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我不是漢獻帝》第252章 都想做漁翁
  “回去告訴你爹,大漢不是除了他就沒人能打仗了。羯人我交給了他,這時候就不要給我三心二意。”劉協正在大發雷霆,衝著跪在面前不敢抬頭的張虎、徐蓋怒吼。

  袁熙以清君側為名發兵攻打兗、並、青三州,消息一傳到草原,正與羯人對峙彈漢山的張遼、徐晃等人立馬出現了意見分歧。呂布、高順、張繡、曹性等人主張速戰速決,不等馬超、龐德率軍趕來匯合,直接與羯人展開決戰,哪怕損失重大,也要盡快結束這場草原之戰。

  但身為主將的張遼、徐晃卻不讚同,作為一軍統帥,張遼、徐晃的眼光要比呂布、高順等人更加長遠一些。而且以他們對當今天子的了解,這時候為了回軍而更改原定計劃,事後未見得就能得到天子的嘉獎。既然天子未派人來召回大軍,那就說明此時朝廷還有余力應付袁熙的來犯。

  不過為了說服呂布等人,張遼派出兒子張虎返回中原,向天子劉協遞呈有意回軍的奏折,結果不出所料,劉協果然大怒,當眾斥責了張虎。面對發怒的劉協,張虎不敢有絲毫辯解,低頭挨訓,等到劉協火發的差不多了,隨軍而行的賈詡這才開口勸道:“聖上,這回軍的想法恐怕也非張遼、徐晃二位將軍所願,可能也是為了安撫軍中眾將人心所為。”

  “唔?……是這樣嗎?”劉協聞言一愣,隨即反應過來,問張虎道。

  張虎不敢隱瞞,連忙道:“回聖上,自得知河北發兵以後,軍中確有人提議盡早結束與羯人之戰好班師回朝。我父與徐叔父認為朝廷既不派人召回,那必是朝廷尚有余力,不會影響到大軍對羯人的計劃,故此否定了眾將的意見。但為了避免有人心存不服,這才命我二人前來。”

  “……那你不早說,挨這頓罵多不值啊?起來說話。”

  “末將遵命。”張虎聞言起身。

  劉協看了看眼前這大小夥子,想了想後問道:“都有哪些人提議盡早結束與羯人之戰?”

  “呃……有呂將軍、高將軍、張將軍、曹將軍……”張虎不敢隱瞞,便將自己所知的人一一告訴了劉協。劉協聽後眉頭微皺,難怪張遼會派兒子來找自己,除了他們二人外,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應該提前決戰然後回師。

  “張虎、你上前來。”劉協沉吟片刻,對張虎道。

  張虎聞言上前,就見劉協取下佩劍,遞給張虎道:“將此劍交予你父,一會我再寫封書信你一並帶回。告訴你父,與羯人一戰由他節製眾將,憑此佩劍,他可先斬後奏,以後凡與羯人戰事有關之事,他可一言而決,不必有所顧慮。”

  “末將代我父謝聖上信任,我父子願為聖上肝腦塗地。”張虎有些激動的接過天子佩劍,大聲說道。

  “好,我信你父子皆為忠肝義膽之輩,告訴你父,河北袁熙不過跳梁小醜,奈何不了朝廷,縱是再加上劉備跟孫權,也同樣不是朝廷的對手,讓他打好與羯人一戰,其他的事情不需要他操心。”

  “是,末將一定將聖上的話帶到。若是聖上沒有別的吩咐,末將這就啟程返回彈漢山。”張虎大聲應道。

  “嗯,軍情緊急,你就辛苦一點吧,待我寫完書信你就出發。”

  “是,末將告退。”

  ……

  一個成功的領導,並不需要十全十美,只要懂得知人善用,那便是一個合格的領導。對於張遼的為人,劉協是信得過的,而且眼下朝廷日漸強盛,張遼不可能三心二意,不管從哪方面來考慮。

