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新宋英烈》第40章 恩威並濟
    周軍大軍圍城,江州城內的軍民對這預料之中的情形並沒有太多的反應。盡管設伏與沿途偷襲、騷擾並沒能將周軍的推進步伐拖慢多少,但對於此前一系列行動所取得的戰果,特別是丫髻山、牯牛山伏擊戰的斬獲,新**州刺史兼指揮使胡則還是很滿意的——江南朝廷在接到胡則送去的奏折後,在大加讚賞的同時,已經正式任命其為江州刺史兼指揮使。

  一次戰鬥造成那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北平軍中最精銳的“飛龍軍”三百余人傷亡,這樣的戰績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已經堪稱奇跡了。畢竟,據胡則所知,當初規模宏大的幽雲之戰,北平軍的總傷亡雖然近五千人,可其中“飛龍軍”的傷亡卻只有六百出頭,陣亡都更是只有一百六十余人。要知道,這樣的傷亡數字可是北平軍與三十萬契丹軍大戰兩個多月,前後打了大小上百仗的結果。如今自己以區區五千伏兵,不過傷亡三千人的代價,就斬殺“飛龍軍”一百余人、擊傷二百余人,造成相當於其在幽雲之戰時一半以上的損失。就算這江州城即刻為周軍攻破,這樣的戰績也已令自己沒有任何遺憾了。如今要做的,便是在周軍攻城時盡職守城,或者戰死沙場、或者在事有不逮時撥劍自刎,以死報效朝廷和國主,在史冊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開城投降,現在根本不在胡則的考慮之內,不然他也不會殺謝彥寶,不會去主動襲攏周軍了,至於被俘受辱更是其完全不能接受的。可以說,從其決定殺謝彥寶、派軍偷襲輕敵冒進的周軍那一刻起,胡則便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再不認為自己在江州城被攻破之後還會活在這個世上。

  胡則在城內準備以死報效江南朝廷和國主,徐紹安在城外卻不得不將對江州守將的仇恨暫時壓在心底,勉強同意曾志林先勸降後攻城、先禮後兵的建議,派人向城**入了勸降書和勸降傳單,以給江州守將和城內軍民最後的機會。

  實際上,若依徐紹安的本意,對於這種死心塌地為江南朝廷、為李煜賣命,同時又給周軍、特別是“飛龍軍”帶來如此重大損失的對手,完全沒有必要去做勸降這種既浪費時間,又不會有任何效果的事情。若那江州守將真有投降的心思,又怎麽會主動派兵遠出幾十裡偷襲周軍,並在一路上不斷的騷擾周軍行進。山道一戰“飛龍軍”雖損失不小,可江州軍在佔盡地利的情況下,傷亡依然是“飛龍軍”的數倍。再加上之前武昌城下西路軍所展示的強大攻城能力,這江州守將若真是個識實務的,只怕這邊才一圍城,那邊便已經主動獻城,又怎會等到現在依然城門緊閉、戒備森嚴。

  只是,攻城之前先向城內投射勸降書和勸降傳單乃是南征前委員會做出的決定,當初曾志林在武昌城也是如此辦理的。剛剛因為違反作戰條例和團隊規章制度而造成“飛龍軍”重大損失的徐紹安就是再不願意,也只能接受二十六弟的建議,將勸降書和勸降傳單用弓弩射入城內,並耐著性子等待最後通牒所規定的那一時刻的到來。

  建隆二年陰歷三月二十五日午時末,隨著最後通牒規定的江州守軍開城投降時間漸漸臨近,分駐於江州城東西兩側的西路軍和中路軍所部在曾志林和徐紹安的命令下出營列陣,兩軍用於攻城的三百余門火炮亦布設到位,黑洞洞的炮口直指江州城東西二門。

