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將來有什麽打算啊?”劉協笑眯眯的問周瑜道。
對於劉協的問題,周瑜暗自腹誹,還能有什麽打算?江東如今叫孫權篡奪,即便劉協放自己回去,自己也不敢回去。如果想要報仇,除了投靠朝廷,他已經別無選擇。但劉協問得太直白,好面子的周瑜有些不好張口。
“哎,你最好快點下定決心,畢竟你現在人在長安,可你的家小還在江東。”見周瑜沉默不語,劉協好心的提醒道。
可劉協的好心被周瑜當做了驢肝肺,不認為這是劉協在提醒自己,而是在拿自己家小的安全要挾自己。
以周瑜對孫權的了解,既然孫權敢選擇在此時派人刺殺孫策,那就說明孫權對篡奪江東大權一事胸有成竹,謀定而後動。而且此事一旦開始,那就沒有回頭路,孫權必定準備了多個方案,用以應對突發狀況,但無論是哪一種情況發生,自己留在江東的家小都不怎麽安全。
孫策的家小由於孫策的關系,孫權估計暫時不會去動。但為了殺雞儆猴,對於周瑜的家小也就沒有那許多的顧忌了。
“……周瑜願降,還請聖上盡早派人將臣的家小接來。”為了家人的安全,周瑜不得不向劉協低頭了。
劉協知道周瑜此時的心情複雜,也不想表現的小人得志,在得了周瑜願降的準信以後,點點頭吩咐人傳信江東,盡快將周瑜的家小救出江東。而周瑜見劉協安排如此輕描淡寫,不由懷疑劉協是在敷衍自己。
“聖上,有把握將臣家小安全接來長安嗎?”為了家小的安全,周瑜顧不上會被劉協誤會,皺眉問道。
“放心,公瑾,咱們在江東有內應。其實接你家眷的事情早有準備,差的只是一個準信,只要那邊得了準信就會發動,孫權來不及阻攔。”劉協自信的答覆周瑜道。但周瑜對於劉協的保證還是有所懷疑,可自己新降,有些話不方便這時候說,隻得把這份懷疑藏在心裡,暗自祈禱劉協的保證是真的。
……
一路奔波,馬忠很是辛苦,作為孫權的死忠,為了孫權的大業,馬忠可說是肝腦塗地。雖然此番任務完成的不怎麽樣,但馬忠卻並不覺得有什麽好擔心的。因為早在隨孫策出發之前,孫權就告訴過馬忠,只要孫策回不到江東,那江東就是孫權的囊中之物。
托朝廷的福,孫策留在江東的班底幾乎被橫掃一空,如今江東掌握兵權的,多是孫權的支持者,而利用陸績這個江東老牌的世家幫助,在江東世家中,孫權的口碑要比孫策高得多。
孫策不離開江東,那多方勢力還忌憚孫策平日的積威,可孫策離開了,支持他的人群龍無首,而江東又不可一日無主,孫權上位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江東,並非孫策一人的江東,他在江東可以鎮住那些魑魅魍魎,可一旦離開,那什麽鳥人都蹦出來了。其實早在孫策傷重需要靜養時江東就有過這種苗頭,只不過由於孫策及時出面,軍中又多是孫策的人,這才讓江東暫時穩定。
只是孫策當時並未抓住清除異己的機會,雖然也懲處了幾人,但還是留下了大部分對孫策心存不滿的人。而這些人,也在得到機會掌權的孫權的暗中拉攏下站到了孫權那邊。眼下的江東,孫權先前已得人和,朱、陸、顧三家皆暗中支持孫權,而在孫策為救周瑜將手中兵馬交給孫權以後,也就等於失去了最後翻盤的機會。
按照孫策的計劃,出兵奪取廣陵,吸引天下人的目光,而自己則暗度陳倉,偷偷前往長安營救周瑜。真是藝高人膽大呀,不得不承認,孫策這個計劃看似冒險,但卻有很大的成功率。因為周瑜人在長安,遠離江東,朝廷對周瑜的看管也就放松了許多,這也是為何周瑜身邊只有四人看管的原因。
