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三國之帽子王崛起》第227章秦宜出兵,袁紹敗北
曹操欲設計斬殺秦宜,揚州牧卻毫無察覺。

根據雙方協商結果,揚州開始整備兵馬,準備糧草,一番忙碌終於做好出征前所有事項。人無信不立,既然當初揚州牧秦宜在沂水河畔答應了許都曹操,出兵相助,那就要兌現諾言。

臨近十月中旬,揚州牧秦宜整頓兵馬,率大軍啟程,先向東進發進入淮陰,而後沿泗水河東岸北上。

揚州大軍對外號稱五萬,其實指的是步卒,而且還是先頭部隊。若算上甘寧近一萬水軍,總兵力也要有六萬多人。

甘寧水軍的作用,除了護衛陸軍左岸免受騷擾,主要作用是保證大軍糧草補給。這個時代陸路交通運輸很不便,但水路船隻運輸就不一樣,那是運動中的倉庫。

秦宜有他的算計,此次出兵北上,兵力少了不起作用,出兵多了驚動四方,嗷,幽州竟然有那麽多軍隊啊,試想袁紹、曹操心裡會怎麽想?別忘了揚州有五萬軍隊對外征戰,這麽長時間估計別人也知道了,你丫的一下子再出動十幾二十萬軍隊,無論是曹操還是袁紹,都不會淡定。

五萬軍隊說多不多,說少不少,恰到好處。

只不過這也只是明面上的事情,秦宜肯定不僅僅動用五萬軍隊,有甘寧這一支水路暗中輸送支援,隨時可以增加兵力,而且人不知鬼不覺。

揚州牧秦宜的陣容很強大,身邊有參軍龐統、陳宮、徐庶和魯肅,武將主要有大將趙雲、周瑜、關羽、張飛、紀靈、魏延、丁俸等,至於不知名的二三流戰將數不勝數。

秦宜離開壽春,將壽春老巢所有事物一股腦交給了諸葛孔明,大將高順、張遼主持軍務,還有黃忠、徐盛、潘璋等大批將校鎮守,壽春兵力很充裕。這期間,高順、張遼他們也在行動,並抽調揚州大軍向北集中,戒備森嚴。

以諸葛孔明謀略,再加上高順等武將坐鎮壽春,後方萬無一失。更何況,曹操已經將徐州兵馬大幅度削弱,其微乎其微的兵力不足以威脅壽春。

而此時,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已經進入戰略轉折點。

許都曹操與冀州袁紹雙方僵持數月,曹操前線出現了糧草短缺,就如同二十年後諸葛亮北伐就是因為糧草,導致前線補給不足,戰線拉長無奈退兵一樣。士兵也很疲憊,難說此時曹操還有取勝的信心。

曹操寫信給荀彧,商量退守許都,借堅城抵擋袁紹。

荀彧回信認為,袁紹集中主力官渡,就是想和曹操對持下去,如果有一方退讓,或者堅持不下去,那麽那一方就會被吞滅。現在我們堅守要道,以一敵十,和袁紹對持了半年,已經沒有回頭余地,再堅持一下,等待戰機出現,出奇製勝,以弱擊強。

曹操的謀士無疑起到了極大作用,讓曹操咬牙堅持下去。

與曹操正好相反,袁紹犯了很多錯誤,最要命的一個錯誤,那就是在關鍵時刻,鄴城的審配拘押了許攸的家人,許攸一怒之下投靠了曹操,這個人正好掌握了袁紹軍隊的關鍵機密,烏巢軍糧所在地及軍隊的部署和暗號。

許攸,這個人雖然也很小人,卻也很有些才乾,當初,袁紹和曹操初始交戰,許攸給袁紹獻計:“曹操兵少,而集中全力抵抗我軍,留在許都守衛力量相當薄弱,防備很空虛,如果派一支部隊輕裝前進,連夜奔襲,可以攻陷許都。佔領許都後,就奉迎天子以討伐曹操,必能捉住曹操。假如曹操沒有立刻潰散,也能使他首尾不能兼顧,疲於奔命,最終一定可將他擊敗。”

