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三國之奇幻人生》第493章:蜀道難
商周春秋時期,古蜀王國的疆域北達漢中,南至南中,東至鄂西清江。戰國時期,蜀國向北保有漢中,向南深入西南夷,向東據有嘉陵江以東地區,成為中國西南的大國。

關於杜宇王朝的疆域,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

(杜宇)自以功德高諸王,乃以褒斜為前門,熊耳、靈關為後戶,玉壘、峨眉為城郭,江、潛、綿、洛為池澤,以汶山為畜牧,南中為園苑。

漢中地區自魚鳧王朝以來一直是古蜀王國的北疆,到古蜀杜宇王朝和開明王朝時期依然如此,《華陽國志·漢中志》記載說:"漢中郡,本附庸國,屬蜀",《華陽國志·蜀志》記載說:"周顯王之世(公元前368-前321年在位),蜀王有褒、漢之地",還記載:"蜀王別封弟葭萌於漢中,號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均說明了這個事實。

開明王朝的國力比杜宇時期大大增強。《太平寰宇記》卷八六"閬中"下記載:"仙穴山在縣東北十裡。"《周地圖記》雲:"靈山峰多雜樹,昔蜀王鱉靈帝登此,因名靈山。"《輿地紀勝》卷一八五亦載:"靈山一名仙穴,在閬中之東十余裡宋江上,有古叢帝開明氏鱉令廟存焉。"閬中位於嘉陵江上遊、大巴山南側。《蜀王本紀》則說:"蜀王據有巴蜀之地。"可見開明王朝的東界已越過嘉陵江。在長江一線,開明王曾於公元前377年伐楚,取楚之茲方(今湖北松滋縣),勢力遠達鄂西清江流域,清江之名即為蜀人所取。

開明三世時期,蜀王西征青衣羌地。《華陽國志·蜀志》:"(保子)帝攻青衣"。青衣,今四川雅安蘆山一帶。《輿地紀勝》卷一四七"蘆山縣"下記其地有"開明王城",又引舊經說此城是"開明王所築",當為保子帝親征青衣時在當地所設宿衛行帳以及班師後留駐軍隊的鎮所。《讀史方輿紀要》卷六六引《華陽國志》說:"蜀王開明以靈關為前門。"說明保子帝攻略青衣後,今蘆山一帶成為古蜀王國的西方門戶。開明三世國力強盛,又大舉向南興兵,沿岷江南下,征服僚、僰之地。《華陽國志·蜀志》載保子帝"雄張僚、僰",表明僚、僰之地這時已為古蜀王國所控制,成為蜀之附庸。僚指夜郎,地當今貴州安順地區至黔西地區;僰指僰道,地當今四川宜賓到雲南昭通地區。

據此,蜀疆北達漢中,南抵今四川青神縣,西有今四川蘆山、天全,東越嘉陵江,而以岷山和南中(今涼山州、宜賓以及雲南、貴州)為附庸。由於歷代開明王的開疆拓土,到戰國時代,古蜀王國疆域"東接於巴,南接於越,北與秦分,西奄峨嶓",成為中國西南的強國。折疊原始氏族時期

黃帝娶蜀山氏的女子為妃,生下一男嬰。男嬰長大後是"目縱"(即雙瞳),居岷山下的石穴裡。他善於養蠶,因"教民蠶桑"有功,而被部人稱作"蠶叢"。後成為蜀地的首領。東晉常璩《華陽國志·蜀志》載:有蜀侯蠶叢,其縱目。蠶叢,即蠶叢氏,是蜀人的先王。

公元前1613年,商朝君王祖甲執政後期,蠶叢氏部落不屈服商朝人的控制,領導部族奮起反抗,結果弱不勝強,戰死岷山,部人四處逃散,他們的一支,"從茂汶盆地的東面翻過與岷山相連的玉壘山脈進入四川盆地的西北沿",志在伺機重新抗爭。

商王廩辛繼位初,羌方在今陝、甘一帶重又崛起,屢犯商王朝,常使商戍軍遭到很大損失,促使廩辛決定用兵平定西戎。商王廩辛針對羌方武裝力量強悍等特點,

戰前進行全面的謀劃和布置,一面命戍軍暫避敵鋒,待機而動,一面組織精銳部隊適時增援抗擊羌方進犯,打散了蠶叢氏部落,蠶叢氏首領被射殺。由於不堪長期征戰,一部分蠶叢氏部人隨著一位青年重新進入今四川盆地,以躲避戰爭。他們來到一處有河流流經的柏樹林(今彭州)落腳,那裡有豐富的銅礦和玉石、陶土可供生活需用。一些人發現林間有白鶴棲息,想著像白鶴那樣飛離了戰爭,於是在青年的倡議下改稱部族為"柏灌氏",那位帶領大家安家的青年人被推舉為新的部落首領。領地范圍涵蓋今彭州、什邡、郫縣一帶。正如某些考古學家所言,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玉石器上有鶴的模樣,三星堆早期跟蜀王蠶叢有關的話,那麽遺址很可能也跟柏灌部落有關。也有專家認為"柏灌"源自泊灌,意為該部落人民善於種植。

