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連心!劉備大意了,以為賈把式能夠騙過文厚便一定能騙過文岱,可他忘記了,文厚之所以會被騙,賈把式的演技只是其次,主要還是文厚關心則亂,而且當時的情況也讓文厚沒有顧得上去想真假,更在之後沒有機會再見“文聘”一面。
為了避免被漢安軍堵在城中,劉備沒有在江陵多待,而且到了如今這般地步,劉備也不太在意過去那種需要刻意在人前營造的仁厚形象。當年劉備“仁厚”那是因為他除了如此做再沒有別的刻意與別人一爭長短的“優點”。
論家世他比不上袁紹,論能力他比不上曹操,除了在個人性情上做點文章,劉備沒有別的選擇。而他的這個選擇也給他帶來了莫大的好處,麾下關羽、張飛這兩員萬人敵對劉備死心塌地,原因就是劉備的“仁德”讓這二人相信劉備才是可以拯救大漢的救世主。否則以關羽或是張飛的能力,無論是投袁紹還是曹操,亦或是其他諸侯,都能獲得重用,可偏偏關張二人就一心要在劉備的這棵歪脖樹上吊死。
若是放在後世,劉備會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帶頭大哥,能夠聚攏人心,即便一開始實力不濟,也會得到許多人的爭相投靠。可原本應該會成功的劉備這次遇上了劉協,相比起劉備,劉協的先天優勢實在是太好,劉備需要花費大量精力時間才能辦到的事情,劉協往往只需要一句話就能辦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劉協是大漢天子,在漢室人心未散的情況下,劉協說的每一句話都能獲得大批人的支持。而劉備則不同,他只是一個家道中落的皇漢室宗親。中山靖王之後,漢景帝玄孫,這聽起來像是很能唬人,但實際上中山靖王一共生了一百多個孩子,之後這些孩子為了各自的生計流落四方。
張王李趙遍地劉,因為大漢的皇帝姓劉,在大漢統治近四百年江山的今天,與大漢沾親帶故的皇親國戚不計其數,劉備漢室宗親的身份其實早已一錢不值,否則年輕時的劉備也不需要賣草鞋為生。
亂世出英雄,若是沒有黃巾之亂,劉備即便不是一輩子小商小販,也不可能會有什麽大的出息,頂多也就是做一官府小吏,想佔據高位幾乎沒有可能。他的出身在門閥制度開始興盛起來的東漢,注定他沒有機會走進由權貴把持的官場中樞。
劉協拯救了大漢,同時也毀掉了無數野心家的夢想,劉備就是其中之一。曹操、孫策這類人是幸運的,遇到的劉協並不是一個喜歡以斬草除根解決麻煩的君王。但隨著天下大勢的逐漸明朗,還在負隅頑抗的劉備、孫權的日子也就變得愈發的艱難。
孫權、劉備想要一統天下的夢想變得越來越渺茫,而且眼下已經不是幻想一統天下的時候,隨著河北重新歸入大漢的治下,能不能保住現有的存身之處都成了問題。無論是江東還是荊南,都將是朝廷必取之地,這是沒有半點商量余地的。可沒有了江東或是荊南以後,孫權、劉備還能去哪?難道流落海外?就算他二人想走,可又有多少人願意跟他們一塊去蠻荒之地受苦?難不成讓他二人去做那些尚未開化的野人的王?
