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開著房車回大唐》四百四十九章:10道兵馬大元帥
和李靖的這次簡短交談,讓李治收獲不小,他堅定了信心,想要擊敗葛爾東讚,非李浩不可,就算群臣和他父皇如何反對,他也會堅持到底,不為別的,隻為大唐,他也相信,他的父皇不會因為私憤而置大唐安危於不顧。

 李治回到太極宮後,去甘露殿求見李世民,經過這段時間休養,李世民雖然還是臥病在床,但精神卻好了少許,至少可以坐在床上和人正常談話了。

 李治來到床前,行禮問候後,問詢了一下病情,李世民便問道:“治兒你已有好幾日沒來了,是不是外面的戰況很不好?”

 李治聞言神色一黯,默然點頭。

 李世民也是神色一黯,雖然他憤怒,生氣,但他現在也想通了,再生氣又能如何,把自己氣死了,只會便宜了祿東讚,所以他努力讓自己平靜,緩緩問:“聽輔機說,他建議你請衛國公出馬,衛國公之前就已臥病在床了,怎可禦敵,你莫要聽輔機的。”他也不讚同勞煩李靖,國家雖然重要,但他不不想這樣壓榨自己的老友。

 李治卻道:“父皇,兒臣已經去探望過衛國公了。”

 “哦?”李世民聞言有點激動,忙問,“藥師他……身體還好吧。”

 到了他這年紀,對於當年一起出生入死的老戰友,是非常懷念的,特別是兩人都臥病在床時,更有相惜之感。

 李治道:“衛國公病痛纏身,除了雙手脖子之外,幾乎無法動彈,不過他今日精神很好,坐在輪椅之上接待兒臣,並與兒臣說了許多……”

 他說到這裡忽然頓住了。

 李世民見他面露難色,蹙眉道:“他還說什麽了?”

 李治便道:“他還說,他能幫忙戍守長安,但此次想要救大唐於水火,非要請李浩出馬不可。”

 李世民聞言沉默了,緩緩皺起了眉,此刻心中只有一句話:又是李浩。

 李世民雖有容人之量,卻也有自己的底線,李浩觸碰了他的底線,他早就打算此生都不再用李浩了,然而,他也知道,李靖說得對,葛爾東讚這次突然發難,而且有備而來,隨時都有可能兵臨長安城下,除了李浩之外,還真的沒人能擊敗他,這讓李世民很不開心,這種被迫起用李浩的感覺,讓他覺得自己像是被人脅迫一樣。

 李治見李世民皺眉猶豫,拱手道:“父皇,情勢危急,刻不容緩,倘若吐蕃兵臨城下,到時候就算想要去請李浩,都不可能了。”

 李治的這句話,簡直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李世民長吸一口氣,長聲歎道:“罷了,父皇眼下身體不佳,父皇授命於你,一切事務,你全權處理,你想用誰便用誰,不用與父皇請示了。”

 李治聞言激動得差點流出眼淚,趕忙拜謝:“多謝父皇!”

 他知道,他父皇是拉不下那老臉,所以才會讓自己去重新起用李浩,既然他父皇都答應了,群臣們的意見還重要嗎,他們有什麽資格反對起用李浩,畢竟從明面上講,李浩當初是被賞賜郡王封號而去了封地,不是流放,雖然事實就是流放,但官場上的事,就講究一個台面。

 隔日一早,李治與群臣在兩儀殿商議退敵之策,李靖竟坐著輪椅,由金吾衛推著來到兩儀殿上,一起參議大事。

 望著李靖佝僂的雙手和老態龍鍾模樣,眾臣的心頓時沉到了谷底,當年的軍神已然這副模樣,他們感覺最後的希望也破滅了。

 殿上,李治發問:“如今吐蕃大軍已在攻打岐州,這是長安面前最後一道防線了,若是岐州被破,長安危亦,諸位都是朝廷肱骨,可有退敵良策。”

 李靖剛想發話,馬周便出列道:“殿下,臣以為,瓊南王李浩功勳卓著,而且戰無不勝,素有吐蕃克星的稱號,多次於吐蕃交戰,皆獲全勝,若能請李浩出馬,定能擊退吐蕃蠻夷。”

 去年中書令岑文本在隨君出征高句麗的時候病死在了軍中,回國之後,李世民便任馬周為新的中書令,現在的馬周,那可是實打實的宰相,說話相當有分量。

 老態龍鍾的秦瓊聞言也立刻出列道:“殿下,臣附議,臣認為馬中書所言十分在理,如今朝中,當年的驍勇悍將皆如老臣一般蒼老,而新一輩如秦懷玉尉遲寶林等人又遠非葛爾東讚對手,葛爾東讚此人用兵狡詐,連素來用兵持重的李績和蘇定方都敗於其手,欲敗此人,非派請李浩不可。”

 褚遂良聞言立刻皺眉出列道:“殿下,臣認為不妥,瓊南距離長安萬裡之遙,等李浩到來,需三四月有余,戰場之事,瞬息萬變,豈能等那麽久!”

 馬周聞言冷哼了一聲,問:“那麽褚大人,你又有何退敵妙法呢?”

