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頭高照,風輕雲淡,軍營裡的校場上,上百名身穿統一製服的士兵正在長官的帶領下練習“刺槍要領”和“實戰刀法”。
雖然天氣有些悶熱,但是所有的人都是熱情高漲的投入訓練,沒有人叫苦叫累,更沒有絲毫的的怠慢之情。
看著校場上正加緊訓練近身格鬥的士兵們,李克清並沒有想象中的那樣高興起來,反而臉上神色凝重,因為一樁新的難題登時又縈繞在李克清的心頭。
那就是如何增強士兵的遠程打擊力量,畢竟拿真刀真槍的去與敵人硬拚,在李克清看來是最最下策,能不與敵人接觸就能對其進行大量的殺傷甚至將其擊敗才是上策。
至於采用何種武器,李克清也經過了深思熟慮,當然傳統的遠程武器弓箭早就被李克清扔進了垃圾桶,只有火槍也就是俗稱的“火銃”才是這個時代的主流。
在這個時代,雖然歐洲列強早已經進入了火槍齊射、大炮加騎兵的時代,徹底拋棄了傳統的弓箭和各種冷兵器,可是在遙遠的東方,此時的滿清辮子皇朝,所謂騎射仍然是主流。
雖然之前的韃子皇帝康熙、雍正等都曾經意識到了火器的重要性,可是由於實施殘酷的民族壓迫政策,清朝統治者對漢人反抗的恐懼心理異常敏感強烈,因此就要防止先進的軍事裝備落入漢人的手中。
先進的軍事技術裝備落入漢人手中,可能會對其統治造成威脅,所以他們就要防范於未然。
滿清不僅對軍事科技嚴加限制,還對漢族科技人才進行打壓,發明家戴梓就是這樣一個受害的典型。杭州人戴梓出身於明末的火器製造世家,自幼便醉心火器研製,後來他投身滿清軍隊,為滿清軍製造了威遠將軍炮、子母炮,為滿清擊敗三藩和準葛爾部立下了汗馬功勞,戴梓還向康麻子獻上了自己發明的一種一次可發射二十八顆彈丸的連環銃,其原理與機關槍完全一致,現在已經被軍器史學家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機關槍。
但是,戴梓不僅沒有因此獲得榮華富貴,反而落得一個被發配遼東窮困潦倒而死的命運。
康麻子玄燁決不是一個缺乏見識的君主,他不可能不知道戴梓才乾,真正的原因在於削平三藩、征服準葛爾部、奪取台灣之後,江山穩固,滿清統治者已經不需要戴梓的發明才幹了,戴梓的發明才能反而是一種威脅。
要是戴梓的發明成果落到謀反的漢族勢力手中改怎麽辦?因此,康麻子就把他充軍到蠻荒的遼東埋沒。
其實戴梓算是幸運的了,他要是落到防漢心理更為變態的乾隆弘歷手裡,早就要人頭落地了。
到了乾隆時期,滿洲八旗因為嚴重腐化而失去戰鬥力,為了挽救滿洲的騎射根本,在當時歐美正值工業革命,火器突飛猛進的時候,乾隆竟然下令八旗軍廢用火銃、大炮,以增強傳統大刀、長矛、弓箭等冷兵器的使用能力,乾隆的荒唐與愚蠢,實在是令人瞠目結舌。
滿洲統治者企圖通過讓八旗兵壟斷先進武器,以壓製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造反能力,延長這個充滿奴役性政權的壽命。
不過,在一定程度上的確達到了目的,對先進武器的壟斷,使得八旗兵在鎮壓農民起義和反叛勢力時佔有很大優勢。
隨著時間的推移,整個滿清帝國的軍隊終於倒退回大刀長矛一統江山的時代,滿洲以騎射為根本的傳統終於得到了繼承,主要兵器仍是大刀長矛弓箭等,水師仍是舢板船,以致於當鴉片戰爭爆發時,英國的洋槍大炮反而被看成是妖術,廣州守將對付英國人的辦法居然是驅邪的馬桶、黑狗血等,滿清政權兩百年的閉關、愚民和民族壓迫的政策實在是成效卓著!
想到這裡,李克清不由一陣唏噓,不過轉念一想,這又何嘗不是給自己留下的機會,滿清越落後,自己成功的機會反而會更大,只要能保持對滿清軍事裝備的先進性,哪怕只是一丁點,那也是跨時代的差距,就能在與滿清軍隊對陣時佔盡優勢。
“一定要組建自己的火槍部隊。”
校場邊的李克清暗下決心。
說乾就乾,訓練結束後,李克清再次召集了哨長以上的眾軍官,並當眾宣布將要組建火器部隊,經過選拔,楊鐵的第一哨成為了李克清手中的首支火槍部隊,雖然人數只有區區的二十人,但是對於李克清來說,卻是在軍事體制上跨出了重要一步。
而購買質量上佳的火銃成為了目前的首選,因為還有一個月的時間就要面臨與馬匪的戰鬥,根本沒有充裕的時間來給李克清建立火槍工坊,手底下除了用過火槍的齊林之外,便一無所有,關於火槍的使用方法和一些變革發展也只是在後世的軍事論壇上草草了解過,也就是說李克清根本就是兩眼一抹黑,完全沒有方向。
不過,好在此時民間還留存有不少火銃,也就是山民們口中的“鳥銃”,李克清派去收購火銃的人不到三天時間就帶了三十多支火銃和不少鉛子火藥回來,不過卻花了李克清三百兩銀子,這讓李克清不免有些肉疼,一把火銃折合五兩銀子,三十多支就是一百五十多兩,在加上好幾百斤鉛子和火藥花了一百多兩,總共三百兩,三百兩其實也不算貴,可對於眼下捉襟見肘的李克清卻是一大花費,畢竟現在李克清的攤子越鋪越大,每天花錢如流水,庫裡的銀子眼見越來越少,任誰也有些坐不住。
不過這也讓李克清清醒的認識到要想組建強大的火器部隊,銀子就必須得足,不然只能是一場鏡花水月而已。
這麽快就收購到所需要的火銃,卻是出乎李克清意料之外,原本在李克清印象當中,滿清朝廷對於民間特別是漢人擁有火器是嚴令禁止的,輕則杖刑,重則流徒關外。
可是在這青龍山地區為何會出現如此之多的火銃,李克清也是不得其解,後來經秀才張元松的一些委婉提醒才弄明白。
滿清皇朝前中期,團練、宗族、盜匪、會黨等群體以及平民百姓掌握了大量火銃、火炮等火器。
對民間火器,清朝法律都予以禁止、限制,但是在一定情況下,又希望民間的武力能補助國家武力的不足。
因此,對民間火器一直在嚴厲禁止和適當限制之間搖擺不定,其宗旨都是為了維護滿清皇朝的統治秩序,滿清禁止、限制民間武器的法律,實際上並未得到貫徹執行,民間仍然擁有大量的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