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紅樓之美女打賞系統》第一百三十三章 事了拂衣去
全能修煉至尊

在桃花渚沿海的一座山坡上,俞祿幾乎全副武裝,他也有樣學樣地拿起單筒望遠鏡查探敵方情況,其實他有透視眼是大可不必如此的,不過有人在旁才這樣,他戴著鐵盔、護耳,穿著護甲、戰裙,還別說這份裝備看起來騷包,卻是挺沉重的。

霧氣朦朦之中,他看到了文濟園在奮勇殺敵,慕容承指揮戰陣,每個小隊都有燧發槍支持,倭寇雖有仿製的燧發槍,但是目前還不得要領,所以這時的局面是利於我方的。

倭寇的船隻越來越靠近,但還不在準確的射程之內,文濟園的大刀上下揮舞,他們是散兵,不像原來的慕容承麾下一樣配合嚴密,他與手癢上來殺敵的龍傲天一起乾掉了幾名倭寇,身上泰半已沾滿血液,不知道是自己的還是敵人的,文濟園吼道:“開炮!怎麽還不開炮?!”

慕容承卻不理他,面無表情地看著雙方廝殺,冷兵器與熱兵器的碰撞,拋卻文明的人類回歸了最原始的本性,弱肉強食,刺耳的撞擊聲,冰冷的屍體與血液,這一切,慕容總兵已經司空見慣,承受能力極強。

“我軍已經七天接不到糧草了,誰知道這賊老天還一直下雨,車馬根本無法前行。”李絝也坐不住了,急躁地來回踱步:“製台大人,莫若速戰速決。”

“稍安勿躁。”俞祿放下了望遠鏡,轉身進去中軍營帳,帳內架起的火盆,映照得人臉色昏黃,恰如這捉摸不定的局面,倭寇擅攻,當年明軍支援高麗時,就被倭人的奇裝異服嚇跑了,認為他們是妖物。

當然,沿海的倭寇,好大一部分,是本國人,甚至因為他們的支持,倭人才得以無往不利,深入沿海幾省燒殺搶掠,震動東南局勢。

據慕容承所說,沿海抗倭隊伍的組織,那是非常艱難的,第一關就是要打通朝廷,否則一切皆是空談,牽上了高肅昌這條線,慕容承經過嚴格苛刻的選兵、練兵,磨練數年,終於組成了名傳四海的抗倭軍,為沿海架構起一道堅實的防禦線,也是時勢造英雄,慕容承的威名,並不比高肅昌小,甚至在民間最有威望,打通朝廷的阻力需要靠高肅昌不計個人得失,只是小老百姓不得而知罷了。

中軍營帳的牆上掛著刀槍弓箭與地圖,主案上放著令箭,俞祿拾起弓箭在手中轉了轉,然後放在案上停下,箭頭指向了西方,俞祿一本正經:“倭寇定會大舉侵犯溫州,年隊長,派人通知孟義天。”

李絝:“……”

他現在有點懷疑總督大人的能力了,這尼瑪太不靠譜了吧?軍國大事,豈是兒戲!

然而年世鳳只聽他的命令,依言做了,他們當然不知道,俞祿是看過幸運地圖的。

慕容承闊步進來請示:“製台,末將請傳令開炮!”

“開炮!”俞祿自然比他們更清楚何時開炮最好,這時恰是最好時機,而且他把自己在浙江的定位,也看得很清楚,對於朝廷來說,他就是來盡快結束這場戰爭的,不過少有人能夠想到,俞祿的每一個決策都能料敵先機。

“開炮!”慕容承接了令箭出來傳,面容嚴肅。

“開炮!”層層軍令傳達下去,剛才為文濟園的嘶吼絲毫不動的炮兵們,迅速在笨重的炮台上完成了一系列動作,轟轟轟,火炮嘶鳴,喊殺整天。

夕陽映紅了沿海戰場,也映紅了雲字大纛旗與慕容大纛旗。

後世歷史記載,俞祿暫代閩浙總督之時,天時極為不利,在糧草嚴重不支的情況下,寧海孤軍奮戰,盡殲倭寇五千余人,繳獲戰利品若乾,贏得了抗倭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

那時的歷史專家和學者、好事者們,很嚴肅地分析了這一次戰役,卻永遠不可能想到,俞祿除了自身具備很強的能力之外,他還裝備了外掛。

據史書所寫,寧海大勝,閩浙總督俞祿立即犒賞三軍,親身撫慰傷員,著手安排救治之事,而後立即下令,大軍火速開往樂清。

歷史專家給俞祿這麽一個定位:俞祿對軍事有準確的判斷力,對政治有敏銳的感知力。

史書後面記載,俞祿在閩浙的指揮,其實非常艱難,高肅昌的阻遏還在其次,因為俞祿有皇帝陛下支持,但是除了天時不利,人和存在很嚴重的問題,浙江和江蘇半斤八兩,在康靖末期就吏治敗壞,因此,江蘇客軍還能堅持,本地的浙軍就因為地方官的貪汙而糧草不濟。

因為如此,雍樂元年至雍樂二年,俞祿三次動本彈劾了地方官員和糧道官,雖然這些人根據量刑,得到了革職、降級、斬立決等不同處決,但是,俞祿為了這次勝利,樹立了一批他們背後的無數敵人。

雍樂二年秋,浙江抗倭全勝,慕容承升遷浙江提督,孟義天升遷江蘇提督,這為嬴正平叛青海、雲貴川三省定奠了穩固的後方基礎。

但是,據《乾史,俞祿傳》記載,因為朝局與地方的官官相護、牽一發而動全身, 有些地方大富甚至與倭寇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吏治敗壞在雍樂初年從未得到整治,俞祿並沒有趕赴福建整肅軍隊,這為雍樂末期的廣東、福建倭寇爆發留下了隱患。

關於俞祿的這個舉動,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正史說俞祿是為了自保,做事情從來不願意徹徹底底,正史有一個非常可靠的根據,引用了俞祿在正式場合說過的話:欲保天下,先保自身。

而野史則不同,後世《浙省抗倭筆談》說,俞祿為官多年,親眼所見了官場、軍營、朝政的種種惡況,已漸漸心灰意冷,有人考證出,這本書的作者,很有可能是俞祿的幕僚李絝。

雍樂二年末,耗時日久的抗倭得到了良好的結局,杭州碼頭的百姓歡欣鼓舞、喜大普奔,簞食壺漿迎接了慕容承、孟義天、高肅昌下船,掌聲雷動,然而他們並沒有看到俞總督。

在不遠處的一條商船上,俞祿收回了目光:“走吧,連夜回應天。”

“這位公子爺好生眼熟,到金陵倒賣生意的吧?”浙江溫州的老板鄭夜寥自來熟地過來打招呼,挺著大肚子坐下。

“是啊,瞧你這樣闊氣,倒像是閩浙海關總督衙門裡的人,浙江的絲綢商、皮革業發達呀,你們這兒近海。”俞祿笑道。

“呵呵……您客氣,我不是海關的人,而是幫著金陵皇商薛家打理生意的。”鄭夜寥很八卦:“哎,你見過閩浙總督俞老爺沒?你是外省來的,不知道這位老爺的名氣吧?”

俞祿搖搖頭:“沒聽說過。”

商船漸行漸遠。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