  劉協給予了張遼最大的支持,四路大軍攻入草原,互不統屬,只是協作,但劉協這時給了張遼節製諸軍的權力,就意味著此番朝廷征討羯人的主帥定了下來,有了劉協的背後支持,張遼在發號施令的時候就可以更加理直氣壯。

  劉協打造的這支漢軍向來要求紀律嚴明,令行禁止,你可以反對上官的命令,但在執行的時候卻必須一絲不苟的去執行。只要張遼不同意回軍,呂布、高順等人就只能老實待在彈漢山等候最佳時機的出現,一兵一卒都不能輕易動彈。否則就是被張遼斬了,那也是白死。

  張虎帶著天子的佩劍以及親筆所書的書信匆匆趕回彈漢山,劉協這邊則與賈詡繼續商討破袁之策。

  眼下劉協手頭的兵力還是有些吃緊,投入草原四十萬人,幾乎便抽空了朝廷的可用之兵,防備劉備、孫權的兵馬不能輕動,劉協手頭的兵馬除了數萬天子親軍外,剩下的多是自各郡臨時征調的郡兵,這些人平時雖也參與軍事訓練,但終歸比不上朝廷的正規軍,所以面對袁熙麾下的三十萬河北軍,劉協還是采取了以守為主的應對策略。

  而在謀臣武將方面,劉協身邊除了賈詡這個老臣撐場面外,其余人多是年輕一輩,像徐庶、龐統、法正、郭嘉這類一流謀主都被劉協分配給了進入草原的四將,留給劉協的也就只有關平、曹彰、曹衝、鄧艾等人。

  好在與劉協對峙的袁熙如今手下也人才不足,文有田豐、陳宮,武有高覽、朱靈,余者不足為慮。雙方交兵數回,互有勝負,但相比起袁熙,劉協要更加從容一些。他不是無兵可用,只是一時“周轉不靈”,只要草原之戰一結束,那就是袁熙的末日。四十萬漢軍會自草原殺入河北,直接抄了袁熙的老窩。

  而袁熙就不行了,他如今是騎虎難下,退是無路可退,唯有進,只有在草原漢軍未返回之前擊敗劉協,方有為河北爭取一線生機的可能。可問題是想要擊敗劉協並不容易,別看劉協麾下如今無有成名的大將,但一個曹彰,就足以抵住自己麾下的三大將之一高覽,而劉協麾下的關平、張燕、李通等人也都是沙場悍將,憑借這些人足以抵消袁軍的人數優勢。

  以正合,以奇勝。袁熙想要在最短時間內擊敗劉協所率的朝廷人馬,唯有出奇謀,但奇謀又哪裡是那麽容易施行的。劉協身邊的賈詡足智多謀,而劉協本身也不是個莽撞之輩,面對袁熙故意露出的破綻,劉協視而不見,可時間拖得越久,對河北越是不利。

  在僅憑自己無法打破當前僵局的情況下,袁熙將主意打到了“盟友”孫權、劉備的身上。渾水好摸魚,眼下這水有點太清,不好摸魚,所以袁熙希望可以說動孫權、劉備,把這潭水給攪渾,方便自己亂中取利。

  因為有朝廷這個天然的敵人,河北、江東、荊南也就成了天然的盟友,可三家並不是一條心,都各有各的盤算。無論是孫權還是劉備,都不會做那為他人做嫁衣的冤大頭。

  都是無利不起早的主!

  早在河北出兵與朝廷對上之前,孫權與劉備便默契的停止了對南海郡的爭奪,說是防備朝廷坐收漁翁之利,但實際上兩家都在等待袁熙派人給他們開出出兵的價碼。只是袁熙有些不懂事,直到出兵都不曉得來聯絡他們一下。現在袁熙倒是派人來聯絡商談出兵一事了,可好不容易等到痛宰河北的機會,孫權跟劉備又怎麽會輕易放過。

