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三國之漢臣》第40章 拯救漢室
  自從天子劉宏駕崩之後,司馬家就一直緊閉大門,謝絕訪客。

  這些日子的接觸和學習,也讓司馬玉懂的了這個時代世家大族的規矩和禮法,然學業非數日之功,雖然司馬玉的學習還算進步神速,但離小成還差得遠了,最多是多認識了些字,知道了更多的典故罷了。

  自天子劉宏駕崩後,司馬玉便一直再想,這大漢天下就真的無藥可救,自己就只能在一旁袖手旁觀,當一個看客嗎。

  既然自己知曉這歷史的發展方向,難道就不能嘗試一下去改變一下,甚至阻止後面的亂世發生。

  人的心思會地位的變化發生改變,之前司馬玉還是一個農夫黔首的時候,他最大的願望便是“苟全性命於亂世”,自從司馬玉找到了自己的生父,得到了司馬家族的庇護,司馬玉沒有生命威脅的顧忌,心裡便有了更多的想法和抱負。

  司馬玉的靈魂雖然來自於二十一世紀,但一直對中國古代歷史充滿了美好的憧憬,古代拜將封侯,馳騁沙場,金戈鐵馬,一直是他埋藏在心底的願望。

  最初的時候司馬玉剛穿越過來的時候,得知這是東漢末年的時候,心裡雖然不安,但是還是有些興奮的。

  “難道這是老天故意成全我,看我碌碌無為,給我一次實現願望的機會。”

  司馬玉當時是這麽想,但很快這種想法便熄滅了。

  因為這個時代可不是像他這樣普通黔首能夠輕易向上爬的時代。

  雖然漢末不像兩晉時期那樣“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階級固化,然無權無勢的普通人想要向上爬卻是很難。

  東漢的時期挑選人才,主要分為察舉、征辟。

  所謂察舉,是地方州郡以“賢良“、“孝廉“、“秀才“等名目,把有名望、有“德行“的人推薦上去,經過考核,任以官職。所謂征辟,是由朝廷、官府直接征召某人當官。

  在名義上,被察舉和征辟的人,必須有“高才重名“,為鄉黨輿論所推崇。

  因之,為了爭取被察舉和征辟,當時的士大夫頗為注意修飾自己的品行,以激揚聲名,抬高身價。有的人更是矯情造作,沽名釣譽,以便博取高官厚祿。在察舉和征辟時,賄賂請托,特權橫行,成了當時司空見慣的現象。

  “選舉乖實“的狀況,甚至連最高統治者也不得不承認。東漢漢明帝剛即位就說:“今選舉不實,邪佞未去;權門請托,殘吏放手。“

  就是在這種腐朽的選舉制度下,豪強地主盤根錯節地控制著各級政權部門,封建的等級關系日益凝固化,一批“世代為官“的豪門閥閱、“儒學世家“開始形成。

  如鄧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將軍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長官48人,其余官職不可勝數。弘農楊氏四世為三公,汝南袁氏則四世三公。這些世家大族,以後就發展成為門閥士族。

  所以你一個普通黔首,自力更生活下去都頗為不易,又哪來多余的時間和錢財去學習,如何能成就“高才重名“。

  所以剛穿越過來的司馬玉很是失望,整日裡要幫著母親乾活才能溫飽肚子,而且他根本就沒有向上爬的機會。

  但如今他不一樣了,他是司馬家的家族子弟,而司馬家就是屬於統治階級的世家豪族。他是有機會成為統治階級裡面的一員的。

  所以司馬玉將之前埋藏在心底的那份理想抱負又拿了出來。

  對於漢朝來說,

司馬玉心裡也有一種別樣的情愫,中國人被稱為漢人,漢朝四百年的輝煌歷史可謂是功不可沒。  甚至後世有“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這樣的話,彰顯出漢朝的特別之處。

  而且“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裡。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也出自漢朝,聽著便讓司馬玉熱血沸騰。

  司馬玉對大漢王朝情有獨鍾,他對大漢的結束感到惋惜,前世的他甚至在想,若是自己能夠穿越回那個時代,自己是否能夠改變大漢的命運。

  而且皇長子辯對司馬玉有恩,想起了這些,司馬玉在想,自己是不是應該做些什麽,來嘗試著改變未來的局面。

  如今雖然大漢天下一片糜爛,但並沒有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雖然各地郡守們多以討賊為名,招兵買馬,擁兵自重,但對大漢還存在著最後的敬畏,亦不敢有什麽太過分的舉動。

  就連西涼董卓這種野心勃勃之輩,也隻敢將軍隊屯兵於河東觀望京城的局勢,沒有朝廷的將令,亦不敢向雒陽城前進一步。

  漢朝養士四百年,多少士大夫對大漢感恩戴德,亦是想挽救大漢天下如今的局面。

  大漢朝廷依然很強,雒陽城內外,朝廷還控制著十數萬的兵馬。

  司馬玉想了想,大漢真正到了大廈將傾,不可挽回的地步,乃是西涼董卓進京之後,吞並了其他的兵馬,控制了朝廷之後。

  大權在握的董卓廢了漢少帝劉辯, 另立了陳留王劉協,這才撕下了大漢最後的一塊遮羞布。

  從此各地將領對大漢王朝失去了最後的敬畏,諸侯混戰,兼並割據,三國的亂世這才到來。

  想明白了之後,司馬玉想要拯救漢室,報答皇長子辯的恩情,那便要阻止董卓進京。

  而現在距離董卓進京,還有幾個月的時間。

  司馬玉又想了想,這董卓入京,乃是接到大將軍何進的書信,以聖旨名義召他進京討伐張讓等宦官。而董卓接到聖旨後,便立即召集人馬,連日引軍進京,並按何進的意思,上書漢少帝,要求“逐君側之惡”。

  也就是說這是大將軍何進想借董卓的勢力來除去張讓等宦官們才引狼入室的。

  這就讓司馬玉有些想不明白了,雖說東漢時期宦官勢力和外戚勢力常常勢同水火,但此時的情況是大將軍何進最大的仇人乃是西圓上軍校尉蹇碩,張讓等宦官們和何進並沒有什麽多大的仇恨,甚至昔日何皇后進宮,何皇后和何進受寵等,張讓等人可是出了大力的。

  而且大將軍勢大的時候,蹇碩曾私密張讓等宦官們一起鏟除大將軍何進,都被張讓等人給拒絕,甚至張讓等宦官們幫何進設計蹇碩,將其除去,可是立了大功的。

  而且張讓等宦官們也是在這雒陽城根深蒂固,黨羽遍布整個雒陽城,而且手上也有軍權,勢力很大,不是那麽好輕易的鏟除的。

  這就讓司馬玉有些搞不明白了,何進為啥不惜一切代價一定要除去張讓等宦官們,甚至引狼入室,最後還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