公元前1063年,勢力衰弱的柏灌氏部落被南邊的新起的魚鳧氏部落兼並了。

時值商朝末年,在今成都溫江萬春鎮境內有條馬壩河,在古時候非常大,河寬三百六十丈,水深看不見底。那時,河的南北兩岸有兩個部落,北岸是柏灌氏部落,南岸是另一土著部落,南岸的百姓喜好水,都靠打魚為生。在南邊的這個部落裡,有個中年人杜宇,既聰明又勇敢,漁民們都很佩服他,就擁戴他當了打漁頭,被百姓稱作"魚鳧"。這個部落的大王凶殘貪婪,捐稅一次比一次重,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惱火。打漁頭也忍不住了,心一橫,帶領老百姓推翻了那個大王,重新建立了一個部落。因為大家都是打魚的,打魚要用漁網、魚叉,還要靠喂的魚老鴰下水逮魚,魚老鴰是一種野鴨,古稱鳧,因而這個部落就取名叫魚鳧氏部落,那個打漁頭當了大王就稱為魚鳧王了。從此以後,漁民們的稅輕了,生活越過越好了,杜宇就被部人喚做了"蒲卑",魚鳧王的心也越來越大了,把現今郫都區那邊的犀浦、花園、德源、彭州佔了。

公元前1057年,魚鳧王杜宇參加了武王伐紂的戰爭,號稱蜀。即《尚書·牧誓》記載的"庸、蜀、羌、髦、微、盧、彭、濮人"中的"蜀"。古蜀軍隊是伐紂聯軍中最具戰鬥力的隊伍之一,是推翻暴君殷紂王的重要力量。折疊奴隸製國家時期

東晉常璩《華陽國志》:"周(這裡指商紂王帝辛)失綱紀,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塚也。"

公元前1045年,周王室冊封杜宇為蜀王,準予建都立國,於是蜀王率領蜀人從茂汶盆地東遷至廣漢平原,在今溫江區萬春鎮報恩建魚鳧城成立蜀國。古蜀國由原始氏族公社製進入奴隸製社會,魚鳧是奴隸製古蜀國的第一位君王,是為蜀望帝。魚鳧氏蜀王杜宇(蜀望帝)

他年老時把君主位讓給同姓族人杜靈。唐代李商隱《錦瑟》:"望帝春心托杜鵑。"相傳望帝原名杜宇,立荊州一個傳說死而複生的人鱉靈為丞相。當時洪水泛濫,而蜀國四面環山,中間是盆地,水流不出去,鱉靈鑿穿巫山,引導水流出去,形成今天的長江。隔幾年,望帝因他功高,傳位於他,自己修道,死後化為杜鵑鳥。

東周春秋時期,古蜀國境內爆發洪水,魚鳧氏蜀王杜宇任同姓族人杜靈為相,治理洪水。開明氏蜀王杜靈(蜀叢帝)杜靈因出色完成了任務,被部人喚做"鱉靈"。望帝因此在年老時禪位給鱉靈。杜靈成了新的古蜀王,建都郫邑(即今成都郫都區),號稱開明帝,又叫叢帝。

公元前451年,秦國進攻古蜀國,奪取戰略要地南鄭。10年之後,古蜀國又將南鄭奪回。折疊君主製時期

周烈王姬喜八年(前368年),蜀王杜尚(開明氏九世)派大軍滅昔阝、平周二國,蜀王杜尚封其弟為漢中侯,置藩屬苴國(國都位於今昭化區石盤村,轄管原昔阝、平周二國領地),劃沔中(漢水上遊)與葭萌地為苴國,宣布苴國成立。次年,為方便與藩屬國苴國的聯系,蜀國遷都成都。

戰國時期周慎靚王姬定六年,前316年,巴、苴兩國苟合,蜀國先擊退巴國來犯軍隊,得勢的蜀王決定伐苴另立新苴侯,蜀王杜蘆(開明氏十二世)令"五丁力士"限期開鑿蜀國至苴國的石牛道,以便快速出兵打擊越來越不聽話的苴國。前316年,秦滅蜀吞苴

