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1640四海揚帆》第三十七章 豫湘桂?
海南島的冬天氣溫舒適宜人,即便今夜清涼,披一件外套也已經足矣。

 燭光昏暗。

 室內最引人注意的是牆上懸掛的大幅兩廣地圖。地圖很不精確,距離軍用標準差距非常大,基本不可能用來作為戰役指揮。可在沒有更好的替代品之前,守序只能用這幅明朝地圖來增加對戰區的直觀印象。

 兩廣要害,皆在水運。南方多山多水,高載重的橋梁和石質鋪裝路面極少。陸路運量與水運完全不在一個等級,內河水運就是此時的鐵路線,軍隊作戰的主生命線。大軍在南方作戰,絕不能脫離水運渡口太遠。

 在各個水運渡口中,又以水系交匯的十字路口最為緊要。佔領這些十字路口,意味軍隊可以利用水運在被崇山峻嶺隔開的河谷精華地帶來回機動,以少量的兵力控制更多的地盤。而在進攻時,握有十字路口又掌握了選擇進攻方向的主動權。

 地圖不能幫守序製訂作戰計劃,卻能清晰地顯示這些關鍵要點。

 廣州為水系匯聚中心,達江通海。

 東江相對非要害,先不去管。

 北江源自江西,經南雄、韶州、英德、清遠,在三水與西江匯聚。這條主軸線上的要點有南雄、三水二地。南雄隔大庾嶺與江西贛州相望,敵軍可沿贛江上溯至贛州棄船,沿陸路翻過大庾嶺,在北江重新登船南下。三水縣則是北江與西江交匯的要地,兩廣第一個大十字路口。

 根據瓊州匯集的戰報,早在李成棟進軍廣東前,佔領贛州的韃靼人就派出部隊試著沿北江南下,那次試探攻擊動能太弱,被永歷朝廷的兩廣總督林佳鼎在三水擊敗。

 西江是兩廣最主要的內河,肇慶羚羊峽以下可通大船。因峽谷水流湍急,船隻過羚羊峽需要拉纖。從羚羊峽向上直至梧州,漲水期100噸的帆船通航壓力不大。

 流經桂東北的賀江在距梧州極近的封川縣注入西江,封川縣是個次要的十字路口。賀江運量一般,也未有主乾道溝通更北的湖南,在過去的歷史上不是太重要。但在明末這個時間段,韃靼人佔據了主要的鐵道,啊,不對,是內河乾線。他們的兵力卻不足,明軍依然掌握有很多次要乾線。賀江就是其中之一,雖然交通條件遠遠不能與湘江—靈渠—漓江水運相比,但畢竟在賀縣翻過渚嶺就是湘南,勉強也能起到溝通兩大戰區的作用。

 過封川後,梧州為第二大十字路口,也是兩廣核心十字路口。佔領了梧州,就等於擁有向四方開火的行動自由。

 從梧州向北是桂江—漓江水系,與西江乾流在梧州府交匯。沿漓江水系向北,靈渠溝通了湘江乃至長江,這是2000年前華夏民族征服南中國的主要運輸線。南方數省維系在版圖內的主要原因就在這條生命大動脈上。漓江要害在桂林和全州二府。全州為兩廣門戶,桂林為廣西省會,也是現在南明政權的留都。全州過靈渠向北,主要地標依次為永州、衡陽。都是豫湘桂戰役中著名的地點。

 從梧州向西,第一個十字路口是藤縣。守序跳過了藤縣,這裡有些特殊,等會再細看。

 藤縣下一個有戰略意義的十字路口是潯州府,西江在這裡分為兩支。

 潯州偏南的西江支流為鬱江,經橫州流經古邕州,即現在的南寧府,進而分為左右江,進入苗蠻土司與漢人雜處的崇山峻嶺之中。左江、右江兩道地勢險要,苗蠻部落甚多,明代修築了大量的軍事城堡。在山間河谷中,又有不少在盆地壩子間開墾的良田,如果被有心人充分利用,將會是一片讓統治者頭痛的區域。沿著左右江不能通航的河谷繼續向上,經廣南府便進入雲南省,再經滇南蒙自等雲南地勢相對較平,農業較發達的地區可一路抵達昆明。而在右江,從田州、百色沿一條山間小路向西北挺進,會遇到一個有趣的地名,安隆守禦千戶所。

 將目光移回到潯州,偏北為西江主乾道黔江,繼續前進又分為向北的柳江與向西的紅水河。柳江聯系了柳州府,紅水河聯系了思恩等地。柳州、思恩實際已經是廣西腹地,在桂林、潯州等地失守前,不必擔心會遭到入侵。柳江的重要性在此時十分突出,在漲水期,5-10噸木船或是竹筏可沿柳江、都柳江一路上溯至貴州獨山鎮,豫湘桂戰役後期另一個著名的地點。獨山離貴陽不遠了,又是一條溝通兩大戰區的要道。

 因為交通要道走向大體一致,1647年湘桂粵戰局像極了1944年的豫湘桂。

 建州廣東提督李成棟沿著西江向上打,攻克梧州府,擁有向廣西全境出擊的行動自由權。

 李成棟就像1944年,田中久一的23軍。

 建州平南大將軍孔有德率三順王、續順公本部官兵近萬,並滿蒙漢八旗兵近萬已開到嶽陽。這是建州第一次任命漢人為出征大將軍,他們的老將老兵顯然不足以再支撐雙線開戰,對漢軍的依賴更深了。從長沙至海南的軍情傳遞會有延時,可能這個時候長衡會戰已經爆發了。