誰都不認為江東能派人跑來長安救人,孫策出其不意,恰好就鑽了眾人的空子。若是孫策帶的人不是馬忠,說不準此時孫策已經帶著獲救的周瑜遠走高飛。可偏偏孫策遇人不淑,他萬沒想到的,孫權極力推薦給他的幫手,會是要他性命的刺客。
孫策不算是一個合格的主公,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身為江東之主,為了救一人而不顧基業安危,這種事在大多數人眼中是錯誤的,是不理智的。但劉協對孫策的這種舉動卻很是佩服,因為孫策的這種行為,值得佩服。
什麽是朋友?當你遇到麻煩能夠不顧危險向你伸出援手的才算是真正的朋友。但那種朋友可遇而不可求,並不是所有人都配得上朋友二字。可同富貴而不可共患難的“朋友”,這世上多如繁星,數都數不過來,所以才會留下知己難求這句老話。
劉協有些羨慕周瑜,羨慕他有個不顧艱險來救他的孫策,也因此劉協放棄了刁難周瑜的機會,開門見山的逼迫周瑜向自己投降。與其東拉西扯的浪費時間,倒不如直接點。不過周瑜似乎並不領劉協情,反倒覺得劉協有些粗鄙,不似人君。
孫策離開了江東,將江山“拱手讓人”,而被他寄予厚望的孫權,遠不是孫策所想的值得托付大事。孫策前腳剛走,孫權便在軍中大肆安插自己的親信,本來支持孫策的將領在之前的戰事中就多有損失,孫權來這一手,頓時便將兵權牢牢的掌握在了手裡。
手裡有了兵權,江東又多是自己的支持者,孫權這時不“造反”更待何時。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孫權此時所欠缺的,就是一個借口,一個讓自己可以順理成章接過江東大權的理由,所以馬忠的返回,成了孫權起事的關鍵。
可想而知,當馬忠告訴孫權事情的結果,周瑜未死,孫策生死未卜的時候,孫權的心裡是有多失望。孫權最希望的結果,是周瑜死了,孫策也死了,馬忠僥幸帶回了噩耗,那樣一來自己也就可以高枕無憂的接手江東大權。
可現在事情辦砸了,周瑜沒死,孫策也不知死活,而且更糟糕的是,二人都已經知曉了自己是幕後主使,那自己原先制定的計劃就需要進行一些更改。
馬忠不可留!
並沒有多少人知道孫權安排馬忠隨同孫策前往長安的真實目的。作為唯一的知情人,馬忠已經成了孫權的隱患。只有死人才能保守秘密!可惜馬忠此時尚不自知,對沒有完成孫權交待的任務,心裡還有些自責。
孫權好言寬慰了馬忠一番,命他下去休息,隨後便找來了呂蒙、諸葛瑾、蔣欽、徐盛等人,面帶悲痛的向眾人宣布了孫策此行長安的結果。當然在複述馬忠所講的事情經過時,孫權將周瑜說成了投降朝廷的叛徒,在得知孫策冒險來救他時不僅不領情,反而設下陷阱想要活捉孫策。孫策奮起抵抗,終因寡不敵眾,受傷被俘,而馬忠卻僥幸逃脫,將這個噩耗帶了回來。
因為事先已經跟馬忠對過口供,孫權倒不擔心與馬忠當面對質,而江東距離長安甚遠,江東的人也不可能跑到長安去找周瑜當面求證,所以事情的經過就是孫權想怎麽說就怎麽說。
得知周瑜背叛,孫策被俘,諸葛瑾頓時便慌了神。孫策要去長安救人,這事諸葛瑾是知道的,當初也曾極力反對,可孫策我行我素,哪是肯聽勸的主。整個江東除了周瑜外,就算是其生母吳國太有時都會被孫策氣得咯嘍咯嘍的。諸葛瑾的勸阻,只不過是孫策耳旁刮過的一陣輕風。