許攸這個計策真的很不錯,

符合兵家的長驅直入,千裡攻其主。然而,袁紹剛愎自用,沒有采納許攸計策。

而時間進入十月,袁紹的補給從北方運來,由淳於瓊率兵萬人護送,囤積在烏巢。

恰恰在這時候,袁紹的謀士許攸投奔了曹操,並且給曹操獻計,輕騎兵奇襲烏巢,燒其袁軍補給。曹操大喜,當機立斷,決定率輕騎軍突襲烏巢,留下曹洪,荀攸堅守營壘。

烏巢雄火烈烈,一代雄主袁紹的霸業也毀在這場大火下。

聞訊之後,袁紹慌了手腳,急忙派大將文醜率兵救援烏巢,同時重兵猛攻曹軍大營。

曹軍大營防守堅固,一時半會哪裡攻打不下來?

袁紹救援部隊馳援淳於瓊時候,曹操鼓舞軍隊死戰,大破袁軍,斬殺了淳於瓊。

趕來支援的大將文醜姍姍來遲,看到的只是被大火燒成灰燼的狼藉,慌亂中又被曹操伏擊,文醜被俘,手下兵馬四散而逃。

與歷史差不多,袁軍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大軍崩潰。

在此之前,別看袁紹軍隊有幾次挫折,但袁紹軍隊擁有巨大的戰略優勢,幾次小敗仗根本不是什麽問題。從兵力上講,看上去要崩潰的應該是曹操一方,但最終結果出人意料。如果不是形勢嚴峻,曹操不會給自己謀臣荀彧的信中表示,自己兵困糧乏,已經無力堅守官渡,想撤回來。

荀彧也只能安慰曹操,說“今軍食雖少,未若楚、漢在滎陽、成皋間也。公今畫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進,情見勢竭,必將有變。”

其實,荀彧的話有點讓曹操看運氣等死,看來荀彧也沒什麽好辦法。

也算曹操運氣好,等來了許攸,否則,曹操的命運還真的很難說。

所以,袁紹真正的錯誤就是忽略了人心變化的危險,許攸握有機密,審配卻嚴格執法抓了他家人,袁紹事後既不去撫慰許攸,也不去抓捕殺死或者監控許攸, 聽之任之,讓這樣一個人拿著重大機密投靠敵方,這是何等危險的失誤?

其實說白了,就是戰事急促,袁紹太忙,因而忽略部下人心變化的細節所致。

從某種程度上說,曹操在官渡之戰的勝利,是真正的僥幸。

官渡一戰,袁紹之所以敗,是有戰機不懂把握,有謀臣,名將而不懂得用。身為人主,不能使其內部上下一心。作為三軍主帥,不能各盡其才,謀多少決。

雖有數十萬大軍,那又如何?只不過自取滅亡。

相反,看曹操這邊,雖然無論兵力還是地盤以及資源都不如袁紹。但是曹操精通兵法,卻又不受限於兵法,極其善用人。英勇而謀劃,使其將者盡其勇,臣者盡其謀,士卒盡其心,同心同亢。

而正在北上的揚州牧秦宜,似乎並不知道官渡之戰發生了逆轉,沿著泗水河繼續北上,目標直指任城。

按理說,官渡之戰結束,曹操已經不再需要秦宜相助,應該派人通知秦宜往回走。卻不知曹操是如何想的,沒有任何舉措,任由揚州牧秦宜繼續向北運動。

毫無疑問,雙方都有算計。

曹操心裡有算計,想借此機會斬殺秦宜。焉知秦宜心裡沒有算計?他的目標顯然是泗水河以東整個區域。

呵呵,既然雙方都有算計,剩下的就看誰的算計高明了。

從目前看,揚州牧秦宜的算計,被許都曹操識破了。人家曹操是人傑,連這點小把戲都不能識破,那才是笑話呢!

反之,秦宜卻不知道曹操心中所想,似乎有點危險......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