苴侯求救於秦,蜀王杜蘆也派使者與秦結盟,目的是不希望秦干涉苴政。但狡詐的秦惠王嬴駟收了二國的禮物後,派張儀、張若、司馬錯率隊走石牛道(今劍閣金牛道/劍閣道)滅蜀吞苴,蜀王身死,苴侯被廢,蜀太子逃到彭鄉(今彭州)被捉。《本蜀論》記載惠文王用計滅古蜀:"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路),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負力,令五丁引之,成(蜀)道。秦使張儀、司馬錯尋路滅蜀,因曰石牛道。"秦惠王任蜀太子為蜀侯,張若為蜀相,置蜀郡。宣告蜀、苴二國滅亡。

前316年10月,秦軍滅亡蜀國,貶蜀國為蜀侯國,任命陳莊出任蜀國相國。秦國吞並蜀國以後,更加富庶和強盛而輕視周圍各國。

秦惠文王十四年(前311年),蜀相陳莊殺死蜀侯。秦武王元年,前310年,甘茂誅殺陳莊。

秦昭襄王六年(前301年),秦國公子嬴輝因難以管教,被流放蜀國任蜀地郡守,秦昭王令:"三年不得返秦!"同年,公子輝在蜀地起兵叛秦,秦將司馬錯奉命討伐叛軍。誅殺嬴輝及其黨羽二十七人,平定了蜀地叛亂。蜀國號被廢除,正式劃入秦郡縣製體系。折疊並入秦國郡縣製

蜀地從此成為秦國的糧倉,石牛道成為了秦軍糧道。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秦滅蜀後,開明氏蜀國僅存的一位王子杜泮(蜀泮)率部眾南逃到交趾(今越南北部),滅掉了文郎國,建立起甌雒國,自稱安陽王朝,持續了一百年後被秦末將領趙佗所滅。(外界對此歷史的相關性存有爭論)

蜀山氏(蜀山氏部落)

蠶叢氏(蠶叢氏部落)

柏灌氏(柏灌氏部落)

魚鳧氏蜀王杜宇(人稱"蒲卑",蜀望帝,建立第一個奴隸製國家,定都魚鳧城。他後來把君主位讓給同姓部人杜靈)

開明氏蜀王杜靈(人稱"鱉靈",蜀叢帝,開明一世。治理洪水,建都郫邑)古蜀國青銅頭像

開明氏蜀王杜萬通(蜀盧帝,又稱蜀成帝,開明二世)

開明氏蜀王杜褒(蜀保帝,又稱褒子帝,開明三世)

開明氏蜀王杜胡(蜀青帝,又稱別帝,開明四世)

開明氏蜀王杜?(蜀黃帝,開明五世)

開明氏蜀王杜?(蜀白帝,開明六世)

開明氏蜀王杜?(蜀黑帝,開明七世)

開明氏蜀王杜?(蜀聖帝,開明八世)

開明氏蜀王杜尚(蜀尚王,開明九世。滅亡昔阝、平周二國,遷都成都,實行君主製)

開明氏蜀王杜?(蜀?王,開明十世)

開明氏蜀王杜?(蜀後王,開明十一世)

開明氏蜀王杜蘆(蜀蘆王,開明十二世。開鑿石牛道,最後一位蜀王)

開明氏蜀國共歷十二位君主。於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張儀,司馬錯等伐蜀,古蜀國滅。

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了大量文物,文物的風格與同時期中原一帶的文化迥然不同,同時文物的精美也表明古代蜀人達到了相當發達的文明程度。古蜀國文物出土

金沙遺址出土的大量金器、玉器都顯示出了當時精湛的工藝。

到目前為止仍沒能尋到文字。

商代晚期,四川流傳著一種"巴蜀符號",但這種符號究竟是不是文字,現還沒有定論。

孫華認為,按照文獻的說法,確實沒有文字記載。此前有一種說法,一個名叫屍子的人曾在蜀國著書立說,如果當時沒有文字的話就不可能會有這樣的說法。

王仁湘說:"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並非沒有文字,殷墟甲骨文是最好的證明。"

代表古蜀文明的三星堆遺址自1931年以後在這裡曾多次發現祭祀坑,坑內大多埋放玉石器和青銅器。1986年發現的兩座大型祭祀坑,出土有大量青銅器、玉石器、象牙、貝、陶器和金器等。金器中的金杖和金面罩製作精美。青銅器除罍、尊、盤、戈外,還有大小人頭像、立人像、爬龍柱形器和銅鳥、銅鹿等。其中,青銅人頭像形象誇張,極富地方特色;立人像連座高2.62米,大眼直鼻,方頤大耳,戴冠,穿左衽長袍,佩腳鐲,是難得的研究蜀人體質與服飾的資料。祭祀坑的年代約當商末周初,被認為是蜀人祭祀天地山川諸自然神祗的遺跡。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銅器中,基本上沒有生活用品,絕大多數是祭祀用品。表明古蜀國的原始宗教體系已比較完整。這些祭祀用品帶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點,特別是青銅雕像、金杖等,與世界上著名的瑪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非常接近。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張繼忠認為,大量帶有不同地域特征的祭祀用品表明,三星堆曾是世界朝聖中心。

