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三國之帽子王崛起》第134章傳言不如實際
  揚州牧秦宜從淮陰起步開始便組建屯田兵,絕對是明智之舉,屯田兵素質雖不如戰鬥序列士兵,至少他們都是整勞力,又是有組織的勞動大軍,效率自然極高。

  屯田兵組建以來,從淮陰開始擴展到淮河兩岸,現在已經開始在江東組建新的屯田兵。

  揚州牧秦宜要在淮南種水稻,一般人認為水稻屬於南方種植,其實在漢代之前主要屬於北方作物,據考證,黃河流域雖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開始種稻,但水稻種植面積時增時減,其比重始終低於麥類和粟、黍等。到了魏、晉南北朝以後經濟重心南移,北方人口大量南遷,更促進了南方水稻生產的迅速發展。

  唐、宋以後,南方一些稻區進一步發展成為全國稻米的供應基地。

  唐代韓愈稱“賦出天下,江南居十九”,民間也有“蘇湖熟,天下足”和“湖廣熟,天下足”之說,充分反映了江南水稻生產對於供應全國糧食需要和保證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據《天工開物》估計,明末時的糧食供應,大米約佔7/10,麥類和粟、黍等佔3/10,而大米主要來自南方。

  種植水稻需要整齊的溝渠,需要平整、松軟、肥沃並且濕潤的地塊,挖溝修渠和平土翻地需要強大的人力,特別適用屯田兵這種有組織準軍事部隊。

  雖說今年淮南地區天時也不太理想,卻因為揚州牧秦宜有主見,大力整修水利設施,田野水渠縱橫交錯,稻田長勢喜人,估計今年大豐收已成定局。不過這個時代產量很低,漢代畝產能有90公斤已經很不錯了,而且是肥沃土地。

  嵇康《養生論》記載了魏晉時期的產量:“一畝十斛,謂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稱也。”一畝地如果能收10斛糧,那就屬於高產了。魏晉的畝比春秋戰國時期要大,大約一畝半等於現在一市畝。當時一畝收10斛,等於一市畝收15斛。當時15斛是多少呢?折合現在150公升,能裝稻90公斤。

  也就是說,魏晉時期的高產田可以做到畝產90公斤。

  從春秋戰國時期畝產63公斤,到魏晉時期90公斤,這已經是很大進步了。之後各朝代種植技術在不斷進步,到唐、宋、明、清四個朝代太湖流域的平均畝產:唐朝畝產138公斤;宋朝畝產225公斤;明朝畝產333公斤;清朝畝產278公斤。

  從春秋戰國的畝產幾十公斤,到唐朝的畝產上百公斤,再到宋明清的畝產幾百公斤,直到有一天的超級雜交稻畝產上千公斤。

  稻子原本是野生的,正是有了人類長達一萬多年的不斷馴化,它才從不適合栽種的野生稻演變成適合栽種的人工稻,再從產量很低的普通稻演變成產量很高的雜交稻。

  鑒於糧食產量極低,揚州牧秦宜已經責令組建相關人員實驗新的種植方法,從培育種子、改播種為插秧,土地改良以及試種一年兩季種植,那樣的話,產量將會大幅度提高。

  屯田兵規模非常龐大,尤其是淮南地區,由於袁術禍害太狠,災民數量佔比非常龐大,在揚州牧秦宜進入淮南之後,不符合戰鬥人員條件的男人基本被吸收到屯田兵隊伍中。

  這一日,屯田兵在田野裡忙綠,有一位騎馬的白袍武將路過,他一邊走一邊好奇地四處觀看,被江淮地區縱橫規整的水渠所吸引。

  此人好奇並不奇怪,畢竟這個時代沒有人花費這麽大精力修建如此規模水利工程。

  一路走來,這位武將發現並非一處而是所有的田野都是一般模樣,

讓他不得不為之震驚。  尤其走到淮河邊,看到巨大的水車在水流衝擊下不停地旋轉,把河水提起來輸入到水利設施,並通過縱橫交錯水渠輸送到遠方。

  此情此景不得不令人感歎,這裡與他處果然不一樣啊。

  好奇心驅使,令他急於想找人打探一下,看到前方有幾人在勞作,便走過去。

  “這位大哥,我是外地人,遊歷天下路過此處,感覺這裡與別處不太一樣,這是誰家的田地,竟然修建如此多水利工程,實在令人驚歎。”

  田邊幾個人笑了,其中一位說:“這位壯士有所不知,這些田地,這些水利設施均不是個人所有,屬於屯田兵所有。壯士不會沒有聽聞揚州牧大名吧?這幾年天災人禍,人吃人都發生過,如果揚州牧沒有來,我等恐怕活不到今日,淮南千萬人能活下來,以及你所看到的,都是揚州牧所賜,他是我們的救星。”

  揚州牧秦宜竟然有如此聲譽,令來人始料不及,他是武將哎,與農事有關嗎?

  “這位大哥,你說的包括這些水渠,水車嗎?據我所知,秦州牧只是武將,不會懂農桑之事。”

  此人一番話,令在場幾位連連發笑,其中一位說:“這位壯士,實話告訴你吧,州牧大人雖不懂農桑,卻也是大智慧之人,包括水車,水渠,確實出自州牧大人之口,州牧大人只需說個大概,自有人完善。”

  “為什麽要讓屯田兵種地,不是有農民嗎?”

  看著這些屯田兵,來人想到了一個問題。

  “呵呵,這位壯士有所不知,淮南連年災害,為了找吃的農人都成了流民,不組建屯田兵誰來種地?重要的是,揚州牧說軍隊不能過多增加百姓負擔,要盡量自給自足,所以才組建屯田兵。”

  聽到這些話,來人心中暗思,傳言多集中在軍事才能,看來實際情況要比傳言更甚,揚州牧果然是個英明的主。如今自己無處可出,投劉備的話,萬一他真是欺世盜名之人,自己可就誤入歧途。

  再說了,當年自己也不過聽其言感覺劉備仁義,就算他真是那樣,也不過是虛的,不及揚州牧秦宜用實際行動造福人民,兩相對比,優劣分明。

  沉思一會兒,似乎下了決心,問:“你們既然是屯田兵,一定是揚州牧屬下,請問一下,如果有外來人要投奔楊州牧,哪裡有接納之處?”

  “你問這事啊,如今揚州地界各城都設有招賢處,若自認為屬於出類拔萃人物,可直接去壽春,若是一般人就不要跑那麽遠,各處都有招兵處,我們這裡也有啊,不如來我們屯田兵吧。”

  什麽,當屯田兵?

  咳咳,開什麽玩笑。

  來人暗自搖搖頭,說道:“我還是去壽春城吧,謝謝這位大哥指點。”

  這位白袍武將告別屯田兵,騎馬走人。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