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最強呂布之雄霸天下》第一百七十五章 偷襲軍港
聽完戰報,呂布眉宇緊皺,心下大沉。

 第一次交鋒,華國就遭受這等大敗,這到底是什麽原因。

 難道說,他身受重傷,對華國軍兵的士氣也是大有影響嗎。

 但現在還不到他出面的時候,呂布隻得道:“傳旨,賜封管承為承譽候,賞錢十億、良田萬畝,世襲爵位。所有陣亡將士封為烈士,於廣陵建立烈士碑刻其名,受世人瞻仰。另將甘寧和東吳降兵押至徐州看管。”

 是的,按漢代官位,封了爵就能世襲爵位。

 只不過,這個世襲是有條件的。那就是賜封的土地以後要均分給其後代,如此就能防止地方諸候坐大。

 比如管承封了候,他所得的土地,以後就得均分給兒子,兒子要是多,那分得就多。然後兒子分孫子,孫子分重孫。

 那分來分去,最後肯定都是小地盤了。

 如此一來,就不怕諸候作亂。

 這樣的作法,已經是較為有效合理的策略。

 而功臣得了賞賜,自然也會感恩皇恩浩蕩。

 呂布既是要成就千古一帝,自然不會做飛鳥盡,良弓藏之事。

 同樣,也不會做殺功臣,穩江山之舉。

 穩不了江山,在他看來是寒了功臣之心。宋朝之所以敗亡,就是如此造成的。

 其實張良的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也同樣是一種良好的治世之策。

 只不過,任何制度一旦失去了約束,肯定會觸發新的社會矛盾。

 沒有任何制度是完美的,呂布現在是打江山之時,肯定是要各種恩待一眾有功之臣。

 管承為他東征西討,其功績已經足夠封候。

 呂布的命令很快傳了出去,使得原本海軍落敗的士氣,終於得到了提升。

 哪怕管承吃了敗仗,不是懲罰而是封賞。呂布對下屬的愛待,使得整個華國上下讚聲。

 也就是說,任何一個為華國衝鋒陷陣的人,都不會受到不公待遇。

 是的,懲罰可以延後。但賞賜,這是萬萬不能。

 越是及時,效果越是好。

 對這一點,有後世經驗的呂布是理解得相當透徹。

 隨後,前線軍報傳到東吳,整個吳國震動。

 三萬打一萬,竟然全軍覆沒。

 不管是人還是戰艦,全都沒了。

 如此巨大損失,簡直就是難以承受之重。

 更惡劣的是,是戰敗對吳國的影響,簡直就是難以想象。

 軍兵的士氣、百姓的怨道。這些,都能壓得東吳集團喘不過氣來。

 唯一能讓他們還能接受的是,那就是戰無不勝的華國軍隊,也同樣遭受了大敗。

 也就是說,他們依然有能打敗華國的希望。

 只不過,那就是極可能付出更為難以想象的代價。

 現在是三萬人,那麽下一戰呢,是十萬,還是三十萬。

 呂布只是出動了一萬海軍,就打得東吳三萬水軍全軍覆沒。

 接下來的戰役,怎麽打。

 有飛艇在天上時時監控著,任何偷襲策略都實施不了。

 也就是說,除了硬剛,還是硬剛。

 沒辦法,敗了一陣。孫權只能先舔傷口,讓劉備集團去戰上一戰。

 同時,也要製訂更全面的作戰方略。

 同樣,龐統得到戰報之後,也是和眾臣商議了許久。

 雖然這一戰看起來是華國取得了最終勝利,但這樣的代價,相當的大。

 如果給呂布看到,絕對要被大罵。

 雖然華國的戰船沒有大損,但同樣遭到了許多破壞。

 不經過修整,是無法再參戰的。

 如果東吳還用這樣的打法,華國的軍艦也遭受不起這樣的損失。

 所以,還得主動出擊。

 眾人的想法,那就是摧毀東吳的水軍。

 至少,摧毀東吳的戰船。

 沒有了戰船,東吳拿什麽來進攻。

 就算能渡過長江,打陸地戰,華國同樣有更為強大的手段。

 定好策略之後,龐統命令飛艇收攏,繼而運載了大量的炸彈和燃燒彈前往東吳軍港。

 不要求炸人,只要求摧毀東吳的一眾戰船。

 這一役,就有點像偷襲珍珠港的感覺。

 時間,是在三日後的清晨。

 “轟,轟轟轟!”

 一聲聲炮響,將東吳水軍全部驚醒。

 待他們衝出大營,看到的是熊熊大火和天空中不斷投下的炸彈。

 毫無準備的東吳水軍,除了逃命,完全是沒有任何的反擊手段。

 而在夜晚,他們更是不可能觀察到天上的飛艇。

 就算觀察到,又能如何。

 這段時間飛艇都沒有作出任何攻擊,使得東吳兵已經疏於防范了。

 況且,他們想防范也防范不了。

 人家在空中,你怎麽防。

 這一戰,是史無前例的慘敗。

 當孫權和東吳高層見到破敗不堪的軍港,所有人都哭了。

 東吳水軍一日之間就被清了個精光,這樣的損失,要多少年才造得出來。

 而且,造出來又如何,又被人家空軍殺一回嗎!

 空軍,空軍,為何呂布會有空軍!

 這一次,所有吳國高層聚集一處,商量後續事宜。

 這仗,還能打嗎?

 華國這一手,不是警告,又是什麽?

 “打,為什麽不打!”暴脾氣的周泰喝聲道:“華國雖有空軍炸彈,但數量肯定有限。否則的話,呂布早就打到我吳國來了。華國殺了我吳國這麽多兄弟,毀了我吳國那麽多戰船,如此大仇,豈能不報!”

 “不錯,我得等為死去的兄弟報仇。否則的話,我等根本無顏面對吳國父老鄉親!”太史慈也吼道。

 是的,由於呂布改變了歷史,早逝的太史慈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曾經歷史上“大丈夫生於世上,應當帶著三尺長劍,以升於天子階堂。如今所志未從,奈何卻要死啊!”的歎息, 也同樣沒有吼出來。

 兩大武將都主戰,這乃武人的血氣。

 這與一眾文臣考慮的,就完全不是同一層面。

 文臣考慮的,更多的是國家利益,各種損失。

 所以,張昭就一向主和。

 因為吳國和華國相差實在太遠,這樣打下去,只會消耗吳國實力。

 而孫權也是煩躁得很,按他內心想法,他當然也想打,最好打到徐州,手撕呂布。

 然而,當了一國之君,他要考慮的就不是一星半點,也同樣不能光憑自己喜好做事。

 最終,孫權只能問向周瑜:“公瑾,依你之見,我吳國接下來該如何應對?”

 (本章完)
 ( =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