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滅秦代漢》第330章 對文人並不友好
漢國金幣的推出將市面上的大量銅錢和紙幣吸收到了錢莊之中,在劉邦的控制地區出現了銅錢短缺,雖然物價一個勁的下降,百姓卻仍然沒有錢買東西。雖然人們現在還有以貨易貨的習慣,但那畢竟所佔的比例不大,且十分的不方便。

 劉邦被逼無奈都想要拿出自己搜羅來的金幣投入到流通之中,卻又被大臣否決了。金幣的價值太高普通百姓用不起,而且將金幣投入到市場沒準又被哪個有錢人給收藏了起來,起到不了什麽作用。

 “那漢國就不缺銅錢嗎?”劉邦想到了一個問題,漢國百姓兌換金幣更為方便,百姓可以隨便的兌換。

 “漢國倒沒有這個困擾,由於漢國可以印製紙幣,所以只要市面上缺錢,張政就可以通過發放工資等辦法將紙幣投入到市場之中。漢國的貨幣從來也不會匱乏。更何況張政手中還有大量收上來的銅錢,隨時都可以放出來。”大臣們向劉邦解釋道。

 “既然漢國有那麽多銅錢,大王可以派人到漢國用金幣換一些銅錢回來,然後投入到市場之中,銅錢短缺的問題不就解決了嗎。”如今還沒有貨幣主權的概念,並且銅錢有著他本身的價值,各國並不排斥使用他國的錢幣。

 “有道理。”

 “這個主意不錯。”

 大臣們紛紛附和。

 “那也只有如此了。”劉邦無奈的說道。這叫什麽事,好不容易換來的金幣又要換成了銅錢。但為了國內的穩定劉邦不得不這樣做。想到可愛的金幣又從手頭流走了,劉邦很是有點兒舍不得。

 漢國政通錢莊終於有人用金幣兌換銅錢和紙幣了,張政這才松了一口氣。張政雖然製造了大量金幣,但要是將這些金幣全都投入市場或被人收藏,金幣就起不了什麽作用。最理想的狀態是以這些金幣為保證金,為市面上流通的紙幣作擔保,這樣既有利於商品的流通,也有利於張政控制物價,從中收取鑄幣稅。

 開采出來的大量黃金,實際上是張政增加的財富,而紙幣兌換金幣張政又收了一些手續費上來。現在張政手中有了一筆額外的收益。錢財只有流動起來才有用,張政決定用這些錢來乾一些事情。

 現階段張政與劉邦誰都吃不掉誰,張政判斷雙方的戰鬥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增強武力整軍備戰漢國朝廷有專門的計劃保證資金來源。張政要將手中的錢投入到教育之中為漢國的發展做長遠打算。

 教育的投資同軍事投資一樣都是越多越好,永無止境,所以張政這點兒錢還得小心的花,為此張政苦思冥想了好多天,為的就是錢投出去而取得最佳效果。

 張政要投資教育還有一個現實的困難,要辦教育就要建立學校,而建學校就需要大量的老師。現在漢國對讀書人渴望到了極點兒,只要認識字的幾乎都被安排到了官府的各個職位。實在是抽不出人來到學校教書。

 “傳叔孫通覲見。”張政決定學習劉邦的榜樣,自己有什麽問題解決不了的時候找臣子過來幫忙。叔孫通腦子靈活而且還博學多才,張政在臨淄結婚的時候叔孫通被調過來主持,完事之後就一直跟在張政身邊工作。叔孫通本身還是齊國人,張政覺得問問叔孫通沒準會有好主意。

 “參見大王。”叔孫通進來後對著張政規規矩矩的行禮,然後站在那裡等待張政的吩咐。

 “叔孫通,你是齊國人對稷下學宮應該比較了解,那地方已經是一片荒蕪。難道稷下學宮的傳承就此斷了不成。”張政覺得像稷下學宮這樣的教育基地被毀實在是有點兒可惜。要是還有傳承下來的學者沒準還可以利用起來。

 “稷下學宮雖然毀了,但它的精神還在,各門各派的學者也在努力的教授弟子,將自己的學問傳承下去。”叔孫通聽到張政提起稷下學宮不由心中一動,看大王求賢若渴的樣子說明大王對文人更加重視了。這正是儒家東山再起的好機會。

 “我沒記錯的話你就是傳自儒家一派,你能不能尋找一些你們同門的賢士出來為漢國做事?”叔孫通的話給張政帶來了希望,後世那麽多大臣大多數以孔子的弟子自居,讓秦末的儒家人士出來為漢國做事,這樣就能很大程度緩解漢國人才缺乏的壓力。

 “這個可能比較難。”叔孫通面露難色。

 “那是為什麽呢?有什麽原因但說無妨。”張政看叔孫通的樣子就知道有什麽隱情。自己現在擁有燕、趙、齊等國的舊地,要人有人,要錢有錢,那些儒家弟子為什麽就不肯來效忠呢?

 “大王,漢國雖然有許多讀書人在為朝廷工作,但那些只是多少識些字,而且生活貧困的讀書人,真正的學問大家卻不願意來追隨大王, 是因為他們覺得大王對讀書人不夠友好。”叔孫通要為讀書人爭取利益,所以只能有什麽說什麽了。

 “對讀書人不友好?”張政有點兒不相信,他覺得自己挺重視人才的。

 “那些學問大家認為要進入漢國投靠大王當給他們士大夫的待遇,最次也能成為貴族的門客,而大王卻讓讀書人同普通的小吏乾一樣的事情,漢國也沒有分封貴族,朝中的高官也不養門客。讀書人到了漢國也無法過上指點江山的日子。”文人在私底下不但交流學問,也交流一些自己的前途命運的問題。對於張政文人也多有腹誹,叔孫通這還是把話盡量說的好聽點兒。

 張政聽明白了叔孫通的意思了。文人都有一個習慣,認為自己都有經天緯地之才,安邦定國之智,君主要對他們客客氣氣才算禮賢下士。而張政需要的卻不是這樣的嘴把式,張政需要的是實實在在能乾事情的人,比如叔孫通這樣,懂得適應,懂得變通,能將自己所學的那一套進行變革,創造出適應當前形勢的禮儀來。

 “我跟你一起去拜訪一下儒家的長者,聽取一下他們的意見。”張政覺得也不好對讀書人輕易下結論,還是加深一下了解為好。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