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雙頭鷹的眼睛》第40章 經久不衰的馬克沁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靜態戰和塹壕戰——當然在東線情況有差異,不知道是好還是壞,主要是對進攻者比在西線更有利。這意味著俄國在1914年會非常牛氣衝天,在1915年的時候至少在表面上會非常狼狽,在1916年和1917年上半年則是對峙和找回場子的時期。到了1917年下半年——如果一切沒有伴隨著尼古拉二世的退位而完結的話——就是德奧面臨總崩潰的時間了。

  突擊步槍,其實是一種適應機械化戰爭時代的武器,雖然表面上聯系不大,但它是同更活躍的作戰式樣、變化更快的戰線、機動的坦克、步戰車、摩托化部隊結合在一起的,它也和生產力的發展進步聯系在一起,半自動、全自動、摩托化、突擊步槍、戰略轟炸,乃至大縱深突擊、空地一體戰,電子戰、信息戰、網絡戰等等,這些高大上的名詞,本質上都是土豪這個詞在戰爭方面的體現。

  很遺憾的是,俄羅斯帝國不是土豪,至少現在還不是,大縱深是有的,突擊是不存在的,倒是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用於跑路,還有相當過剩的人力資源來當炮灰,這就是殘酷而又無奈的真相。

  這不是一句體制問題就能解決的,蘇聯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方法也不是、至少不完全是靠體制。之所以要扯一下體制問題,是因為來自未來的人嘛,最喜歡最關注的就是體制問題,因為你只要動動嘴,簽幾份文件,下幾道命令,就可以開始對體制問題的改革。如果真是體制問題,恭喜你,你成為了亞歷山大二世(當然你不會希望得到他的結局,所以,當心小命)。如果不是或者不全是體制問題的話,戈地圖會和你交流心得體會,他一定不會告訴你人家其實也很懷念當年做總書記時那超越所有前任的別墅,確實,八一九把人家嚇壞了……

  在軍工問題上,尼古拉二世面對的主要問題不是體制問題,他也不想做戈地圖,所以和步槍一樣,他只能暫時把AK-47藏在心裡。

  一戰的環境下,炮灰作為消耗品,步槍是他們最好的配置,而暴風突擊隊之類的精銳部隊滲透,衝鋒槍比較劃算。突擊步槍反而不怎麽吃香,就算真的有更大的作用,性價比也是很成問題的。

  因此要給俄軍步兵在輕武器方面提供助力,尼古拉二世也隻好改進一下機槍和衝鋒槍了。

  目前,機槍的基本型就是馬克沁機槍了。

  19世紀末,俄羅斯帝國軍隊第一次接觸到馬克沁機槍。當時俄國軍官的陳舊觀念令人發笑,他們搖動著機槍的手柄,表示馬克沁是個大騙子,一個人根本不可能在一分鍾時間裡轉動手柄兩百下以上,又怎麽可能達到每分鍾六百發的射速呢?顯然,每分鍾六百分已經超出了他們的理解限度。

  還好馬克沁當場就親自操槍上陣,30秒打出333發子彈,在鐵一般的事實面前,終於成功讓俄國軍官對火力的認知有了一點進步,雖然只是一點。

  不過,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由於沙俄奇葩的宗教規定,不信任任何宗教的外國人將被驅逐出境。這很令人費解,對於一個東正教為主要宗教的國家而言,難道猶太教徒就比無神論者要好?

  馬克沁恰好不信任何宗教,為了不被於是不得不在俄國官員的建議下改填宗教信仰為“新教徒”,不過等他結束了居留俄國的日子,就又回歸了無神論者的光榮行列……

  這種規定,哪怕是從最牽強附會的所謂維穩角度,

也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它並不針對本國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如果不造反顯然俄國政府也不會拿這些全體無神論者的人怎麽樣啊?  所以尼古拉二世乾脆就取消了這條規定,省得阻礙俄國引進人才。反正俄國國內連和平教徒和猶太教徒都有,波蘭人和立陶宛人則是天主教,也不在乎多幾個無神論者,何況現在的沙皇陛下本人,在內心裡也是無神論者,當然,他是不會表現出來的。讓尼古拉二世去教堂做禮拜,他會比誰都要顯得虔誠,畢竟他本人也是領導著俄國的東正教麽,東正教能為我所用也沒什麽不好的。

