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三國之最風流》七 邯鄲陌上9月秋(7)
趙雲從容不迫,不卑不亢地行禮說道:“在下趙雲,不知諸君是?”

 籬笆院內,高大的梨樹上結滿果實,枝繁葉茂,梨花簇簇。www_dyzw8_m/無+彈+窗+小+說+網/ 樹下一個黑衣束發的雄偉俊朗少年按劍軒昂,目如朗星。在他側邊,地上鋪展草席,一卷竹簡放置其上,落花點點。

 目睹此人此景,院外諸人為之炫目,尚未與趙雲交談,對他已心生好感。

 未見趙雲前,荀攸聞他種種故事,以為他少說也得二十多歲,不意他卻只有十七八,居然尚未加冠,心中想道:“前聞嚴猛所講種種,此子仁恭勇武,適才聞他讀書,聽他對趙盾先讚後貶,卻又是愛憎分明,公正忠義,既有美德,又有美姿容,是個少年英雄啊。”

 辛璦原本立在荀貞身後,此時往前走了半步,以便能看清趙雲的形貌,又注目到席面的竹簡上,心道:“先前聽嚴猛說他ng騎射,於賊軍中二進二出,無人可阻,本以為他是個像典韋一樣的粗猛壯士,卻沒想到他相貌俊朗,並且知書,竟不似個武夫,乃是個士子了。”

 宣康眨著眼,上下打量,細看趙雲,心道:“這少年個頭真高,難怪年紀雖小卻能在賊軍中兩進兩處,名聞常山。”他比趙雲大不了幾歲,然因常年隨從荀貞左右,去過不少地方,眼界大開,面對趙雲這個未加冠的少年人卻儼然是以長者自居了。

 荀貞諸人裡,荀貞、荀攸、辛璦、宣康皆知書,只有典韋是個純粹的武人,心思簡單,沒有那麽多的想法,一路上聽嚴猛說趙雲的故事,勾起了他的爭勝之心,對趙雲是不是仁厚恭謹他完全不感興趣,隻想著等見到趙雲後希望能見識一下他的騎射矛劍之術,如今見到,卻大吃了一驚,心道:“這趙雲卻是個少年?”瞥了眼席子上的竹簡,心道,“還文縐縐的,會讀書?”這與他心目中的猛士形象大不相符,轉臉瞧嚴猛,懷疑嚴猛在路上說的那些是假話。

 嚴猛推開籬笆門,滿臉歡笑地對趙雲說道:“阿兄,這幾個人說他們是從豫州來的,專門來造訪你的!”

 “諸位是從豫州來?造訪在下?”

 “在下潁n荀貞,是豫州人不假,不過卻非是從豫州來,而是從下曲陽來。”

 趙雲面露驚奇,說道:“潁n荀君?”

 荀貞笑道:“怎麽?趙君聽過我的名字?”

 “敢問足下,可是皇甫將軍帳下的那位荀司馬麽?”荀貞戰功赫赫,趙雲當然聽過他的名字。

 “正是。”

 宣康插嘴說道:“現已不是司馬了,前些朝廷頒下旨意,擢荀君為趙國中尉。”

 “不知貴人駕臨,雲失禮了。”趙雲撩起衣服,yu行拜禮。

 荀貞急步入院,一把將之攙住,笑道:“今來的只有潁n荀貞,沒有趙國中尉。”

 他回首喚荀攸等進來,給趙雲介紹:“這是我的族侄荀攸,這是陳留典韋,這是我的鄉人宣康。”最後介紹辛璦,笑吟吟地說道,“此乃吾郡英傑,陽翟辛璦。”

 荀攸、典韋、宣康、辛璦四人裡,宣康名聲最不顯,荀攸在潁川很有名氣,在冀州就少人知他了,相比之下,現如今在冀州最有名氣的卻是典韋、辛璦兩人。

 典韋是個猛將,斬將掣旗,潰敵陷陣,就不提他在汝南、東郡的戰績,隻廣宗一役裡擊殺丈八左豹便足夠使他聲名遠揚了,辛璦更不必說,追斬了張角,而今的名氣比典韋還要大。

 趙雲極是驚喜,說道:“久仰荀君英武之名,久聞辛君、典君勇武猛鷙,諸君駕臨,柴門有慶。”驚喜之余,他暗自奇怪,心道,“荀君乃朝廷貴吏,平賊功臣,辛、典二君亦有名於冀州,我只是真定一白身少年,與他們並不相識,小熊卻為何說他們是來找我的?”他年紀雖小,然而早熟沉穩,盡管心存疑惑,卻沒有表現出來,彬彬有禮地請荀貞等人進屋裡坐。

 荀貞仰觀梨花,轉顧院中,院中收拾得很整齊乾淨,除了落花之外,地上不見雜物。他笑道:“仲秋而君家梨花開,這實在是很罕見的,院有如此奇美之景,又何必去屋中坐呢?”

