴招也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這次的科舉,會讓很多人驚喜不已,那些本來可能考不上,無法金榜題名的,將成為帝國的一份子,為帝國的戰爭機器,免去後顧之憂。

 科舉一連考了五天,一個月的時間才出成績。

 十一月一日,晴,天剛蒙蒙亮,姬長安就召開了朝會。

 這是姬長安罕見的上早朝,因為今天,要舉行殿試。

 歷史上的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唐高宗親自在大殿上開科取士,由皇帝親自監考選拔人才,是科舉史上第一次“殿試”,此次殿試規模不大。

 載初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即將稱帝,她親自主持考試,各地精英雲集洛陽,考生有上萬人之多,連續考了幾天。這次殿試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於《資治通鑒》乾脆抹殺了唐高宗主持的那次殿試,稱殿試是武則天開創的。

 但成書更早的《舊唐書》記錄了唐高宗的這次殿試:{顯慶}四年春二月乙亥,上親策試舉人,凡九百人,惟郭待封、張九齡五人居上第,令待詔弘文館,隨仗供奉。{《舊唐書·高宗本紀》}

 也就是說,唐高宗在殿試中隻取了五人,讓他們居上第,然後進入弘文館。

 很顯然,姬長安不會這麽做,但是他也不知道歷史上的唐代的殿試是一個什麽章程,因為唐代殿試並不是常例,皇帝可以開,也可以不開,全憑心情,所以姬長安也只能憑心情了。

 姬長安把殿試名次分為三甲。

 一甲三人,稱狀元、榜眼和探花,賜秀才及第;二甲若乾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乾名,賜同進士出身。

 之所以是秀才及第,而不是進士及第,那是因為,大唐秀才科是高於進士科的,如果是進士及第,別人反而會不習慣。

 按道理,一甲三人,殿試後就應該立即授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其他進士,按殿試、朝考名次,分別授以庶吉士、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博士、推官、知州、知縣等職。

 由於殿試在大唐是第一次,所以姬長安基本上都參照了明清時期的方法。

 試前須複試,複試畢,應殿試。

 殿試隻考策問,應試者自黎明入,歷經點名、散卷、讚拜、行禮等禮節,然後頒發策題。

 製策題目,務策一道,題長二、三百字,所詢一二事;此次策問內容由姬長安親自出題,題目為二。

 一題為:“古人識貴精通,學重兼博。不有激發,何以相求?三禮何篇可刪?三傳何者可廢?墨氏非樂,其禮何以?儒家委命,此言當乎?彼天女、天孫,不知何物?彼日兄、月姊,弟妹是誰?駔儈與傖奴寧分?一純將二精何說?孤竹之君何姓?新城老婦何名?棘竹出自何方?毒銅產於何國?何鄉無水可飲?何地臥冰而溫?何人恩信過於田橫?何人壯勇等於關羽?何人鑿坯而遁?何人終日掃門?無淺近之不為,悉說。”

 另外一題比較簡單,為:“論天下大勢。”

 殿試隻一天,日暮交卷,經受卷、掌卷、彌封等官收存。

 至閱卷日,分交讀卷官八人,每人一桌,輪流傳閱,各加“○”、“△”、“\\”、“1”、“×”五種記hào,得“○”最多者為佳卷,而後就所有卷中,選○最多的十本進呈皇帝,欽定禦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為狀元、榜眼、探花,一甲三人稱“秀才及第”。

 二甲若乾人,佔錄取者的三分之一,稱“進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稱傳臚。

 三甲若乾人,佔錄取者的三分之二。最後由填榜官填寫發榜。

 一甲三人立即授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二、三甲進士如欲授職入官,還要在保和殿再經朝考次,綜合前後考試成績,擇優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即俗稱的“點翰林”,其余分發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職。

 不過姬長安並不準備那麽做,因為這次恩科,姬長安並不是為了填補朝堂上的什麽空缺,而是為了被征服的那些土地,所以,所有人都要外放。

 從清晨,到日暮,殿試終於完畢,上千名學子,離開了皇宮,等待發榜日的到來。

 次日,閱卷便開始了,姬長安親自坐鎮,也一起閱卷,等他看到一個名叫方清的人所寫之策問時,他輕輕的“噫!”了一聲。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