“江東不可一日無主,少主年幼,為了江東基業,還請二公子暫代江東之主。”諸葛瑾沉思了片刻,開口向孫權提議道。
“不可,這江東乃是我兄長的心血,我豈能佔為己有。”雖然諸葛瑾的提議是孫權最想聽到的,但表面的工夫孫權還是要做。
只是此時的江東上下基本上都是支持孫權的人,諸葛瑾只是開了個頭,剩下的自有呂蒙、蔣欽、顧雍、朱治等人不斷勸說。到最後,孫權“頂不住壓力”,隻好半推半就的上任了。
就如歷史上有名的黃袍加身,趙匡胤未必不想當皇帝,只不過為了不讓自己的吃相看上去太難看,這才導演了這出戲罷了。
孫權也是如此,為了堵住他人非議的那張嘴,孫權在上任之後便於眾臣約定,待兄長之子孫紹成年以後,便會將江東之主的位置還予侄兒,只是侄兒能不能活到成年,那就是未知數了。
如願以償的成了江東之主,孫權上任之後所乾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抓捕周瑜的家小。可讓孫權憤怒的是,周瑜的家小已經離開了吳郡,下落不明。早先忙著繼任江東之主的事情,孫權也就沒顧上去“關照”周瑜的家小,等到他終於忙完了,有工夫了,周瑜的家小也不見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這第一把火就沒燒起來,叫孫權好不鬱悶。但鬱悶歸鬱悶,該做的事還要接著做。為了防止再出意外,孫權第二個命令便是對自己兄長的家小“嚴加保護”,為了安全起見,除了孫策的母親及其妹妹知道孫策家小的下落外,江東上下無一知曉。
而在確保孫策的兒子孫紹在自己的控制之中後,孫權派人前往長安。倒不是宣戰,而是為了議和。
相比起孫策,孫權更懂得隱忍,他很清楚隨著曹操的失敗,四家同盟已經無力抗衡朝廷,唯有盡量保存實力,以待時機。至於為此所丟的顏面,孫權不在乎。
江東有意與朝廷講和,盟友的表現不一,袁熙得知之後破口大罵,而劉備則是暗松口氣,在江東的使者顧雍、呂范出發沒多久,劉備便命諸葛亮收拾行囊,踏上了前往長安的路途。
四家同盟,曹操失敗,孫權、劉備有意講和,唯一剩下還在跟朝廷死磕的就剩下一個河北袁熙。袁熙雖不是個愣頭青,可也不願就此與朝廷講和。除了曹操外,就數河北的損失最大,牽招死於非命,收復並州又遙遙無期,這段時間勞民傷財還一點好處沒撈著,叫袁熙很不甘心。
袁熙心裡別扭,但同樣也明白,沒了江東以及荊南牽製朝廷的一部分兵馬,僅憑河北一地,扛不住朝廷大軍。在田豐、郭圖等謀臣的勸說下,袁熙只能就坡下驢,以養病為由,暫時將河北大事交給了田豐。
想當初四家會盟,信誓旦旦要跟朝廷對抗到底,更為自己描繪了一副美好藍圖,可結果卻實在是打擊人,袁熙一開始是以養病為由躲清靜,但後來卻是越想越別扭,真的就病倒了。
好在田豐還未倒,在決定與朝廷講和以後,田豐一面命張頜、高覽率兵退出並州,一面命蔣奇加固壺關城防,防備讓朝廷乘虛而入。
孫權派了顧雍,劉備派了諸葛亮,河北這邊派的人也不能太次,要不然鬥不過另外兩家打退堂鼓的盟友。可派誰去呢?最合適的人選就是田豐自己,可眼下河北離不了田豐,田豐也唯有在同僚中挑選人選。
常言道,盛極必衰,河北實力最鼎盛的時期還是袁紹尚在的時候,袁紹一死,河北就開始走下坡路,先是陷入內鬥,之後在對外戰爭中又連連失利,袁紹留下的猛將謀臣,死走逃亡,如今還留在河北能夠派上用場,還能獨當一面的,也就只有張頜、高覽、朱靈、陳宮、郭圖、審配、辛評、辛毗這一雙手就能數過來的幾人了。