 荀貞這幾年歷任郡中大吏,這半年來又統帶數千ng兵從皇甫嵩轉戰諸州,久居人上,常在軍旅,言談舉止自有氣度,雖是笑著說話,卻也流露出一絲威嚴氣息,令人不由自主地遵從。趙雲盡管早熟,也見過世面,畢竟比不上荀貞,聽了他這話,當下應諾,動手將席上的書卷收起,叫嚴猛幫忙,兩人去屋中又取了幾面席子出來,放在梨花樹下,請荀貞等人入座。

 荀貞等是客人,位在西,趙雲是主人,位在東,眾人分賓主入席。嚴猛算半個主人,陪坐趙雲側邊。跪坐下後,荀貞心道:“我與趙雲這是初見,不好直接開口招攬。”

 他來找趙雲的目的就是想招攬趙雲,見到趙雲之後招攬趙雲的心態是更加熱切了,志在必得,只是越志在必得,越需要謹慎周全,不可浪言浪動。

 他想道:“適才聽趙雲讀書,他一邊讀一邊評議,或褒或貶,有理有據,顯然是個很有主見的人,不可以尋常少年視之。我不能指望只見他一面就能夠把他招攬到麾下,得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反正我被朝廷任為了趙國中尉,趙國離常山國不遠,以後有的是機會。”

 盤算定了,他心中有數,當下先不提來意,一面欣賞著梨花樹,一面笑與趙雲拉些閑話,說道:“我在潁川時就聽說貴郡產梨,常山梨馳名天下,自入貴郡,沿途多見梨樹,幾乎鄉鄉皆有,家家皆種,在真定,小熊拿了幾個梨分給我們吃,果然脆甜多/汁,名不虛傳。”

 荀攸笑問道:“趙君院裡的這棵梨樹如此雄奇高大,怕是有些年頭了吧?”

 “此院是我祖上的舊居,在搬去真定前我祖上世代居住此,這棵梨樹是何時種下的我並不知道,隻小時候聽我我祖父說,我祖父少時,此樹已在。”

 “你今年多大了?”

 “雲是延熹十年生人,今年十八了。”

 今年是光和七年,延熹十年是十七年前。因為胎兒在母腹裡十個月差不多也算一年,所以古人以虛歲計算年齡,落地就是一歲,也就是說,按後世常用的算法,趙雲今年實歲十七。

 荀攸笑道:“在來的路上我聽小熊說君勇武過人,嘗在黃巾軍中兩進兩出,無人能阻,本以為君早加冠,今見之,方知君卻是個少年英雄。”

 趙雲謙虛地說道:“黃巾本為烏合之眾,且當時初至,軍陣未列,隊伍不整,紛亂不堪,與其說是近萬賊兵,不如說是數千流民,雲披ng甲、騎快馬,又有十余縣中豪傑相伴,這才得以在其軍中兩進兩出。這樣的事情誰都可以為之,豈敢受英雄二字的稱讚?”

 關閉

 荀攸跟著荀貞和黃巾打了半年的仗,對黃巾軍的情況很了解,知道趙雲說的是實話,可即便如此,人上一萬、無邊無涯,黃巾軍就算再軍紀不嚴、陣型不整,當時也有近萬人,如嚴猛所說“城中吏民戰栗”,而唯獨趙雲不懼,帶了十余騎出城逆擊之,卻也足可見其膽色。

 見趙雲如此謙虛,荀攸暗暗稱讚,心道:“要是平常少年做下這等壯舉,怕早就自吹自擂,這趙雲卻謙虛謹慎,不矜不伐,儼然如一謙謙君子,……,卻比劉備門下的關羽強得太多了。”