 孔有德就像1944年,橫山勇的11軍。

 長沙何騰蛟大約是薛嶽的9戰區,桂林瞿式耜大約是張發奎的4戰區。

 與1944年相同的是,無論哪一路明軍(國軍)的實力都不是敵軍對手,眼見就是個大潰敗。

 和豫湘桂一樣,這場戰役會敗多慘,主要不在於明軍的抵抗力,更多是天氣、距離對敵軍攻擊動能的消耗。

 守序長歎一聲。

 海南現在軍隊戰鬥力較弱,沒有能力干涉大陸局勢,暫時只能關注自己。

 目光從江河起點順流而下,最終又匯聚到廣州府。這便是守序未來將要面對的兵要地理,兩廣重心全在這些地名上。

 守序給這些戰略要地做一粗略分類。

 第一等要地,廣州府、梧州府、桂林府。

 第二等要地,三水縣、潯州府、肇慶府。

 第三等要地,南雄、全州、柳州。

 第四等要地,橫州、藤縣、封川縣、信宜縣與新會縣。

 隨著戰役目標不同,要地等級會發生變化。前三級要地的共同特點是位於西江、北江各主乾道上,具有向縱深一層層進行深遠輻射的能力。只要佔領這八座要地,就能控制兩廣核心區域。

 第四等原本不是要地,只是在目前這個形勢下可能會起到一些有趣的作用。

 除了珠江水系,兩廣尚有一些獨立入海的內河。自西向東,分別是欽州欽江、廉州南流江、高州石城縣九洲江、高州茂名鑒江、肇慶漠陽江、新會潭江。

 欽江中,20噸的木帆船可上溯120公裡至靈山縣,翻過一座不算險峻的分水嶺便是橫州。

 南流江更重要,南流江口合浦縣早在漢代便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當時的合浦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商港之一。明代合浦港已大半淤塞,海船多停靠南邊的北海港。但合浦依然可通行數十噸的木船,一路上溯至廣西玉林州。翻過天門關,可進入北流江—容江,在藤縣注入西江。

 從新寧進入潭江,在新會縣與珠江主航道僅有十余裡之隔,並無險關要隘阻攔,這裡甚至可以挖一條運河,避開伶仃洋直接進入珠江航道。以後某位英雄會將目光投入到新會這座小小的縣城。

 九洲江和鑒江的盡頭也可與廣西交通,只是與欽江、南流江和譚江相比,陸路太長,運力又差了很多。

 守序在欽州、合浦兩地重重畫上紅圈,從北部灣由海向陸,欽江與南流江是最好的選擇。尤其是南流江,曾經的主航道雖然已失去了大半功能,但只要能摸清當地的水文,南流江依然是一條能承載大軍的通衢大道。

 編練陸軍由海向陸尚需時間,目前最緊急的還是應付李成棟。

 在東南張、楊、金三部明軍增援到達後,配合曾櫻在瓊北修築的棱堡線,兵力是足夠的。

 李成棟的兵戰鬥力肯定強,但他們從廣州出發向粵西,並無內河水運支撐後勤。兩廣獨立入海的河流基本是南北走向,敵軍沿東西方向開進,河流只會成為障礙。對李成棟來說,海運肯定是不靠譜的,沒有內河,隻憑陸路,他在海北道聚集的力量並無持久進攻能力。

 海北諸部敵軍,閻可義、張月、張道瀛等人都是作戰經驗豐富的宿將,閻可義甚至能稱得上少有的良將。可他們的實力並不足。

 守序不知道敵軍確切有多少人多少炮多少船,這也不是最重要的。後勤通道有限,敵軍人數越多,也許堅持的時間就越短。曾櫻在海北二府撤退軍民,堅壁清野。

 海口所對岸徐聞等地的敵軍最近的補給點遠在高州府。沿陸路運輸,光是這筆轉運開支就很大,敵軍新來不久,也不可能深度動員起足夠的民夫。何況,高州府能有多少資源是個很值得懷疑的事,閻可義很可能需要從廣州得到補給才能維系在海北道的存在。

 只要確保敵軍難以獲得海運支持。閻可義就算憑借老兵精兵和裹挾來的資源發起進攻,那也將是一次性攻勢,沒有持久能力。

 閻可義部下現在有三路疍民和四姓海盜中的鄭家船隊。這些本地人了解島嶼、水文與航道。瓊州府內,同樣了解水文的本地水師實力很弱。從東南來的水師戰鬥力雖強,熟悉戰區卻需要時間。

 以現在雙方陸軍戰鬥力對比,決戰肯定不行。哪怕是一次性攻勢,敵軍蓄積的動能也不是島內明軍脫離堡壘線所能抗衡的。坐等也不是辦法,沒人知道閻可義究竟把實力蓄積到什麽程度, 乾等著挨打總是不保險。

 守序在本子上寫下上述推導過程。

 敵軍遠離內河補給點。

 海運不靠譜,但這是敵軍維系持續攻擊能力的唯一措施。

 敵軍戰鬥力更強。

 敵軍在蓄積一次猛烈的攻勢,其動能有可能摧毀軍心不固的瓊海壁壘。

 決戰不可行,那所能采用的方式就是消耗敵軍動能。讓他們蓄積的速度抵不上戰鬥消耗。

 守序決定以小部隊全線出擊,把這場仗打爛掉。

 ——————

 作者:多年前,有個民國和抗戰的腦洞。沒想到當時準備的廣西、貴州等地內河航運資料倒是能用在這本書上。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