  南舟北馬,割據江東的孫權與荊南的劉備都清楚自己的短板在哪,而袁熙佔據河北,手中就掌握著可以令江東、荊南強大起來的戰馬資源。在曹操還沒歸順朝廷之前,江東或是荊南想要得到戰馬還能有些門路,但隨著朝廷切斷了南北的聯系,尤其是孫策周瑜奉命建立朝廷第一支海軍以後,江東與荊南除了通過走私獲得一些戰馬外,別無他途。朝廷倒是賣馬,但所賣的大多是駑馬,拉貨拉人還湊活,但用來充做戰馬就不合格了。

  孫權與劉備很想組建一支騎兵用以對抗日後朝廷的南下,可騎士好找,戰馬難尋,就憑幾千騎兵,如何與朝廷動輒上萬的騎兵對抗,那跟送人頭有什麽區別?所以當袁熙的使者辛評來到江東要求孫權履行“盟約”的時候,孫權的要求只有一個,戰馬。

  辛評很清楚一個騎兵的戰力要遠比一個步兵所能發揮的要高,而且孫權實在是獅子大張口,開口就是兩萬,雖說是戰後再給,可這也要的太多了點吧。河北目前雖然不缺馬,戰後也的確可以一口氣拿出兩萬匹,但這戰馬也不是大風刮來的,哪能那樣敗。

  討價還價成了辛評接下來一段時間主要在做的事情,兩萬不可能,頂多五千,多一匹也不行。孫權見辛評口咬得很死,但他也不想要妥協,眼下是袁熙有求於他,他怎能放過這個痛宰的機會,而且江東與河北不過是因為有著共同的敵人才走到一起,一旦將來朝廷有一日對江東不構成威脅了,那江東與河北就會由盟友變成仇敵,到那時候就更別想從河北得到大批的戰馬。

  事情就這樣僵持了下來,辛評不肯松口,把價咬死了,而孫權有恃無恐,也就跟辛評拚起了耐心,雙方就這樣耗了起來,看誰耗得過誰。

  而與辛評同樣擔任使者前往荊南面見劉備的辛毗,此時的情況要比辛評那裡好上許多。劉備倒是比孫權好說話,也沒那麽貪心,可能是受了諸葛亮的指點,對於辛毗要求履行盟約一事滿口答應,而在索要戰馬作為出兵條件的問題上,劉備告訴辛毗,河北給江東多少,就要給自己多少。這樣一來,辛評與孫權的談判也就成了江東與荊南何時出兵的關鍵。

  收到了辛毗命人送來的書信以後,辛評忍不住在心裡破口大罵劉大耳的奸詐,可眼下有求於人,也不是找劉備算帳的時候,隻得耐下性子繼續與孫權周旋。到最後終於是談妥了,河北付出了一萬四千匹戰馬作為孫權、劉備出兵的酬勞,當然這是在打通了河北與南方的通路以後才會給付,否則就算袁熙肯給,孫權跟劉備也找不到路來收。

  三家再次發誓要與朝廷抗爭到底,繼袁熙出兵以後,孫權、劉備也相繼出兵,威脅朝廷荊、豫二州防線。不過劉協有先見之明,在出兵應對袁熙之前已經與陸遜、張任、甘寧、太史慈、司馬懿、趙雲等南線主要將領提前打過招呼,要求他們提高警惕,結果孫權與劉備的出兵並未達到預期的效果。朝廷早有防備,無論是江東軍還是荊南軍,在面對朝廷水陸二軍的時候,不僅沒有佔到絲毫的便宜,反倒吃了點虧。

  不過沒吃多少虧的孫權跟劉備倒是對外大肆宣揚,說自己損失慘重,同時又保證絕不會善罷甘休,還要整軍再戰。得虧這時辛評、辛毗已經相繼返回北方,否則能氣得衝到孫權、劉備這兩個無恥之人的面前吐他二人一臉口水。

  但凡是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孫權與劉備都在打著保存實力坐看河北被朝廷削弱的主意,對外宣稱損失慘重,那自然也就無力再發動對朝廷的攻勢,不能分擔袁熙的壓力,還讓袁熙找不到話茬來指責他們。

  “我從未見過如此無恥之人!”袁熙在自家的營帳內破口大罵。都不是傻子,孫權跟劉備在打什麽主意,他就算沒想到,身邊的田豐、陳宮也能想到。無非是盼著朝廷跟自己拚個你死我活,兩敗俱傷,沒精力再去找他們的麻煩。所不同的只不過是袁熙是盼著朝廷跟羯人拚,而孫權、劉備則是盼著朝廷跟袁熙拚。

  攤上這兩個損隊友,袁熙也是命不好,但再罵街也只是氣自己,唯一慶幸的就是許諾的戰馬還沒給。至於戰後會不會兌現承諾,姥姥!傻子才給!