 荀貞與劉備相交,對關張亦青眼相看,這種種落入荀貞部眾的眼中,諸人雖不多說,但卻也各有心思。荀攸和戲志才私下裡就說過好幾次,劉備、張飛倒也罷了,劉備天生人緣好,張飛對士子恭敬有禮,只有關羽,每提及到他,兩人不約而同地都會說出“此人剛矜”四字。

 關羽的確是個有本事的,也的確有剛矜的資本,可有資本歸有資本,太過剛矜了卻也未免會引人不喜。至少在此時荀攸的眼中,關羽就不如趙雲看著順眼。

 荀貞不知荀攸的想法,笑對趙雲說道:“趙君何其謙也,我等又不是沒與黃巾打過仗,交兵之處,立屍之地,強敵圍城,敵眾我寡,外無援兵,敗則戰死,當此之際,非有虎膽者是斷不敢主動出城逆擊的!君雖年少,後生可畏。”

 “我這點小事兒比起君與辛、典二君從皇甫將軍平定數州,追斬張角的功績來,何足道哉!”

 荀貞一笑,說道:“剛在院外聞君品讀《左傳》,君似對趙盾不殺趙穿不以為然,孔子曰:‘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境乃免’。不知君對孔子此話卻是作何理解?”

 荀貞舊話重提,趙雲不假思索地答道:“孟子曰:‘孔子作《秋》而亂臣賊子懼’。孔子憎惡亂臣賊子,又豈會為弑君者說此讚語?以雲度之,這句話應是譏諷。”

 “譏諷?”

 “自古權奸謀逆,未有不假手於心腹爪牙者。趙穿,即趙盾之爪牙也。趙盾不出亡的時候趙穿不殺晉靈公,趙盾剛一出亡,趙穿就殺了晉靈公,會有這麽巧的事情麽?此必是趙盾不yu落弑君之惡名,故而指使趙穿弑君而自己卻裝作出逃。所以,孔子說:‘越境乃免’,其實是在譏諷趙盾出逃而卻不越境,聞靈公被弑便即返回。”

 “君所言悉為猜測之詞,不足為憑。”

 “不然。我是有證據的。”

 “證據何在?”

 “《秋》記此事雲:‘秋,九月,乙醜,晉趙盾弑其君夷皋’。孔子若真是讚許趙盾,又豈會在《秋》上記他弑君?”

 “誠如孔子所言:‘越境乃免’,如果趙盾逃出了國境,那麽君臣之義絕,他自然就不用承擔弑君的惡名,可是他沒有逃出國境,所以孔子記其‘弑君’。‘弑君’是因為‘亡不越境,反不討賊’,卻不是因為他有弑君的心啊!‘君子原心,赦而不誅’,此秋之義也。趙君沒有讀過《秋繁露》麽?董仲舒說:《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今案盾事而觀其心,趙盾心存期盼而不施行暴力,與別人和睦相處獲得了大家的信任,他不像是圖謀弑君篡位的人,因此我始終認為他沒有弑君的想法。……,趙君,孔子此語,我以為並非譏諷,而是在為趙盾感到惋惜。”

 董仲舒是前朝大儒,被後世稱為漢代孔子,便是在他的倡議下,漢武帝確定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秋繁露》是他闡釋《秋》的著作。

 趙雲今年才十八,前兩年才剛學完《論語》、《爾雅》、《孝經》這樣的中級教材,經書是才讀不久,沒有看過《秋繁露》。他楞了下,說道:“董氏所雲,雲不敢苟同。”頓了下,又道,“即便退一步來講,趙盾確無弑君之心,但他是個權臣,晉靈公是國君,想殺一個臣子應該是很容易的,卻怎麽也殺不掉他,甚至連靈公的衛士靈輒也倒戈相助他,可見趙氏之強,臣強主弱,這不是為臣之道,隻從這一點,雲以為說趙盾‘弑君’就不算冤枉他。”

 宣康忍不住開口說話了,他說道:“我方才在院外聽你讀到‘晉靈公不君’時你說‘為君者不行君道,亡國之兆’,後來又說‘靈公暴虐無道’,靈公無道,百姓倒懸,趙盾愛民,為民靠山,孔子因此說他是古之良大夫,靈公死後,他並又迎立新君,古時的周公、前朝的霍光也做過類似的事情啊,難道這還不足以證明他沒有弑君的心麽?”