別無選擇的孫權與劉備只能選擇以攻代守,期待奇跡的降臨。就如演義中諸葛亮頻繁攻魏,不是諸葛亮好戰,而是當時的蜀漢並無選擇。劉備的一次任性,可說是斷送了蜀漢最後的希望,一場夷陵的大火,導致巴蜀人口不足。大漢十幾個州,東吳佔了揚、荊、交三州,蜀漢則得到了益州,剩余的都被曹魏所得,而且更要命的時候,
人口集中的州郡基本上都集中在曹魏,這點從後期三國的後繼人才這一方面就能很好的體現出來,東吳,蜀漢幾乎完全就是依靠一兩個人在支撐,而曹魏卻是人才不斷,這就是人口多的好處。現如今的大漢,孫權只有一個江東,而劉備雖有荊南以及交州,可這三個地方都不是什麽人口稠密的地區,一旦跟大漢拚起了消耗,那最後失敗的肯定是孫權跟劉備。
拚家底拚不過,那就只能另辟蹊徑。演義中諸葛亮頻繁出兵曹魏爭奪關中就是為了創造奇跡,扭轉蜀漢的不利局面,只有拿下關中,利用關中的八百裡關中平原休養生息,方能獲得一線生機。而曹魏也很明顯看穿了諸葛亮的意圖,對關中也是死不放手,以守代工,利用關中不斷消耗蜀漢的有生力量,直到諸葛亮的接班人薑維上台,蜀漢的元氣已經快要被耗盡,曹魏才對蜀漢發起了攻勢。鄧艾偷走陰平小道直取成都,結束了蜀漢對益州的佔據,隨後便是東吳孫氏的滅亡,三國一統,最後便宜了司馬一族。
劉協的出現,改變了歷史,司馬氏想要搶班奪權估計是沒戲了。司馬懿最大的本事就是兩個字,能活。他熬死了曹操,熬死了曹丕,熬死了曹睿,熬死了諸葛亮……但凡是會對他構成威脅的人,基本上都被他給熬死了。等到天下再無對手以後,司馬懿也就成了天下智者冠絕。但現在不同了,能夠與司馬懿分庭抗禮的人太多,司馬氏想要在朝堂上一家獨大幾乎就沒有可能,更何況當今天子劉協還是個來自後世的穿越客,可以說對司馬懿的警惕,劉協要比所有人都重。可以這麽說,劉協死的那一天,就是司馬懿要死的那一天。當然這只是劉協起初的想法,隨著自己希望辦到的事情一件件實現,司馬懿對大漢的威脅也越來越弱,司馬懿之所以能夠獨掌大權,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司馬懿網羅了大批的人才,但隨著太學院的重開,科舉製的推行,過去在大漢實行的舉孝廉制度現如今已經是名存實亡,通過舉孝廉獲得官位的人只會遭人鄙視,而不會獲得尊重。因為科舉能夠得中才是自己努力的結果,是有真才實學的表現,而舉孝廉得官只能是通過拉關系走後門的小人之舉,本身就是一種無能的表現。誰不希望自己在別人眼中是個有本事的能人呢?
朝廷選才的權利已經重歸朝廷,但凡是想要出人頭地的人都可以通過參加朝廷的科舉來實現自己的抱負,完全不需要再像過去那樣為了出人頭地必須要依附於世家大族,換取世家大族推薦的名額。
世家對此很是不滿,可胳膊擰不過大腿,尤其是在朝廷剛剛結束河北之戰,乾掉了袁家最後一支反抗武裝的如今,哪個世家敢在這時觸劉協的霉頭。世家能做的,就是不斷敦促族中子弟潛心求學,努力在科舉中脫穎而出。而這樣一來,以往那些族中不怎麽受重視的庶出子弟算是走運了,為了選拔可用之人,這些庶出子弟也得到了進學的資格。但這樣做的後果同樣很嚴重,隱患很大,一個大家族,原本把持話語權的都是族中嫡系子弟,但現在有人要來分權,而且還是那些平時自己看不上的庶出。這嫡庶之爭,可不是一兩句話就能夠掰扯清楚的。嫡系子弟看不起庶出的同族子弟,而被輕視的庶出子弟也不服那些只是出身比自己好的同族。這一代還有老一輩的家族長輩盯著,可等到這一代自己上台,那家族離分裂也就不遠了。
當年漢武帝為了限制諸侯王的勢力做大,下令執行推恩令,允許……說是允許,其實就是強製,每一個諸侯死後,他的封地都必須分封給這個諸侯的子孫,雖然由於嫡庶的不同,所獲得的封地也有所不同,但推恩令的確是個削弱強大勢力的好辦法。
現如今在大漢除了朝廷自身外,各大世家大族就相當於過去的諸侯王,而科舉的推行,導致各大世家大族嫡庶對立,再難如過去那樣出現一人開口,萬人齊動手的團結景象。