  知道指望不上孫權跟劉備的袁熙索性不再心存幻想,既然隊友靠不住,那就唯有依靠自己了。放下幻想的袁熙親自領軍出戰,得知消息的劉協不甘示弱,也親自上陣,與袁熙來了一場“王對王”。

  袁熙資質一般。因為是庶出,其父袁紹並未專門為他聘請什麽名師授藝培養,所以他的能力一般,唯一值得稱道的,就是脾氣好。他能成為河北之主,歸結成兩個字就是命好。因為清楚自己在袁家的身份,袁熙從未想過與自己的兩個兄弟爭,即便是在與人爭執時也是處處退讓,而這就讓人感受到了袁熙的“大度”,也正是因為這份容人之量,才讓田豐願意輔佐他。

  而與袁熙相比,劉協雖也大度,但同時更有原則。無傷大雅的事情讓讓無妨,但若是事關重大,那劉協是寸步不讓的。

  袁熙武藝只能算是二流,而劉協雖曾得童淵、王越等高手指點,不過他習武的時候已經錯過了最佳的習武年齡,再加上“公務”繁忙,所以他的武藝自然不能跟趙雲、史阿那些超一流高手相提並論。趙雲的高手表現在戰場上,而史阿的高手則表現在戰場以外。趙雲是武將,而史阿則是刺客,二者不可相提並論。

  劉協的武藝,可以吊打郭嘉,腳踹法正,但要是對上此時在劉協身邊的曹彰或者關平,那被吊打的就是劉協了。

  一句話來概括,劉協跟袁熙的功夫水平屬於半斤八兩,誰勝誰負都有可能,就看比試那天誰的運氣更好一些。所以有自知之明的劉協沒打算上陣跟袁熙一起“丟人現眼”,他親自上陣的目的更多是為了打擊袁軍的士氣, 要論嘴皮子功夫,三個袁熙綁一塊都不是劉協一個的對手。

  但很明顯,袁熙也清楚自己說不過劉協,所以在他看到劉協親自露面以後壓根就不打算跟劉協搞什麽陣前對話,直接開打。要不然說啥?先不提說什麽內容,單是見面以後行不行禮就是個麻煩。

  行禮,以下犯上,死罪也。不行禮。目無君上,還是死罪也。袁熙發兵的借口是清君側,意思就是說天子身邊有壞人,我們要保護天子消滅壞人。可這也就意味著,天子不是昏君,身為臣子的袁熙不能無禮。

  自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三綱五常以後,大漢百姓便將這君為臣綱視為“天條”,輕易不敢冒犯。而劉協此時出現在兩軍陣前,袁熙說是錯,不說也是錯,只不過說與不說的後果有大有小。

  兩害相權取其輕,袁熙這時候甚至有些後悔不該聽田豐的以清君側為出兵的借口,還不如就說皇帝無道,要另立新君,那樣能省很多事。至於找誰來做新君,這個問題並不難,張王李趙遍地劉,老劉家做了四百多年的皇帝,那親戚可說是遍天下,反正只是找個傀儡,又不是真的打算另立新君,找個姓劉的有什麽難的。至於天下人認不認,老子手裡有兵,我認就行。

  戰鬥毫無懸念的打響了,漢軍與袁軍廝殺在一塊,只不過今日的戰鬥與前幾次不同,曹彰在陣中幾出幾入,也沒碰到自己前幾日的對手袁軍大將高覽。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