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戰報,呂布眉宇緊皺,心下大沉。
第一次交鋒,華國就遭受這等大敗,這到底是什麽原因。
難道說,他身受重傷,對華國軍兵的士氣也是大有影響嗎。
但現在還不到他出面的時候,呂布隻得道:“傳旨,賜封管承為承譽候,賞錢十億、良田萬畝,世襲爵位。所有陣亡將士封為烈士,於廣陵建立烈士碑刻其名,受世人瞻仰。另將甘寧和東吳降兵押至徐州看管。”
是的,按漢代官位,封了爵就能世襲爵位。
只不過,這個世襲是有條件的。那就是賜封的土地以後要均分給其後代,如此就能防止地方諸候坐大。
比如管承封了候,他所得的土地,以後就得均分給兒子,兒子要是多,那分得就多。然後兒子分孫子,孫子分重孫。
那分來分去,最後肯定都是小地盤了。
如此一來,就不怕諸候作亂。
這樣的作法,已經是較為有效合理的策略。
而功臣得了賞賜,自然也會感恩皇恩浩蕩。
呂布既是要成就千古一帝,自然不會做飛鳥盡,良弓藏之事。
同樣,也不會做殺功臣,穩江山之舉。
穩不了江山,在他看來是寒了功臣之心。宋朝之所以敗亡,就是如此造成的。
其實張良的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也同樣是一種良好的治世之策。
只不過,任何制度一旦失去了約束,肯定會觸發新的社會矛盾。
沒有任何制度是完美的,呂布現在是打江山之時,肯定是要各種恩待一眾有功之臣。
管承為他東征西討,其功績已經足夠封候。
呂布的命令很快傳了出去,使得原本海軍落敗的士氣,終於得到了提升。
哪怕管承吃了敗仗,不是懲罰而是封賞。呂布對下屬的愛待,使得整個華國上下讚聲。
也就是說,任何一個為華國衝鋒陷陣的人,都不會受到不公待遇。
是的,懲罰可以延後。但賞賜,這是萬萬不能。
越是及時,效果越是好。
對這一點,有後世經驗的呂布是理解得相當透徹。
隨後,前線軍報傳到東吳,整個吳國震動。
三萬打一萬,竟然全軍覆沒。
不管是人還是戰艦,全都沒了。
如此巨大損失,簡直就是難以承受之重。
更惡劣的是,是戰敗對吳國的影響,簡直就是難以想象。
軍兵的士氣、百姓的怨道。這些,都能壓得東吳集團喘不過氣來。
唯一能讓他們還能接受的是,那就是戰無不勝的華國軍隊,也同樣遭受了大敗。
也就是說,他們依然有能打敗華國的希望。
只不過,那就是極可能付出更為難以想象的代價。
現在是三萬人,那麽下一戰呢,是十萬,還是三十萬。
呂布只是出動了一萬海軍,就打得東吳三萬水軍全軍覆沒。
接下來的戰役,怎麽打。
有飛艇在天上時時監控著,任何偷襲策略都實施不了。
也就是說,除了硬剛,還是硬剛。
沒辦法,敗了一陣。孫權只能先舔傷口,讓劉備集團去戰上一戰。
同時,也要製訂更全面的作戰方略。
同樣,龐統得到戰報之後,也是和眾臣商議了許久。
雖然這一戰看起來是華國取得了最終勝利,但這樣的代價,相當的大。
如果給呂布看到,絕對要被大罵。
雖然華國的戰船沒有大損,但同樣遭到了許多破壞。
不經過修整,是無法再參戰的。
如果東吳還用這樣的打法,華國的軍艦也遭受不起這樣的損失。
所以,還得主動出擊。
眾人的想法,那就是摧毀東吳的水軍。
至少,摧毀東吳的戰船。
沒有了戰船,東吳拿什麽來進攻。
就算能渡過長江,打陸地戰,華國同樣有更為強大的手段。
定好策略之後,龐統命令飛艇收攏,繼而運載了大量的炸彈和燃燒彈前往東吳軍港。
不要求炸人,只要求摧毀東吳的一眾戰船。
這一役,就有點像偷襲珍珠港的感覺。
時間,是在三日後的清晨。
“轟,轟轟轟!”
一聲聲炮響,將東吳水軍全部驚醒。
待他們衝出大營,看到的是熊熊大火和天空中不斷投下的炸彈。
毫無準備的東吳水軍,除了逃命,完全是沒有任何的反擊手段。
而在夜晚,他們更是不可能觀察到天上的飛艇。
就算觀察到,又能如何。
這段時間飛艇都沒有作出任何攻擊,使得東吳兵已經疏於防范了。
況且,他們想防范也防范不了。
人家在空中,你怎麽防。
這一戰,是史無前例的慘敗。
當孫權和東吳高層見到破敗不堪的軍港,所有人都哭了。
東吳水軍一日之間就被清了個精光,這樣的損失,要多少年才造得出來。
而且,造出來又如何,又被人家空軍殺一回嗎!
空軍,空軍,為何呂布會有空軍!
這一次,所有吳國高層聚集一處,商量後續事宜。
這仗,還能打嗎?
華國這一手,不是警告,又是什麽?
“打,為什麽不打!”暴脾氣的周泰喝聲道:“華國雖有空軍炸彈,但數量肯定有限。否則的話,呂布早就打到我吳國來了。華國殺了我吳國這麽多兄弟,毀了我吳國那麽多戰船,如此大仇,豈能不報!”
“不錯,我得等為死去的兄弟報仇。否則的話,我等根本無顏面對吳國父老鄉親!”太史慈也吼道。
是的,由於呂布改變了歷史,早逝的太史慈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曾經歷史上“大丈夫生於世上,應當帶著三尺長劍,以升於天子階堂。如今所志未從,奈何卻要死啊!”的歎息, 也同樣沒有吼出來。
兩大武將都主戰,這乃武人的血氣。
這與一眾文臣考慮的,就完全不是同一層面。
文臣考慮的,更多的是國家利益,各種損失。
所以,張昭就一向主和。
因為吳國和華國相差實在太遠,這樣打下去,只會消耗吳國實力。
而孫權也是煩躁得很,按他內心想法,他當然也想打,最好打到徐州,手撕呂布。
然而,當了一國之君,他要考慮的就不是一星半點,也同樣不能光憑自己喜好做事。
最終,孫權只能問向周瑜:“公瑾,依你之見,我吳國接下來該如何應對?”
(本章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