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1640四海揚帆》第二十六章 與崇明的明軍會師
長江水師在常熟福山港與友軍會師,脫離建虜包圍。福山港是長江中一處重要港口,最先撤離前線的操江提督劉孔昭現正駐扎於福山港,此外,這裡還有淮河鎮總兵張士儀的部分人船。

在友軍接引下,長江水師航行到下遊明軍基地崇明縣停靠。

守序脫離明軍大隊,去了崇明南沙,與留守崇明島的駐軍匯合。位於南沙的小小土木築壘保障了移民的安全,在這次轉移長江移民的行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江船無法直接出海,必須在崇明下船以待轉運,如今的南風期,海船也難以直航台北,守序便讓吳志祥率部分海船在崇明與泗礁山之間轉移難民。

老吳的工作完成的很好,守序到的時候,第一批難民已全部轉運到了泗礁山。完成任務後,吳志祥與冷應一起努力,從江北海門轉運了部分逃難的軍民,其中就包括了高傑妻子邢夫人的余部。考慮到揚州之戰造成的惡劣影響,讓高傑最後的余部難以在諸多明軍中立足,吳志祥便把他們先安置到與泗礁山臨近的大黃龍島。

崇明島現在的情況挺複雜。如今的崇明島也成了一座大軍營,島上明軍奉義陽王旗號,以淮撫兼漕督田仰為督師,沈廷揚為都禦史,下江兵備道荊本徹等三人為首繼續抗清。

原先島上的主要力量是劉澤清部,包括從淮東前線撤回的山海關水師總兵張鵬翼、淮河鎮總兵張士儀、撫標中軍參將李士璉,加上招安海盜顧榮諸部,明軍連家屬一萬多人,水師較建虜有優勢,他們控制了福山港以下的長江航道。

島上明軍番號眾多,情況較複雜。對守序來說,無論是高傑余部,還是先後獲得的上萬難民,都不宜留置在這群明軍中間。守序對老吳的敏銳很是高興,他把新到的移民轉運工作也交給老吳負責。

以崇明為中途站,泗礁山為大本營,是整個轉運移民航行計劃的核心。如今戰局混亂,南風期和長江口的複雜航道,讓這種運輸方式還要持續一段時間。

守序留下出征的陸海軍在崇明休整,乘坐黃埔號加列戰艦到了崇明縣城,他要去見一位素未謀面的老朋友。

這次守序有時間詳細考察整個崇明島。在明朝時,長江對崇明島和南北江岸的塑造,造成崇明與江北海門縣治所在的沙洲多次坍塌,曾迫使海門縣三次,崇明縣四次搬遷縣治。在1644年長沙、享沙、吳家沙、南沙、孫家沙等原本獨立的沙洲連成一體。島嶼形狀狹長,海拔較低,大潮水來,往往還會隔斷原本各島之間的地面聯系。

崇明島的發展歷程是一幕江浙人民與大海和長江搏鬥,適應島嶼形狀變化的歷史。到如今,整個崇明島有耕地14000頃,人口25000戶,十六萬人。為了抵禦寒潮北風,崇明縣人民在島嶼的北方,修築了一條長達50裡的海堤。海堤擋住了倒灌的海水,讓昔日的鹽鹼地變成沃壤。

……

守序站在島北的海堤上,舉目四望,一片綠油油的棉田,長勢很喜人。松江棉布甲於天下,崇明人民種植棉花,能從發達的棉織業中享受豐富的收益。可是,站在1645年,這卻不是一個能用於複興的基地。即便在承平年間,崇明每年也需要外購十萬石左右的糧食,才能補上本島糧食種植的缺口。

守序與沈廷揚並肩走下海堤。崇明島是沈廷揚的家鄉,雖已多次合作,但這還是守序與沈廷揚的首次會面。

士兵搭好涼棚,桌上擺放有兩盤西瓜。時值盛夏,西瓜是此時不多可以略帶走一些暑氣的食品。

……

“季明先生,請你放心,你的船隊在台北一定不會有事。“

幾個月前台北雇傭沈廷揚的船隊幫助運輸難民,現在船還沒回來,守序要做些解釋。

“……我們都是海上跑的,船就是我們飯碗。季明先生,也許你應該把部分船隊分散到更安全的地方。”

沈廷揚拿起一片西瓜,吃了幾口,緩慢地說道,“為了驅逐韃虜,我把所有身家都投入進去。狠不能再多一帆一船,豈敢偷片日之安。”

南京失守,明朝的殘余勢力已是大為弱勢。從地圖上看,南明還有浙江、福建、半個江西湖廣,滇黔兩粵,形勢似乎還不絕望。但這只是表面現象,南明解決不了軍隊的糧餉,他們的財政一直處於崩潰之中。以沈廷揚的能力,守序相信他很快就能發現問題關鍵所在。

沈廷揚剛從前線回來,守序便先問起淮東的情況。

沈廷揚歎息一聲,“缺糧,建虜佔領區更慘。建虜的沂州總兵夏承德所屬兵丁,數十名家屬因為饑餓而懸梁自盡。兵丁若此,百姓更加淒慘。”

守序點點頭,幾十萬建州人口搬進北京,進一步加劇了糧食危機。原本明朝對南方的經濟壓迫非常嚴重,北京所需漕糧400萬石,其中僅蘇州、松江二府就提供了93萬石。建虜剛進關,沒有得到江南漕糧,就只能壓迫北方州郡,其中山東尤甚。