 趙雲正色說道:“周公、霍光弑過君麽?君不仁,固非明君,臣不遜,也非為臣之道。”

 “剛才你引用了孟子的話,孟子還說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趙盾雖是強臣,然而愛民。孟子又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晉靈公不仁,數次yu殺趙盾,視趙盾為仇,但趙盾卻始終恪守臣道,寧願逃亡也不行弑君之事,返回國都後又馬上派人去迎立新君。愛民且恪守臣道,你怎麽能說他不遜呢?”

 “仁者愛人,為君者當然要愛惜百姓,如果為君者無道,那麽做臣子的就該極力地去勸諫他,卻怎麽能‘亡不越境,反不討賊’呢?正因為趙盾有賢名,他才更應該‘討賊’。若是他討賊了,他自然也就洗脫了弑君的惡名,問題是他沒有討賊,如果天下的臣子都像他這樣,那麽就將會出現君不君、臣不臣,甚至會父不父、子不子的局面。若是真的出現了這種局面,就將會禮崩樂壞,到了那個時候,海內必將大亂,諸州定將紛戰,受苦的還是百姓啊!”

 說到這裡,荀貞大體明白了趙雲的觀點,他堅稱趙盾弑君不是為了別的,而是為了君君臣臣的綱常倫理。這在後世看來或許很可笑,但在這個時代包括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這種觀點卻是主流。何為君君臣臣?君者為君,臣者為臣,換而言之,就是社會的制度和秩序。只有為君者恪守君道,為臣者恪守臣道,那麽這個社會才能安定,才不會發生大亂。

 事實上,就算是荀貞來的那個時代,也一樣是存在君君臣臣這樣的綱常倫理,只不過換成了簡單直接的說法:“國家是統治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

 宣康常年從在荀貞左右,他年紀輕,三觀尚未形成,又崇拜荀貞,難免會受到荀貞從後世帶來之思想的影響,雖然不至於為弑君者唱讚歌,卻也早就認同了孟子“民貴君輕”的說法,所以在“趙盾弑君”這件事上,他與趙雲觀點不同,乃至把趙盾比作了周公、霍光。

 不過,他雖與趙雲觀點不同,在聽到趙雲說起“君君臣臣”後卻也無言以對了。

 宣康與趙雲彼此辯難。典韋不懂經書,聽不懂,也沒有聽,提戟按刀,恭立在荀貞身後,認真地為荀貞護衛。辛璦對經書興趣不大,舒服地側臥在席上,曲手枕腦,享受鄉野風香,時而觀賞梨花,時而顧盼院外經過的鄉人,時而瞧趙雲兩眼。荀貞與荀攸相顧而笑。

 荀貞心道:“我今天是來找武將趙雲的,卻不料見到了一個儒士趙雲。”通過趙雲與宣康的這番爭論,他更了解趙雲的心性了,忠義是個優點,尤其在亂世之際。他對趙雲說道:“君質性方正,慕尚節義,常山之人傑,冀州之英雄也,不知君在郡中可有任職?”

 “並無任職。”

 “君乃英才,久居鄉野,豈不可惜?而今冀州新定,黃巾余黨尚存,百姓急待安撫,正是需要賢人能士出山,為天子匡扶海內、安定四方的時候,不知君可意來我趙國?”

 “去趙國?”

 “實不瞞君, 我是個無德無能之人,僥幸立下些微功,蒙朝廷不棄,竟被擢為了趙國中尉,這些天輾轉反側,惶恐難眠,只怕做不好,辜負了朝廷的信任,前些在下曲陽,我從黃巾俘虜那裡聽說了君的名字,彼輩皆言君忠義壯勇,因此我慕名而來,希望能得到君的幫助。”

 ——

 1,常山梨。

 盧毓《冀州論》:“常山為林,大陸為澤,蒹葭蒲葦,雲母禦席,魏郡好杏,常山好梨,房子好綿,河內好稻,真定好稷,中山好栗,地產不為無珍也。”

 2,趙雲。

 評心而論,趙雲不是漢末三國時期的頂尖人物,在劉備集團裡,他的勇武、功業、地位皆不如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關張馬黃為前、右、左、後將軍時,他只是雜號將軍,但是,他卻也絕非平庸之輩,他或許沒有出色的統兵才能,然而正如《論趙雲》一文所說,卻深明大義、忠直敢諫、公正無私、謙虛謹慎,具有著關張馬黃所不及之美德。

 m

♂m 網--♂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