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明海風雲》九十一 暫時的和平
弓長嶺,如今洪門發展重心之地,源源不斷地物資都在朝著這個地方匯聚,而在弓長嶺這座並不算很高的山嶺之間,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

 萬丈高樓平地起,雖然洪堂軍隊弓長嶺堡壘並沒有太高的城牆,但是就地取材的石材和水泥結合,修築一道三四丈高等城牆,卻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開采石材奢侈到使用的是發現的鐵礦石,顏色斑斕的鐵礦石在利用火藥進行采掘的情況下,對勞力的需求降低到這個時代的最低。

 洪堂工程兵、從石碌礦場抽調的技術員,已然積累了足夠的經驗,在觀察礦石的走向脈絡,在關鍵位置上鑽取一個一尺多深的洞,隨後填滿火藥封死,一點燃引爆,最終如那四兩撥千斤的技巧,一下子崩掉崩碎數丈方圓的巨石礦石。

 有了這些石材,再輔以水泥鋼材的填充築型,很快便讓弓長嶺的堡壘平地而起,成為周邊丘陵地帶最是顯眼的人造建築。

 而就在弓長嶺的背後,與大清遼陽城堡相反的方向,打著開築石材的名義,先期投入驗證礦脈品位的礦場已經開工,第一批熔鑄出來的生鐵被整整齊齊碼放在一起,堆放在嚴密防守的庫房當中。

 相比石碌礦場的產出,弓長嶺礦場這邊的優勢更加明顯,因為石碌礦場那邊鐵礦石產出豐富,但是想要將礦石熔鑄成生鐵,需要大量的燃料。

 隨著洪門對煤炭的使用開發,普通礦場使用的木材、木炭等燃料,早已落後了太多,成本極大不說還極浪費原木,破壞自然。

 而煤炭燃燒熱量比木材高,燃燒溫度和時間更是不用說,其優越性自然跟木柴不在一個檔次上。

 石碌礦場產鐵卻不產煤,不管是就地熔鑄生鐵,還是開采出來之後送到大員島上熔煉,其在運輸上卻好消耗太多資源和資金,卻是不比弓長嶺這邊,既有鐵礦同時還有煤炭產出,完全能夠就地取材,成本將會壓到極低。

 當然,弓長嶺鐵礦也不是沒有缺陷,前期產出的生鐵熔煉成鋼材之後跟石碌礦場的鋼材進行過比較,得出的結論是,石碌礦場的鋼材要比弓長嶺鋼材性能要優越太多。

 這其中的材質偏差,源自於洪門研發院還沒有破譯出來的其中微妙元素參雜,這卻又涉及到一門到如今在這個時代還沒有太多突破的學科--化學,非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事情。

 不過即便如此,以弓長嶺鋼材鑄造出來的火炮,就算在材質上要差上石碌礦場出產差上一籌,但是較之這個時代的其余任何一家火炮生產商,僅是材質上的優勢都極為明顯。更別說已然獲得了西方先進鑄炮技術,結合洪門研發院自己研發出來的技藝,其鑄炮工藝可以說已然達到了這個時代的巔峰。

 兩廂結合,洪門利用弓長嶺生產出來的火炮火器,卻也依然擁有天然優勢,可謂是供不應求的貨物。

 除了這些必要等防禦工事外,洪門還額外在弓長嶺、鳳凰城、帽盔山等據點之間,開始修建一條貫通彼此的道路方便洪堂軍隊之間的行軍和援助。

 大清人還是不太注重這些基層的建設,整個東北除了那些重要城池據點之間,修築有一條破破爛爛、坑坑窪窪的道路之外,連通其他地方的更多的都只是一些野草覆蓋、灌木叢生的山路和小道。

 而在民間,被安置在後方的百姓們除了在分配到他們手中的土地上開墾耕作之外,農閑之時為了填補一下家中開銷、賺點小錢,他們也會在洪門民政部門的帶領下,修築一條條連通他們田地的灌溉水渠。

 東北的水資源同樣豐富,只是北方的大清官府、大明官服從來都不願意在這鞋方面投入太多,故而使得一出現天災就會讓底層的百姓們民不聊生。

 而洪門不管是在他們的大員島,還是在呂宋群島那邊,一直以來都極為重視民生建設,像事關百姓生活和生產的道路修建、灌溉水渠的修建等等,洪門從來都不吝嗇於投入。

 剛剛秋收過去,天氣漸漸開始轉涼,第一季的糧食作物已經開始收貨了,玉米、土豆、紅薯等等西洋人傳來的農作物,口感和食用上或許百姓們還需要習慣,但是卻也讓百姓們感受到了久違的希望之光,心中充滿了乾勁兒。

 東北的黑土地從來都不是貧瘠之地,後世之時號稱糧倉不是浪得虛名的,雖然洪門如今掌控的地盤當中,很多土地都還只是新開墾的新地,還有的則是誤了時節補種的糧食作物但是肥沃的土地加上並不算挑剔土地的農作物,依舊讓這個秋季的洪堂東北地盤上,百姓們有了明年開春之糧。

 當然,想要真正達到自給自足的地步,還是差了一些,農民們再是勤勞肯乾,土地再是肥沃,農作物再是易生長高產量,卻也難掩之前的大戰,隨民間的影響。

 無數的土地因為戰亂,百姓們不敢走出塢堡去種植,還有更多種植了農作物的土地,乾脆被戰火所破壞,無有收成。

 至少在今年和明年,東北這邊的百姓,還要更多依靠洪門大員島和呂宋群島方面的糧食支持。

 於此同時,因為跟大明朝廷達成了談判契約,洪門外務局還有南洋商會的代表們,紛紛拿出了他們的十二分能量,在大明朝的流民之間穿梭,誘惑著一戶戶無有著落的人家,前來北方,進行開墾、工作。

 南洋商會在東北的投資,涉及到在大員島和呂宋群島都不開放的鐵礦、煤炭開采,這也是他們一直不遺余力支持洪門在東北戰事的前提。

 如今暫時佔據了遼陽以南的大片土地,找到了讓人側目的弓長嶺鐵礦,煤礦,若是這群商人不想方設法促成洪門對這些礦場的開采,那就實在對不起他們商人的身份了。

 而開采鐵礦、煤礦,然後熔鑄成鋼鐵等材料,進而加工成南洋商會成員無人不流口水的火器、蒸汽機等等洪門特有產物,需要的除了原材料,更多的還是人口勞力。

 故而這些商號掌櫃東主們,挖著大明、大西、大順的牆角,將一批批人口運送到東北來,填補著東北人口的缺失。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