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三國之奇幻人生》第298章:劉繇敗退
上次劉繇部下將領率軍出城應戰,就情況猜來應該是張英為主,太史慈雖為名將,也不像歷史上一般不受劉繇重視,然而太史慈的地似乎還是比不上張英。

歷史上的太史慈就不受重視,雖然與劉繇是同郡之人,且武藝高強,可還是敗給了出身。但是有人勸劉繇可以任用太史慈為大將,以拒孫策,劉繇卻說:“我若用子義,許子將必會笑我不識用人。”因此不用太史慈,隻做偵視軍情之用。

現在雖為將軍,地位有所提高,可還是高不過張英。

今次又偷營失利,不知太史慈該被怎樣看待了。

這些都是題外話了,暫且不說,偷營結束,林凡整頓營中兵馬,計典清查戰損。

此戰,太史慈率兵偷營,敵軍共損失了七百之眾,而林凡軍也損傷不少,隻比敵軍損傷少了一點而已,也過了六百之數。

太史慈不愧為英將也!竟能在逆境之中率兵出城劫營,這份膽氣就不是尋常人能做的到的。更何況今夜本是好機會,至於為何劫營未能大獲全勝?也有多方面的因素在。

聽到軍中佐官的報道,林凡先是一愣,而後心中不以為怒,反而大喜過望。

對於太史慈此人,林凡垂涎久矣,十日前陣上見過太史慈之後,這心情就愈發按製不住了,到了現在,這火焰都快燒到天上去了。

劉正禮不能用太史慈之才,未免太過可惜了!

林凡起事的早,一直認為自己會與太史慈失之交臂,卻沒想到,現在居然在吳縣城碰到此人。

正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今日一來,死在太史慈手上的林凡軍就已越千人,但若是能夠得到此人,這些損失又算得上什麽?

不是林凡自己冷血,而是他知道太史慈的價值。歷史上的太史慈能以少量兵卒,製衡劉磐,可見其能,隱隱有東吳第一將之稱。

只是後來因為死得早,功績才顯得很少。

太史慈死後,幾十年以來,東吳不能北上一步。

可以說,每一個熱愛三國歷史的人,都不可能不知道太史慈之名,不對太史慈敬佩不已,林凡自然也毫不例外。

“若能得太史子義相助,這區區的吳縣城又算得了什麽?”林凡歎息一聲,讚揚太史慈,自然也引得營中將校不岔。

卻說劉繇當初也是鼓氣勇氣,才同意太史慈出城劫營,只是等了一夜,卻得知太史慈率軍去劫營,卻自身損失兵馬將近千人,之後,大驚失色。

雖林凡軍損失也有,但劉繇卻與林凡耗不起了,林凡畢竟佔據了揚州大片地方,能不停在揚州地盤上招募兵卒,隨時隨地都有補充入林凡軍中,而劉繇根基卻淺,並沒有這好事。

這次太史慈率軍劫營,也已經暴露了吳縣城中守軍的兵力與實力,現今自家手中兵馬已無兩千之數。

劉繇暗自心驚,已有了撤退之意。劉繇自己明白,自己與陶謙交好,只要退過長江,退入廣陵郡,就算是安全了。

急切間,劉繇早已沒有了和林凡爭鋒的心思了。

吳縣城下黑壓壓的林凡軍,看不清虛實,將整個吳縣城團團圍住。劉繇與張英以及眾多帳下的副官,看到眼前一幕,心中懼怕不已。

立刻就定下了撤退的計策。

當夜時分,劉繇厲聲說道:“我等奉天家命令,得稱揚州牧之名。只是那林子瞻犯上作亂,膽敢抵抗天兵,今日已不能勝,只能早早退卻。”

滿營將校都是這個意思。

太史慈卻不同,還是依舊冷靜,道:“主公,城外林凡軍有一支精銳騎兵,縱橫江淮之地,

莫不能敵,頃刻之間,恐不能退,前些日子攻城戰不能逞威,若我等出城撤退,恐退之不及,反招兵禍。”滿營將校對太史慈也頗為不滿,畢竟城中最後的一點兵力都讓太史慈禍禍進去了。

各處地方都有這等閑人,明明賢才在乾著正確的事情,卻因為一時不得利,反遭閑人嫉妒與擠兌。

劉繇依舊寬宏,心裡也明白太史慈做的並不算錯,只是時運不濟罷了,因此也是平心靜氣,未曾怪罪,道:“子義你說的也有理,然而此時形勢不對,吳縣城如何能守?現在出城,尚可活命。若是冥頑不化,死守吳縣,待城破之日,我等必將命喪黃泉!”

劉繇一番話下來,吳縣城中所有兵卒盡皆變色。

太史慈也知道如今形勢,不再多言,心中亦是暗暗叫苦,這劉大人說話急切,不似尋常時間的淡然,心裡也是急了,嘴上雖不怪罪自己,可心裡必然有印子。

劉繇三兩句之間就商定好了撤退之策,這時,太史慈搶進身來,道:“末將願為後軍,掩護州牧大人撤退。”

劉繇深深地看了一眼太史慈,看出了太史慈眼中的決斷,也是心痛,太史慈說的明白,林凡軍中有一精銳騎兵,撤退都有危險,這後軍自然更是危險萬分,一個不好就要喪命。

劉繇深吸一口氣,道:“好,子義悍勇,就以你為後軍,自己小心。”

太史慈抱拳領命,其他將領也各自做準備去了,時間就定在三個時辰後,未及天明就要出發,目的就是趁著林凡軍剛剛遭到劫營,必然人心思定,由此而來的最好時機。

時間略顯倉促,不過還好劉繇軍中的各將領,在這段時間都有準備,各自都是收拾好了行頭,也沒打算強守著吳郡之地,一個個都是精打細算之人,這倉促的時間和難不倒眾將。

由是,倉促中並不見慌亂。

劉繇率大軍準備逃入徐州之地,只能留下三百兵馬給太史慈。這太史慈也是個非常驕傲的人,雖然兵馬非常之少,卻一言不發,只是暗暗做著準備罷了。

這個時候的太史慈,也只有二十六七左右。正是壯年,一心欲要建功,因此才有了當初之事,劉繇一說想要太史慈從東萊郡中出來隨他一起上任,太史慈便奮然隨劉繇來到了這揚州大地。

只是他的出身差了些,雖有勇力,卻不得劉繇重用,先前的劫營之策還是自己苦苦勸說的結果。

如今的太史慈,獨作在自家房中,擦拭這手中長槍,心中也困頓,他將何去何從呢?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