  未時初,當手中那隻用腕表改裝的懷表的指針指向下午三點整時,徐紹安望了望依然沒有任何動靜的江州城東城門,

冷冷的對身邊的傳令兵吩咐道:“開炮。”  隨著傳令兵手中的令旗擺動,一百六十門各種口徑火炮幾乎同時發出怒吼,將一百六十發炮彈送到了城頭之上、城牆之內。幾乎與此同時,城西的曾志林也下達了射擊命令,同樣數量的火炮將同樣數量的炮彈發射了出去。唯一不同的是,西路軍的炮彈均集中在城牆之上及周邊左近,而中路軍的炮彈卻是散布廣泛。在轟擊城牆的同時,對城內的目標也沒有放過。特別是江州刺史府衙署所在之地,更是成了部分火炮的首選目標。一時間,江州城城上城下硝煙彌漫、火光四起,城頭守軍死傷枕藉,倉皇后撤。城內居民更是哀號慘呼,如沒頭蒼蠅一般四處亂跑,試圖躲避那不知會從何處降下的“奪命天雷”。

  眼見中路軍不分兵民的對江州城進行全面轟擊,站在高大的臨時望樓之上,用手中望遠鏡觀察城內動靜的曾志林不由得輕輕搖了搖頭。他明白這是中路軍對之前山道遇襲、損失慘重的一種報復,是八哥對之前一段時間情緒壓抑、心緒不佳的一種發泄。可這種將因為自己失誤造成的損失算到對手身上,拿那些手無寸鐵的普通百姓出氣,實在不是曾志林所能認同的舉動。更何況戰爭結束之後,這裡便會成為後周朝廷的治下,這裡的百姓也會成為後周朝廷的子民,此時過度的殺戮既不利於今後的統治與管理,更會影響此地的恢復與發展。於是,在炮擊開始後不過十分鍾時間,曾志林便下令停止射擊、步兵攻城,並向城東的中路軍發出了已經開始攻城的信號。

  西路軍這邊開始發動步兵進攻,為了避免炮火誤傷,就算中路軍和徐紹安這邊怨氣尚未發泄完畢,再怎麽不甘心就此住手,也只能停止炮擊,轉而也開始派步兵攻城,協同西路軍的行動。

  說是攻城,實際上在經歷了猛烈炮火洗禮,且胡則、宋德明這兩名江州城內抵抗意志最堅決的守城將領在猛烈的炮火準備中先後中彈,一死一重傷,無法再繼續行使自己的指揮權後,城內江州守軍的軍心便已經漸漸渙散,鬥志也漸漸喪失。而城中原刺史謝彥寶的親信官員和將領此時又重新站出來,說服這些已經被炮火擊垮的兵將們要識實務,沒必要為了一場注定要失敗的戰爭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於是,當中、西兩路大軍的步兵開始攻城時,城內的絕大多數守軍都已經放棄抵抗,在那些主張投降的官員將佐的帶領下,列隊向周軍投降。唯一給進城的周軍步兵造成些微小麻煩的,只有護著胡則的遺體和昏迷不醒的宋德明退守已然被炸成殘垣斷壁的刺史府衙署,寧死也不投降的不過區區二、三百胡、宋兩將的親兵家丁。

  原本按照徐紹安的意思,既然刺史衙署裡面的殘存守軍寧死不降,那就成全他們,一頓炮火砸過去了事。可一來曾志林對這位八哥之前無差別炮擊江州城不滿,二來他也是敬重胡、宋二人及其麾下親兵家丁的忠義和風骨,不願意再為一場已經有了結果的戰鬥增加更多的死傷。於是,在如何處理這兩百多名胡、宋二將親兵家丁的問題上,曾志林堅持要先禮後兵,只有當所有的和平手段都不起作用時,再以武力解決。

  面對二十六弟的據理力爭,徐紹安也漸漸從攻城之初的頭腦發熱狀態中冷靜下來,意識到自己此前的所作所為有欠妥當,且有悖於“爭取江南民心、以利今後管理”的政策原則,並最終接受了曾志林的建議,暫緩了對刺史衙署的進攻。

