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購傑科島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爭議。
如一部分知識分子紛紛抨擊計劃支持者是崇洋媚外、數典忘祖等等。
但這些人的發聲,到最後也只是帶來了一點微小的麻煩,並沒有掀起任何波瀾。
為什麽?
因為東帝汶全國130多萬人口,文化人也就十來萬左右。
那些佔據90%比例的、幾乎不識字的、月收入只有幾十美元的、長年掙扎在溫飽線上的東帝汶貧農,其實對傑科島的傳統象征內涵知之甚少,而且根本就毫不關心。
他們關心的,是實實在在的糧食,而不是所謂的“精神食糧”一類。
他們最多知道:最東面那個挺有名的小島,被一個來自華夏的大人物給買下來了。
倘若只是這樣,他們可能也會有些不滿。
但隨後政府發布消息,說那位買下傑科島的華夏企業家,決定為東帝汶學子提供一筆規模頗大的獎學金,而且還是家庭貧困者優先。
於是貧農們的那一丁點不滿,頓時煙消雲散,轉而開始讚頌大人物的慷慨。
除貧農之外,剩下的十來萬文化人中,有大約三萬是華人。
這些華人一來並不認可東帝汶傳統,二來最重要的一點是,東帝汶華人大多經商,經濟狀況優越,可以從林寒的投資計劃中獲得實實在在的益處。
除去華人,再除去東帝汶其它少數民族,剩下的那幾萬文化人,又大多是政商界人士。
而林寒已經向各級政府機構、各大政黨、重要人物等,或明或暗地許諾了不少股份,從給個人的十萬分之幾,到給政府的百分之幾,雨露均沾。
一家石油公司,哪怕只有十萬分之一的股份,也至少是數千美元的價值。
而東帝汶一年的人均收入,也就才一千多美元而已。
這些人滿心盼望著勘探隊能找到油田,而且儲量越大越好,對於區區一個小島,自然不會有什麽感覺。
剩下那些發聲的人,主要也就是在萬象開發區計劃中一無所獲的少許底層知識分子。
這一小撮人,面對涉及眾多的龐大利益相關者團體,不過是螳臂當車而已。
當然,一邊享受著萬象開發區的各種利好,一邊指責林寒、當局的人也並不是沒有。
......
在勞滕省買車頗為麻煩,方便買到的,基本也就是一些實用型車,好一點的車就得去首都買,再好的就只能去澳大利亞了。
最終,考慮到東帝汶比較糟糕的道路狀況,林寒選擇花費幾千美元,買了一輛大名鼎鼎的國產神車——五凌宏光。
開著五凌宏光,林寒和農平高科的幾位工作人員,一同來到了勞滕省萬象開發區的農業區。
農平高科,是華夏農業領域的龍頭企業,由多家企業、科研機構,以及雜交水稻之父袁農平院士共同成立,並以袁院士的名字定名。
同時,它也是入駐東帝汶的華夏企業中,影響力最大的華夏企業之一,長期為東帝汶提供一定的農業技術援助。
下車之後,幾個農平高科的工作人員,跟著林寒在農業區行走,時不時地駐足觀察。
走在林寒身邊的,是農平高科駐東帝汶分公司的一位主管,姓江,看上去三十多歲,額頭很寬,鼻梁上戴著一副黑框眼鏡。
“江主管,你覺得這塊土地怎麽樣?”林寒邊走邊問。
江主管扶了一下眼鏡,沉吟道:“可以說是質量很差的土地。”
“樹木稀疏,植被破壞......自然肥力低下,而且存在嚴重的水土問題,是典型的遷移農業產物。”
遷移農業,又稱刀耕火種,是人類最原始的農耕技術,直到現在,依然在許多落後地區流行。
所謂刀耕火種,就是用刀斧砍伐地面上的樹木植被,而後用火焚燒。
經過火燒的土地變得松軟,不用翻地,同時將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種後不再施肥,農作物全部依靠土地的自然肥力生長。
這種竭澤而漁的耕作方式,對土壤消耗極大,並且會嚴重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以及水土狀況。
刀耕火種式的農業,一般持續不了太長時間就要轉移陣地,種一波換一個地方,故被稱為遷移農業,或者“遊擊農業”......
東帝汶的農業生產活動,就有很多人采用這種方式,只是隨著近些年政府的倡導宣傳,以及華夏的幫助,才漸漸有人拋棄傳統耕作方式。
盡管如此,長期的刀耕火種,對土地造成的傷害卻是短時間內難以彌補的。
大面積的劣質耕地,也是東帝汶時至今日,都無法實現糧食自給自足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江主管猶豫了一下,隨即說道:“林總,恕我直言,我很不理解你為什麽會收購這樣一片質量低劣的土地,而且還是用作農業開發。”
林寒隨意地笑了笑,問:“江主管,如果要恢復這片土地的話,大概要做哪些事情?”
“恢復?這可是個大工程。”江主管搖了搖頭。
“首先要重新覆蓋植被,鞏固水土,涵養自然肥力。但由於土地質量問題,覆蓋植被也是困難重重,不會比修複荒漠容易太多。”
“除此之外,還要補充有機質、土壤微生物.....這些都是水磨功夫,想把這種土地改造成良田,就算不計成本,也至少花費四五年的時間。”
林寒微微點頭。這一大片土地,改造成良田萬頃,供養東帝汶幾個省還是綽綽有余的。
當然,即便有高級生物權限,改造成優質耕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江主管看林寒的神色,忍不住問道:“你不會是打算先修複、再耕種吧?”
“那倒不是,邊種邊修複也就差不多了。”林寒說道。
“萬象實驗室在土壤修複等領域,也是身經百戰了,有很多十分獨到且高效的技術......如果和你們農平高科合作,我們有把握,在下次播種的時候,這塊土地就能滿足基本的耕種條件。”
“三年之內,這裡就會變成最優質的農田,而且也用不著不計成本地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