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三國之漢臣》第97章 衛覬
  在衛覬父母及族中長輩反對將嫡女衛漣嫁給司馬玉的時候,衛覬卻提出了相反的意見。

  要知道衛覬一向注重禮法章典,但是這個時候並不反對將家中嫡女嫁與司馬家私生子,著實讓衛氏族人有些意外。

  衛覬確實有他的考慮。

  衛覬雖然一向注重禮法章典,但並不是他族中長輩那樣墨守成規,固執不變,他有自己的理由。

  “今漢室天下,外有異族虎視眈眈,內有不臣擁兵自重,執政者昏庸無能,為臣者不知盡忠,隻知爭權奪利,漢室天下傾覆在旦夕之間......”

  衛覬當時面對族中長輩憂心忡忡的說道,衛覬身懷大才,對天下時局亦是看得透徹,衛氏居於河東,對雒陽局勢亦是明了。

  當今這漢室天下,因為黃巾之亂,各地郡守以禦敵擊賊為借口,擁兵自重,甚至封國自守,對朝廷號令陽奉陰違,忠於漢室者少矣。

  而雒陽朝廷之上,外戚與宦官之爭愈演愈烈,爭權奪利,不死不休,在衛覬看來,漢室如今沒有調和外戚和宦官的能力,而外戚和宦官代表的都是漢室的力量,兩方相鬥,不管最後的誰是勝利者,消耗的都是漢室的力量。

  漢室天下本就危如累卵,如此下去漢室必將更加羸弱,只會造成主弱臣強的局面。

  主弱臣強最終會造成一個什麽樣的結果?想一想便能明白。

  好一點就是出現霍光那樣的權臣獨掌朝政,漢室天下得以苟延殘喘,將來若出現一個如孝宣皇帝,或者光武皇帝那樣的明君或可以中興。

  壞一點的結局就是有王莽那樣的賊子謀國篡位,直接改朝換代。

  衛覬卻想到了更壞的結果。

  ”先帝駕崩之後,西涼董卓對漢室早無敬畏之心,駐軍河東,觀望京師,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天下如董卓者何其多矣!“

  這天下像董卓這樣有野心的人何其多也,就連漢室宗正,去年入主益州的益州牧劉焉,如今對漢室朝廷也不抱什麽希望,以米賊作亂阻隔交通為由,中斷與雒陽朝廷的聯絡,就連漢靈帝駕崩也不派人前往雒陽問吊。

  ”周失其德,諸侯征伐不休,秦失其鹿,天下群起逐之,今漢室之微,何其似也!“

  衛覬便已經預料了,這征伐不休的春秋亂世恐不久便會到來。

  衛覬名望在外,朝廷曾多次征辟,這也是為何他辭而不受的原因。

  漢室傾危,衛覬對漢室朝廷亦不抱太大希望,衛覬身負家族重任於身,自然不會愚忠的將全族壓在漢室身上,在漢室這一顆樹上吊死。

  ”若將來天下大亂,吾自當輔佐明君,挽天下於水火,如秦末蕭何,張良一般......“

  這是衛覬心中的抱負,然若亂世到來,若想保護衛氏族人免受其亂,當多為衛氏族人考慮。

  力合則強,力散則弱,世家聚族群居,便是這個道理。

  若是亂世到來,世家豪族亦會選擇聯合其他世家豪族,相互庇護,報團取暖。

  而河東衛氏和溫縣司馬同屬河東世家,又是姻親關系,素來交好,若將來亂世到來,河東衛氏和溫縣司馬倒是可以聯合起來,共同度過難關。

  “司馬治書禦史身居要職,又治家嚴謹,其子皆為人中龍鳳,其族將來可興!”

  這是衛覬對司馬家族的看法,衛覬曾見過司馬防及其子女幾面,他對司馬防的品性學識,治家教子的能力深深的佩服。

  司馬防今有兩子,

長子司馬朗性似乃父,品學兼優,精達事機,將來或可為一封疆大使,肅齊萬裡。  而次子司馬懿雖然年幼,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遠甚於常人。

  當時衛覬第一次見到司馬懿的時候就覺得眼前一亮,當下便指著司馬玉斷言“將來興司馬者,必此人也!”

  亂世者英雄豪傑輩出,司馬家子弟皆為人中龍鳳,將來便能在亂世大放光彩。

  在衛覬看來,司馬家前途可謂一片光明,既然如此,衛氏若能與之多多親近,將來必然能受其益處,在亂世中亦多一分保障。

  若是衛氏嫡女衛漣能嫁與司馬防的長子司馬朗,那是再好不過了,只可惜司馬朗早已經與他人許下婚事,已經沒有可能了。

  若是退而求其次,將衛漣嫁與司馬玉,在衛覬看來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的事情。

  司馬玉雖然是私生子的身份,但是其在司馬家族中並不像其他家族那樣不受待見的那些私生子人微言輕,可有可無。

  從這次司馬家族為司馬玉認祖歸宗發出的宴請便可以看出來。

  司馬玉乃是司馬立唯一存活於世的兒子,司馬立早逝,司馬玉的出現對於司馬家族來說可以算是個大的驚喜。

  而司馬防其胞弟司馬立兄弟情深,必然對司馬玉百般寵愛,甚至會超過其諸子。

  也就是說司馬玉雖然是私生子身份,但是在司馬家族的地位如同嫡子一般。

  既然如此,河東衛氏何必糾結於司馬玉私生子的身份,直接拒絕呢。

  司馬玉出身於農夫黔首,並沒有讀過什麽書,衛覬這從司馬玉嫡母衛氏的書信中便可以得出。

  若司馬玉如普通的農夫黔首一般愚昧無知,粗魯不堪,又不喜讀書,不願改變,隻知享樂,即使有司馬防的寵愛,將來亦沒有前途可言。

  而衛氏將嫡女嫁與司馬玉這樣的“蠢人”,只會受到其他士族的人嘲笑,對衛氏並沒有什麽好處。

  若是如其嫡母衛氏信中所說,司馬玉雖窮而不墮其志,無知而欲發憤圖強,勤學苦練並非無藥可救。

  “昔日薑太公八十得見周文王,伐商滅紂,聞名天下,漢高祖而立之年還無所事事,得其父太公訓斥,而後來卻問鼎天下,代秦建漢,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世間變化何其大也,少時不顯又有什麽關系呢?若能發憤圖強,厚積薄發,將漣兒嫁與他也並不是不能接受的事情。”

  所以說,這一次衛覬親自前往溫縣赴宴,除了因為河東衛氏和溫縣司馬交好,顯得重視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衛覬想見一見司馬玉,親自確認司馬玉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人。

  畢竟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司馬玉嫡母想讓司馬玉娶衛家女兒,這樣符合她的利益,所以她信中對司馬玉說的那些好話,多有誇大的嫌疑,並不十足可信。

  所以衛覬想親自確認下,若司馬玉符合他心中預期,他不介意將衛家嫡女嫁與司馬玉,玉成這件婚事。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