  眼見八哥冷靜下來,曾志林一邊暗自慶幸,一邊立即派人找來江州的官員將領,以及胡、宋二人的家眷,輪番勸說衙署內的胡、宋二將親兵家丁放下武器——胡則接任江州刺史不過數日,且備戰工作十分繁忙,以至其尚未來得及將家眷接入刺史府中,卻使其家眷躲過了中路軍對刺史衙署的炮擊。同時,為了表示對胡、宋二人的敬重,曾志林還答應厚葬胡則、盡力搶救宋德明,並保證衙署內守軍的身家性命。

  勸降進行了一個多將近兩個時辰,最終在一乾原江州官員將領的接連勸解下、在胡、宋二人家眷語重心長的說服下,特別是在曾志林指天發誓一定遵守自己之前所答應的那些條件的誠懇表現下,退守刺史衙署的胡、宋二將親兵家丁,除五名胡則的家丁因沒有保護好家主,無顏面見主母而自刎身亡外,其余的人最終都放下武器,抬著他們的指揮副使宋德明走了出來。

  眼見自己的勸說起了效果,曾志林在松了一口氣的同時並沒有忘記自己的承諾。他一面立即找來隨軍軍醫對身受重傷的宋德明盡力進行搶救,一方面親自出馬幫助胡家親眷料理胡則後事,並指示那些將留守江州、暫理本地軍政民事的後周官員,在停靈時間結束後,務必要為胡則舉行一場隆重的葬禮,並盡可能照顧其家眷。

  得益於軍醫高超的醫術以及其自身良好的身體素質,宋德明在昏迷了三天后終於蘇醒了過來。盡管其為未能像刺史一樣為國殺身成仁而感到自責,並起了輕生的念頭。但在了解到刺史衙署勸降的經過、了解到曾志林對胡則的敬重及對其家眷的照顧、了解到退守衙署的親兵家丁都得到了赦免和優待後,宋德明還是被曾志林的真誠所感動。他不僅放棄了輕生的想法,而且還表示願意戴罪立功, 為大周朝廷出力報效。

  建隆二年陰歷三月二十九上午,在接到徐紹安、曾志林聯名的戰況匯報後不久,王崤峻便以委員會的名義發來了回復。電報中在接受徐紹安的再一次檢討,並嚴肅要求其不得再犯的同時,亦對曾志林提出了表揚。此外,根據曾志林的建議,後周朝廷還給予宋德明大量賞賜,並保留其江州指揮副使的官職。

  盡管因為傷勢未愈不能隨同大軍東行,可已經決定投效大周、戴罪立功的宋德明並沒有就此放棄可以表示忠心的機會。而是投桃報李,在征得了徐紹安和曾志林的同意後,其利用自己與池州守將指揮使戈彥素來交好這一有利條件,先行派自己的親信家丁,攜自己親筆信前往池州面見戈彥,向對方陳說利害,勸其主動投降周軍,以免池州城遭受戰火洗禮、生靈塗炭。此外,宋德明還將自己所了解的有關池州守軍駐防情況、兵力部署,以及其主要外圍堡砦峽口寨的詳細資料一並提供給徐、曾二人,以便在勸降不成的時候強行攻城所用。

  對於宋德明的積極表現,原本就對其很欣賞的曾志林自然很是滿意,而因為山道遇伏對其依然有些怨氣的徐紹安也漸漸改變了對這位山道伏擊戰主要策劃者之一的觀感,不再像之前那般生硬冷淡。

  建隆二年陰歷四月初一,在像武昌城那般同樣留下若乾文武官員及“飛龍軍”一個營、“保安軍”兩個團、江防第一艦隊二十艘艦船鎮守江州城後,徐紹安、曾志林率南征西路軍、中路軍主力繼續順流而下,往池州方向而去。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