  雖然過程曲折,這一次俄國人確實抓住了機會。俄國人發現,馬克沁機槍結構堅固,射速適中,非常適合機械化程度較低的俄羅斯帝國軍隊。此後多年,俄軍以及後來的蘇軍士兵都接受了馬克沁機槍的使用訓練,即便在蘇軍裝備了更新式的機槍之後依然如此。

  由於俄國工業當時發展得還不夠充分,俄軍早期裝備的馬克沁機槍都是英國的馬克沁公司製造的——英俄兩國這種關系也是奇怪,俄國第一艘破冰船是英國給俄國造的,俄國的機槍也是英國給俄國造的,不過話說回來了,奧匈的斯柯達兵工廠都幫俄國人修建兵工廠呢,英國和俄國這點交往也不算什麽難以置信的事情……

  當然,此後俄軍開始嘗試由本國的圖拉兵工廠來製造馬克沁機槍的槍管,然後一步步逐漸實現零部件的國產化,直到最後完全自製。

  按照歷史,1905年俄國已經自行製造了他們的第一種國產馬克沁——1905式馬克沁機槍,這種機槍槍體乾重69磅(約31公斤),全銅製的冷卻水筒注滿水後槍體重78磅(約35.4公斤)。

  尼古拉二世對這種本年出爐的國產貨做了一些改進,取消了大部分都銅材,把鋼材大量應用在機槍上,將昂貴的全銅冷卻水筒換成了鋼板衝壓件,前部的銅製端板也改用鋼材製造,這樣節約了成本,又增強了便攜性。

  尼古拉二世在武器改進方面的一大原則是謹慎,他本人對於武器生產和製造缺乏足夠的了解,也沒有什麽獨創性的見地,所以很謹慎地采用已經由歷史證明的那些有益設計,至於在論壇上面得到的信息,他是很少采用的,以免壞了大事。尼古拉二世的另一大原則是實踐,對於武器設計,如果他能拿出圖紙,就拿出圖紙讓設計師參考和適當改動,如果沒有,那麽他隻提出指導思想,讓兵工廠自己探索細節,他隻負責評估結果,提出少量修改意見,噢,還有最重要的,掏錢。

  這一次對於機槍的改進,尼古拉二世掌握的資料算是比較充分, 畢竟馬克沁是大名鼎鼎的。除了材料方面的改進,改進版的俄國馬克沁在冷卻水筒表面有衝壓的縱向凸凹,以改善冷卻水筒在溫度變化時的形變特性——否則在寒冷的冬季,結冰的冷卻水完全可能脹破水筒,而歷史上俄國1905/10式馬克沁的水筒表面則沒有這種設計,所以在一戰中吃了不少苦頭。

  此外,尼古拉二世還引入了歷史上從1911年開始采用的索科洛夫槍架,它有二個小輪和配有防盾的三腳架,可以根據需要選擇穩固的支撐方式,並可以讓機槍手快速轉移機槍。索科洛夫槍架一直用了四十多年,都沒有什麽大的變化,可見它的可靠性是不錯的。

  尼古拉二世在對機槍的改進中,非常重視衝壓技術,他知道歷史上俄國在馬克沁機槍的生產中已經應用了不少衝壓技術。雖然現在肯定做不到生產MG42機槍的水準,而且前已提及,尼古拉二世並不對在一戰中使用類似產品抱有多大的期望,但一戰的時候真的就搞不出來嗎?他還是有些不甘心。俄國衝壓生產的馬克沁機槍質量並不差,這讓他對機槍的進一步改進有了更大希望,也許一戰時真能開發出MG42機槍呢?不過話說回來,如果要早不早、要晚不晚,偏偏到1918年,在戰爭的末期才有了這種槍——在這種情況下,其實立馬大規模使用並不見得是好事,因為以後對於歐洲局勢,尼古拉二世還有著更深遠的打算……

  “唉,想了半天還是腦子裡一團亂麻。就讓我先忘了MG42和AK-47吧,反正現在想這些純屬白日做夢……”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