金沙·十二橋文化是三星堆文化過渡後的一個時期,和三星堆相比,金沙也曾作為古蜀國的王都繁榮一時。金沙遺址祭祀區分布在摸底河南岸,是一處規模宏大、延續使用了近千年的濱河祭祀場所。考古學家在這裡發掘出了1400多件文物,這些文物成功地搭建起金沙文明的祭祀體系。同三星堆相比,金沙所出土的祭祀品並沒有那麽大,似是以社區為基礎的小范圍祭祀活動。器物堆積得雖然擁擠,但並非雜亂無章,像是按照某種次序所排列的。

由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文物太陽輪(太陽型器)和青銅神樹,以及金沙遺址出土的鳳凰金箔,表現了古蜀國人民對太陽的崇拜。現位於四川廣漢的三星堆博物館中建有模擬古祭壇。古蜀國祭祀文化相關器具

秦初居西陲,距蜀較遠,文獻中未見兩國發生交往的記載,至春秋初年秦文公時,始見兩國發生經濟文化往來。春秋早期,蜀王開明二世攻秦至雍,這是蜀、秦構兵的最早記錄。

《華陽國志·蜀志》記載:"開明立,號曰叢帝。叢帝生盧帝,盧帝攻秦,至雍。"盧帝攻秦至雍,"生保子帝"。保應作褒,即殷卜辭中的"缶",地在漢中褒城。保子帝即以褒為名,可見陝南漢中盆地一帶,已全部入於蜀的北部版圖。

蜀、秦之間的大規模戰爭始於公元前451年,圍繞南鄭展開長期爭奪。

《史記·六國年表》秦厲共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左庶長城南鄭",《秦本紀》集解引徐廣曰:"一本二十六年城南鄭也。"秦以左庶長城南鄭,表明秦於此年初取蜀之南鄭,並按秦國習俗構築城池,以防蜀師反攻。秦初取南鄭,經營十年,至秦躁公二年(公元前441年),蜀師反攻,收復南鄭。《史記·秦本紀》及《六國年表·秦表》均記載此年"南鄭反",表明秦複失南鄭於蜀。此後數十年間,由於秦與三晉再開戰端,加之秦內部有亂,故與蜀無大戰事。

秦惠公十三年(公元前387年),秦再度出師,"伐蜀,取南鄭"。蜀師迅速組織反攻,於當年一舉再複南鄭。《華陽國志·蜀志》記載:"周顯王之世,蜀王有褒漢之地。"

蜀、秦南鄭之役,歷時65年,終以古蜀王國勝利而告終。此役的勝利,還對稍後(公元前361年)楚國佔領漢中以東並企圖進一步攻略漢中西部起到遏製作用,使楚不得不由漢中以東折而向南,兵鋒指向巴、黔中。這說明,公元前4世紀前半葉蜀對南鄭的固守,對於巴、蜀、楚、秦之間戰爭局勢的變化起到了明顯的影響。折疊蜀苴兩國的恩怨

苴國跟蜀國更有淵源,大部分史料都記載,開明氏蜀王杜尚封其弟為漢中侯,置藩屬苴國,由此苴國君主也姓杜,對蜀國稱臣,為苴侯。後來蜀苴關系惡化也未曾稱王,因為正是蜀王杜尚分封其弟代管苴國。

在當時有自己的一塊國土,苴侯還是很高興赴任的。而且不負所望,領土有所擴張。

開明十一世時,時任苴侯要求被納的貢和稅日益頻繁,苴侯覺得做的這漢中侯窩囊,於是在巴國的拉攏下多次聯合抗蜀,交到蜀國的貢和稅也少了,這下子惹惱了蜀國,但礙於苴國存在的重要性,以及苴侯是同宗族人,蜀王十一世只是派人回應了句"往後若有秦兵至,自退之"(就是說"以後要是有秦軍來攻打苴國,你自己想法子退兵")。自此,苴侯一度中斷了與同宗蜀國的來往。