此番去長安,武將派不上用場,所以人選只能在文臣裡挑。審配性剛直,這回去長安談判,不太合適。而辛評、辛毗這兄弟倆又是投降派,先前對此次結盟就持反對意見,派他們去長安田豐也不放心。至於郭圖、陳宮,這二人都屬於牆頭草,誰強跟誰混,派他們去長安,田豐真擔心他二人把河北給賣了。
考慮再三,田豐最後決定派審配帶著郭圖以及辛毗前往長安,這三人對待朝廷是三種態度,一起去可以有個相互的掣肘,即便最終談不下來什麽結果,也不會讓形勢變得更糟。
歷時近一年,當初鬧得沸沸揚揚的四家同盟偃旗息鼓,低聲下氣的派人前來長安求和,這對生活在大漢治下的百姓來說是件好事。打勝仗了嘛,作為勝利的一方,自然歡欣鼓舞。
可凡事都有兩面性,大漢治下的百姓是高興了,但諸侯治下的百姓就鬱悶了。為了“支持”這次的戰事,百姓們可說是“奉獻”出了最後一條褲子,可結果卻是這樣。就如同做買賣賠了一般,老本都回不來,而且更糟糕的是,為了彌補損失,三家諸侯肯定會本著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原則,加重對治下百姓的盤剝。
相比起還在諸侯治下的百姓,生活在徐州的百姓算是松了口氣,他們如今也已經是大漢治下的百姓,而且為了安撫民心,朝廷不僅減免了他們三年的賦稅,更從中原調來大批物資幫助他們度過眼前的難關。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都是大漢的百姓,憑啥徐州的百姓就能享受大漢的福利,而在河北以及江東的百姓就只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常言道,樹挪死,人挪活,百姓是最實在的,在發現只要到了大漢治下就能免去被人盤剝的命運以後,河北、江東的大批百姓開始紛紛湧向徐州。而為了保存實力,無論是袁熙還是孫權,當然不能任由治下的百姓離開,可這樣一來,衝突也就在所難免,百姓對待當權者的怨恨,也在無形中慢慢積累下來。
……
長安
“真不甘心!”劉協隨手扔掉手裡的奏章,嘴裡嘟噥了一句。 一旁的荀彧見狀搖頭一笑,他明白劉協此時的心情,戰事一片形勢大好,隨著曹操戰敗,江東生變,眼下正是對河北下手的良機,可偏偏在這時涼州卻出了問題。
倒不是涼州生亂,有人造反,而是天災難免,在秋收的時候,涼州不僅收獲到糧食,還收獲到了蝗災。那鋪天蓋地而來的蝗蟲,讓涼州此番顆粒無收。雖然這幾年涼州風調雨順,存下了不少糧食,倒是不用擔心百姓的吃飯問題。可為了安撫人心,朝廷的對外戰事就只能暫時放下了。
天人感應,劉協是一個字都不信。可大漢不是只有劉協一個人,對於天人感應一說,還是有著大批信眾的。
“主公,別鬱悶了,世事難料。”荀彧勸了劉協一句。
“文若,你說老天爺怎麽這麽缺德呢?偏趕這時候給我出么蛾子。按說我也是天之子,對吧?他不幫忙也就罷了,怎麽還給我添堵呢?”
若是換了旁人,聽到劉協這種不敬老天爺的言論必會大驚失色,好在荀彧跟劉協相處久了,也就見怪不怪,只是提醒劉協道:“主公慎言啊,要不然有的是人找你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