以海州為例,現在鬥米5錢銀。老百姓根本不可能承受這樣的糧價。守序覺得這簡直就是在殺人。

暹羅米價一般是一石米二錢白銀,中國很多地區如今的糧價是南洋的數十倍。高糧價一定會有很多難民,現在是南風期,季風不合適,而守序的船期很緊張,無法長期抽調船隊北上。守序暗想,也許過兩個月等到季風換季期,值得去一趟淮河口,以獲得部分北方移民。

守序問道,“季明先生,劉澤清是怎麽敗的?“

沈廷揚沉默半餉,把他所知的軍情一一告訴守序。

建虜渡江,南京失守,劉澤清並沒有投降。由於淮東與淮西之間密布水網阻隔,歷史上淮東一直是個獨立的戰場。在南北對峙時期,淮東歷來防禦的是自山東南下的敵人。南北朝時期老運河淤塞,隋朝運河啟用戰國時魏國運河的方案走河南後,一直到津浦鐵路打通之前,北兵南下通常很少選擇山東,淮東是戰場上比較次要的方向。

濟南位置關鍵,建虜在此一直有大貴族坐鎮,去年是正藍旗旗主肅親王豪格,今年更換為饒余郡王阿巴泰。具體負責前線指揮的是正白旗固山額真準塔,建州在這一路投入的總兵力不多,只有準塔所領部分八旗甲兵和沂州總兵夏承德5000人、青州總兵柯永盛3000人,共約13000人。其中的夏承德曾是松山副將,在松錦大戰投降建虜。松錦戰後,建虜迅速新建109個漢軍佐領,部分投降明軍被編進漢軍旗中,夏承德就是其中一員。

就在多鐸進南京前一天,五月十四日,劉澤清派兵渡過淮河攻打宿遷。建州守將趙進功以數百弱卒拚死抵擋,明軍強攻四五天沒打下來。準塔的主力增援過來,明軍隻得撤退。

五月二十五日,南京陷落十天后,劉澤清在交通要地清河三汊口,即淮河、黃河與運河匯聚的河口,集中馬化豹、張士儀二部,一萬七千人並26門紅夷大炮,與準塔決戰。戰鬥以炮戰開始,明軍在炮戰中再次落敗,接著建虜轉移炮口攻擊明軍在河上的戰船。明軍幾無還手之力,軍陣大亂崩潰,傷亡慘重。準塔一路追擊,斬獲明軍上萬。劉澤清無力抵抗,把淮安城交給部將總兵柏永馥,率高進忠、張鵬翼、張士儀等數萬人順淮河口出海,沈廷揚的海船與他們一路同行。

“又是炮。“守序歎息著,明軍把加農炮和長炮引入中國。但在炮術和火炮製造方面,明朝已經被建虜超越。紅夷大炮如今是建虜的核心戰鬥力,明軍比起來處於很大的劣勢。

沈廷揚回憶著當時的情景,“我們出海後就遇到了風暴……“

明軍運氣非常壞,遇到颶風損失慘重,整個船隊被吹散了。

沈廷揚與田仰和張鵬翼交好,南撤時船隻相隔不遠,在沈家的熟練水手幫助下,張鵬翼等人得以從風暴中幸存,最後保住了近萬官兵和家屬。明軍正是在沈廷揚的建議之下,暫駐崇明以作喘息。

在南風期,盡管利用大陸離岸和向岸風造成的側風,可逆季風航行,但這需要很高的操船技巧和整備良好的船隻。逆風總是不如順風便利,如果沒有沈廷揚,張鵬翼的損失肯定會更大。

……

“高進忠?”守序問到沈廷揚剛才提起的一個名字,一個熟悉的名字,“怎麽沒在崇明看到他。 ”

崇明明軍番號裡沒有高進忠。

沈廷揚道:“高進忠部下多為遼東人,官兵不願意南下,而且他們也缺乏熟練戧風航行的水手,颶風後向北去了雲台山。”

守序心想,看來北邊是必須要去一趟了。

“季明先生,高進忠拒絕南下,他們這是另有打算啊。”

沈廷揚沉默了,守序說的比較委婉,另有打算就是在猶豫要不要投降嗎。

給沈廷揚續了茶,守序問道:“劉澤清現在哪裡?”

沈廷揚搖搖頭,“我不知道。船隊被大風吹散後,我們就失去了聯系,如果東平伯還活著,他應該在淮東海岸某處。”

“你覺得他船上的糧食夠嗎?”

“我們撤退時搬空了淮安的糧庫,船上的存糧足夠官兵食用數月,東平伯的座船也一樣。”

“我的艦隊裡有幾艘船跑的特別快,戧風性能也很好。”守序點頭道,“我派艘船去找找劉澤清吧。”

劉澤清如果投降,屬於力盡而降,他與劉良佐等人有區別。南京都丟了,劉澤清能繼續抵抗,在明軍中,這已經比較難得了。打不過是能力問題,打不打卻是立場問題。

淮河口附近有大量的泥沙堆積,吃水深的戰艦無法靠近,守序打算派恩佐的湞江號先去看看,單桅縱帆船的吃水淺,戧風性能好。

了解戰局只是守序的目的之一,他見沈廷揚是為了更重要的事。

守序拿出草擬完畢的台灣開發銀行章程,“季明先生,我有個生意計劃,請幫我參詳一下。“r

推薦閱讀:天蠶土豆大神新書《元尊》、貓膩大神新作《大道朝天》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