川東長江一線原為蜀國的勢力范圍,《史記·六國年表·楚表》載:"蜀伐我茲方"。《史記·楚世家》記載楚肅王四年(公元前377年)"蜀伐楚,取滋方,於是楚為捍關以拒之"。正義引《古今地名》雲:"荊州松滋縣,古鳩茲地,即楚茲方是也"。松滋,今縣,在今湖北宜都東南,距之楚之郢都的直線距離不過百余公裡。"捍關",集解雲:"李熊說公孫述曰:東守巴郡,距捍關之口。"索隱亦雲:"《郡國志》巴郡魚複縣有捍關。"據此,此捍關在今重慶市以東奉節縣。楚肅王四年,時值吳起變法失敗以後,蜀於是揮師東下長驅直入楚腹地,蜀大軍能出三峽,進軍清江口之東,說明在川東長江之地可以暢通無阻。《太平寰宇記》在清江下載:"磨嵯山本在黔州界,極高,蠻依為巢穴,頗為邊患。蜀王擊之,屢獲神助,故所在祀之。"徐中舒先生在《論巴蜀文化》中說此雖出自傳說,但清江原為蜀地,則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清江"之名,就是蜀人給其命名的,因此,巴在巫夔以西的五郡,戰國前必然也是蜀的舊壤。

春秋末戰國初巴國從漢水流域進入長江上遊地區後,西與蜀國為鄰,先後在長江和嘉陵江一線建了五座都城,即有名的巴子五都,由此引致"巴蜀世戰爭"。

蜀王杜蘆(開明十二世)時,巴國被楚國的侵略弄得很頭疼,於是把移居目標定在了西鄰的蜀國,蜀巴兩國的交戰很頻繁,蜀國由於開明十一世起國力漸衰,十二世蜀王杜蘆準備集中力量打敗巴國以振奮蜀國人心,於是有了巴蜀最大規模的一次戰役,苴國在這次戰役中依然是靠向巴國一邊,不過為了不與蜀國撕破臉皮,只派了一隊為巴國引路的士兵。蜀王杜蘆早得到苴巴合流的消息,於是秘密差由蜀軍差老弱兵做誘餌,引巴軍主力深入,然後頃巢圍剿,戰役以蜀大獲全勝,斬敵大將告終。折疊秦國張儀的石牛計

秦惠王垂涎蜀國富饒,欲派兵攻打,但秦將對蜀地道路不甚了解,張儀出謀製作五頭石牛,將黃金鑲在牛尾下,由其子張若護送給苴國,苴侯高興的承諾願助秦國借道伐蜀,張若又到苴蜀邊界向人們大肆宣傳說"秦惠王願與苴國結秦晉之好,送給苴國了五頭石牛。這可不是一般的石牛,這是秦國才有的石料做的,而且石牛還有靈性,晚上會偷偷的吃草,吃飽了也會拉屎,但它們拉的屎是黃金"。

蜀王杜蘆是一位在年輕氣盛的君王,但有時候氣盛太過了也未免是好事,擊退巴國來犯軍隊的他,決定伐苴另立新苴侯,他忘了上幾輩為什麽要建苴國,他更忘了上一輩為什麽對苴侯忍氣不發,他沒有思考,或許沒想去思考,也沒想聽廷上百官對他的進諫,他令五組勞工限期開鑿蜀國至苴國的道路,以便快速出兵打擊越來越不聽話的苴國,另外要奪來秦惠王送給苴侯的五頭能拉黃金屎的石牛。折疊苴國連累了蜀與巴

張若在苴國關注著蜀國至苴國的道路修拓進展,終於等到蜀王杜蘆親自率兵,令"五丁力士"(即五組勞工)引路攻打苴國,這條路就是後來的蜀道。苴侯急忙請張若回秦國求秦王出兵援救。蜀王杜蘆也派使者與秦結盟。但狡詐的秦惠王嬴駟還是派張儀、張若、司馬錯率隊攻打蜀國。苴侯為表誠意大開城門,秦兵蜂擁而入走石牛道(今劍閣金牛道/劍閣道)滅蜀吞苴,蜀王身死,苴侯被廢,蜀太子逃到彭鄉(今彭州)被捉。

蜀、苴二國同年滅亡。苴侯或許不記得春秋時期"假道伐虢"的故事了。

就這樣,剛吃了蜀國敗仗而元氣未複的巴國被秦軍勢力包圍,秦惠王嬴駟采納司馬錯"先滅蜀,繼滅楚,而得天下"的建議,同年時隔兩月後滅亡巴國。之後屯兵江州城(今重慶),一步步向東蠶食楚國。由此我們也大概可看出中原六國為何全被滅國的原因了。

正如所言,多年後中原六國也是這樣相互殘殺共同衰弱,秦國獨做大。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