 褚遂良厚著臉皮道:“我沒有妙法,但對於是否派請李浩,我有權發表我的看法。”

 這時,李靖忽然動了,只見他用佝僂的雙手艱難地撥弄輪子,緩緩駛出,來到大殿的中央,然後緩緩道:“殿下,此次老臣願與秦叔寶戍守長安,撐到瓊南王李浩到來。”

 此言一出,殿中一片寂靜,在如此軍情緊急之際,軍神李靖的話,幾乎就是一柄開天利劍,能斬碎一切反對的言語。

 果然,所有的人都不說話了,再也沒有了反對的聲音。

 李治聞言向李靖投去感激的眼神,然後道:“衛國公,你已如此病重,還要勞煩你戍守國土,孤真的於心不安,為了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有勞衛國公了,還有翼國公。”

 秦瓊接話道:“殿下言重了,戍衛國土,乃我等本責,更何況是戍守長安,殿下放心,有老臣和衛國公在,諒吐蕃蠻夷也無法踏入長安半步!”

 大唐貞觀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七,一隊宣旨快馬隊伍出了長安,火速南而去。

 與此同時,一隻飛鴿從藍田侯府飛出,飛往南方,然後,石那傑派人將侯府中所有的錢財和重要物品全都搬入地下密室,然後帶著侯府內所有人還有大批糧食去了長安城,在長安城裡,有一個李世民當初賞賜給李浩的府宅,正好成為他們落腳的地方,畢竟吐蕃大軍就要攻來了,以葛爾東讚對李浩的仇恨,絕對不會放過藍田侯府的,所以他們必須提前撤離,這是李浩的命令。

 遠在瓊南的李浩早已做好了準備,李國成已經帶著五千玄甲軍坐船出發,到流求和陳賓會合,一萬玄甲軍乘坐飛剪船從東海到黃海,然後從渤海進入黃河,逆流而上,直奔洛陽,從洛陽登岸,前往商州,在那裡等李浩。

 李浩則在瓊南等候長安的聖旨。

 九月初八,葛爾東讚攻下了岐州,九月十六,大軍包圍長安,發動攻城之戰,動用了無數攻城利器,攻勢凶猛,令人嘲諷的是,葛爾東讚的糧草和攻城器械全都是從大唐各個州府掠奪來的。

 面對葛爾東讚的強攻,李靖和秦瓊一南一北坐鎮,而且他們聽從馬周的建議,調出了軍器監和科研寺的所有床弩。

 床弩自李浩發明出來後,一直都未能派上用場,因為這種東西太過笨重,用來攻城的話用處不大,比較適用於守城,如今終於派上大用場了。

 三百多台床弩分別安置四面的城牆之上,巨大的弩矢發射而出,竟能摧毀吐蕃軍的投石車,打了葛爾東讚一個措手不及,葛爾東讚好不容易掠奪來的一百多架投石車被打爛了一大半,不僅如此,因為這些床弩的忽然出現,導致吐蕃大軍傷亡數千人,然而他們幾乎沒對唐軍造成什麽傷害,吐蕃大軍士氣受挫。

 葛爾東讚當即下令收兵,在牙帳之中召集眾將領,商量破城之策,其實哪有什麽破城良方,這裡可是長安,城池何等高大堅固,如今還有神弩守衛,莫說他有十幾萬大軍,就算是他有二十萬大軍,也難將其攻下。

 葛爾東讚似乎也想明白了這個道理,當即便下令困城,他就不信,長安號稱百萬人口大城,裡面的糧食能撐多久。

 這一次,聰明的葛爾東讚失算了,有了貞觀水稻後,河南、河北、河東、關中等地也紛紛種上了水稻, 去年糧食大豐收,糧庫充盈,米價再跌,同時,早在葛爾東讚打敗李績的時候,石那傑就收到李浩的命令,四處收購糧食,然後運入長安,因為李浩也知道,葛爾東讚絕對攻不下長安城,他也算到葛爾東讚絕對會困城,所以才提前做好準備。

 同時,李浩還讓報社在報紙上四處宣揚,說葛爾東讚隨時都有可能攻到長安,長安的百姓人心惶惶,紛紛逃出長安去別處避難了,眼下長安城中,百姓只剩三十萬,而國庫的糧食加上石那傑獻上的糧食,竟有六十多萬石,撐上三四個月絕對沒什麽問題。

 十月初一,宣旨隊伍終於到達瓊南,並於李浩府上宣旨,聖旨上,李治以監國身份封李浩為十道兵馬大元帥,賜黃金魚符,可節製大唐所有兵馬,各道將領,聽其調派,速奔長安勤王。

 當李浩聽到聖旨的時候,驚呆了,十道兵馬大元帥,這可是只在演義中出現過的的軍職,現在竟真的出現了,那可是非極度信任之臣不可輕封,非特殊時期不能輕封,可見這次長安是真的岌岌可危了。

 但他還是難以置信,這份聖旨,群臣怎麽會同意的呢,李世民又怎麽會同意的呢,他們就不怕他借機謀反嗎?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