都是一個腦袋兩個肩膀,憑啥我就要低人一等。科舉的出現讓那些平時在世家不怎麽受重視的庶出得到了出人頭地的機會,雖然世家大族已經開始進行補救的措施,但矛盾不是一天就造成的,想要挽回那些庶出子弟的人心,也不是一點小恩小惠就能辦到。
清官難斷家務事,家長裡短看似簡單,但想要處理妥當卻很是費神,往往不經意間的一個小動作,就有可能把人得罪了。
世家很忙,既要解決族中子弟幾乎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又要想辦法在朝堂上爭權奪利,還要提防劉協這個當今天子的暗算。其實早在劉協推行科舉製的時候,就已經有世家意識到了劉協對世家的惡意,也曾想過聯合其他世家一起反對。只是劉協要更高明一些,他並沒有一開始便廢除過去的舉孝廉制度,甚至直到現在也沒下令廢除。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劉協治下那些實力強大的世家已經叫劉協爭取了過去。
樹大招風,一個成功的世家是必須要懂得趨吉避害的。過分龐大的勢力不僅會給世家帶來莫大的好處,但同時也會帶來滅頂之災。除非學四世三公的袁家,打算改朝換代自己當家作主,那無節製的擴大勢力也是在為將來定鼎天下做準備。而像荀家、鍾家、楊家這一類的老牌世家,他們更在意的是家族的延續,而不是搶班奪權。既然劉協開誠布公的給他們劃出了紅線,他們自然不會輕易去跨界。
分家就分家,開枝散葉也不錯,至少不會落個身死族滅的下場。更何況天下之大超出這些世家的想象,既然天下如此之廣,那讓族中子弟多去外面的世界闖蕩闖蕩也是一樁好事。
對劉協的科舉製感到不滿的世家沒有完成組成世家聯盟的構想,只能將希望寄托在劉協的敵人身上。原先劉協的敵人有三個,袁熙、孫權、劉備。只是袁熙實在是爛泥扶不上牆,佔著河北那樣的好地方還是不能叫劉協吃癟。
孫權、劉備也因此就成了世家最後的希望,因為世家知道,只要孫權、劉備一日不亡,劉協就一日不會對世家動手。
為了支持孫權、劉備,世家可謂是使盡了手段,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二五仔的通風報信,才導致漢軍的失利。內部出了奸細,泄露了漢軍的行蹤,讓孫權、劉備事先有了準備以逸待勞,那漢軍又哪裡有不失敗的。
劉協的漢軍在草原、在河北連連報捷,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便是來自南方的戰報。江陵失守,囤積物資損失殆盡,除郡守徐庶僥幸逃脫外,江陵守將胡車兒,江陵水軍文聘、魏延相繼戰死,而更讓劉協感到暴怒不已的,便是擔任夏口水寨守將的甘寧,竟然如演義中一般被來襲的沙摩柯一箭射殺。
甘寧是劉協很喜歡的一員武將,這是個豪俠式人物,為人豪爽大氣,既有忠義又有勇力,水陸作戰皆精。可就是這樣一員大將,就這麽莫名其妙的叫人一箭給射死了。
“這他媽叫什麽事?”劉協怒聲罵道,氣得一腳踹翻了桌案。
“聖上息怒。”眾將見狀連忙勸道。
“息個屁!甘平,你兄長到底是怎麽死的?”劉協瞪著前來報喪的甘平問道。
“回稟聖上,家兄並無什麽不妥之舉,就是如平常一樣站在船頭出戰,不想對面那沙摩柯如此無恥,暗箭傷人……”
“行啦,行啦,戰場之上隻論勝負,不論手段。你兄長……我早就提醒過他,出戰的時候不要打扮的太燒包,他肯定是沒聽。”
甘平沒說話,因為劉協沒說錯,甘寧啥都好,就是有點太招搖,說白了就是有點喜歡講排場。當年做水賊的時候就是如此,投了朝廷以後還是這樣,結果這回就遭報應了,讓沙摩柯一眼就盯上了。
“士元、奉孝,聽令。”就在甘平考慮是否要請求聖上為兄報仇的時候,就聽劉協沉聲吩咐道:“你二人速去收拾行囊,準備動身分別前往宛城跟汝南,為大軍南下做準備。”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4小說網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