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司空府。
連日的陰雨使得空氣之中潮潤潤的,渾身不自在,司空府裡的氣氛也頗為壓抑。
不久前,袁紹手下的幕僚陳琳又發了篇檄文,較去年的措辭更為犀利,幾乎將曹操從祖宗十八代起罵了個狗血淋頭。
曹操憤怒的咆哮聲那真是清晰可聞,所以,現在盡管主位上的那位看似在閉目養神,底下卻噤若寒蟬,生怕多嘴惹得曹操不高興。
是的,袁紹這次終於來真的了。
在“我就蹭蹭,不進去”的戰略指導原則下,袁紹足足耽擱了半年工夫,愣是在黃河北岸沒有打過來。
一方面,是曹操戰略部署得當。
他當時命臧霸襲取青州,鞏固了東面防線,防止袁紹自東而來偷襲的可能;又鎮撫關中,拉攏西涼軍團,防止側翼被包抄;同時把劉備往死裡打,徹底解決了心腹之患。
唯一的隱憂,或者說,因為林牧穿越引發的蝴蝶翅膀,就是張繡。
南陽非但沒有納入曹操版圖,成為曹魏對陣荊州的橋頭堡,反倒是在與劉備交戰時,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丟了汝南,讓對方在自己地盤裡頭釘入了一顆楔子。為此,樂進自責到絕食十日,在曹操親自勸說之下才恢復了進食。
當然,袁紹本人沒聽沮授的話,不肯在曹劉酣戰時發動突襲,也是他自己作死。
現在,中原局勢基本明朗了,除了袁紹,就只剩曹操。
再不開打,等曹操回復元氣,那就只能等著被反艸。所以,向來行動猶豫的袁紹,難得一開春就發起進攻,集結數萬軍馬,虎視眈眈,目標就是白馬縣。領兵之人,乃是河北名將,有“河北四庭柱”之稱裡的一位,顏良。
消息傳到許昌時,朝廷震動。
不少人暗地裡想著,憑借袁紹四世三公的名望,以及掃蕩河北與幽州時表現出來的超強作戰能力,這回,國賊曹操是真的碰上硬骨頭了。此時不先賣個好,更待何時?
曹操也很心煩。
徐州初定,損傷頗多,尤其是剛剛越冬,糧草不濟。
如此情況下,跟明面上實力強大許多的袁紹開戰,無疑是很不明智的。但是,如果不開戰,又有什麽辦法?
良久,曹操睜開了眼,並沒有環視四周,而是淡淡開口道:“袁紹來襲,諸位,都說說自己的看法吧。”
看這意思,曹操不是百分之百要打的意願,想要聽聽眾人的意見,再做決定了。
主和派們覺得,機會來了!
率先跳出來的,是大名士孔融。
此人最出名的事情就是小時候讓梨給哥哥吃,過了兩千來年都還被寫在課文裡當成美德典范。
其次就是有一堆擅長打嘴炮的故事,譬如說小時候去那時候的名士李膺家拜訪,對方問:“我跟你家沒什麽來往啊,你怎麽過來了?”孔融答道:“我們兩家交情老深厚了,俺祖宗孔子當初就去你祖宗李耳那邊學習,算是世交。”
李膺對此非常驚奇,讚賞他是個聰明的好孩子。這時,旁邊有個人大約吃醋了,酸溜溜地說:“小時候棒棒噠,長大了可就不一定了。”孔融應聲開嘴炮:“看來您小時候一定很棒棒噠了。”
嘴炮達人基本上都是行動懦夫。
遇到要打打仗,而且是看起來處於弱勢的仗,往往都會比較心虛,孔融也不例外。
他起身道:“司空大人,與袁紹開戰,萬萬不可。世人皆知,袁紹乃是四世三公門第,素有賢名。如今坐擁河北,兵精將廣,帳下又有田豐、許攸等人為此出謀劃策,有顏良、文醜之類的猛將,勇冠三軍。不是某說,如今司空方從徐州抽身,正宜養精蓄銳,修生養息,不當再啟戰端。盼司空為蒼生故,三思三思!”
老實講,孔融的話其實沒什麽毛病,這也是如今人們的主流看法。
曹操確實挺能耐的,但跟袁紹比,還是比較弱勢了一點。雞蛋碰石頭,那當然是不自量力了。
不過,預想中的曹操的讚賞卻沒有來,反倒是見曹操冷笑了數聲。
“八年前,他袁本初擁兵三十萬,曹某心想,若沒個二十萬人,不是他的對手;三年前,他已擴張至五十萬人了,曹某卻是覺得,有十萬人,戰勝他就已經綽綽有余;如今,他袁本初號稱七十萬眾,曹某人以為,有七萬精兵,足以取勝!”
他聲音越來越沉穩,也越來越冷漠,說到最後站了起來:“諸位知道,這是為何嗎?”
底下人面面相覷。
曹操卻沒有聽他們的意思,自顧自說了下去:“那是因為,兵貴精不貴多!若比士兵人數,曹某永遠也比不上袁本初;可論智謀、膽略,曹某一人便可抵他三人用!”
“荒謬,何其荒謬!”
孔融拂袖,不悅地拱手,想要再說,卻被身後一人按住了。
“荀令君,你?”
荀彧笑了笑,示意他稍安勿躁:“在下讚同明公之言。確實,袁紹兵員雖廣,卻毫無法度;帳下謀士雖眾,卻各有缺陷,彼此之間勾心鬥角,互相猜忌,若有一人犯事,必然引得彼此間反目成仇;至於顏良文醜, 呵,一介匹夫罷了,不足為懼!”
“知我者,文若也!”
曹操大笑,揮手下令:“即日備戰,來日開拔!”算是對是戰是和一事一錘定音。
而在黃河南岸的某處,劉備一行人已經悄悄行至江邊。
接應他的,乃是袁紹長子袁譚。他此時身為青州刺史,雖說帳下部分地盤被臧霸襲取,但總體而言,還是保持著一州之長的權勢。
他過去曾受劉備的舉薦,與之素來交好,也頗仰慕劉備的為人。
“恩公此去冀州,多加小心。”袁譚拉著劉備,感慨道,“只是可惜,某有要務在身,不得北上作陪。”
“能得袁公子相助,去往冀州避難,備感激不盡。”劉備回禮道,“見了袁公,在下自當為公子陳言,述說一二。”
袁譚大喜:“如此,便有勞恩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