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漢末皇戚》第66章 3互法
  五月,丁卯,大水之後,劉宏又一次大赦天下。只是上天似乎並未在意,天災依舊繼續,唯一好點的情況便是大漢因為伏泉的出現,預防措施不斷完善,並未再次出現大疫。

  六月,弘農、三輔螟。

  《史記·龜策列傳》中言“螟蟲歲生,五谷不成。”螟災產生,弘農、三輔百姓又要遭罪了。消息傳來雒陽,幸好波及范圍不大,加之七國大水之後,大漢全國溫度普遍皆低,螟蟲非自然死亡率極高,大水無形之中倒也算解了此災,不過終究苦了百姓。

  天災不斷,百姓困頓,劉宏下詔,令郡國受災者,免收一半田租;其受害十分之四以上者,免收全部田租。

  大漢的天災這幾年從未斷絕,如同末世一般敲擊著百姓的生活,即便後世現代,一場川蜀之地的大地震都能讓國家不寧,民族悲憤,救災也需數年才能恢復如初,可以想想千年前的東漢是何等場景。

  不過東漢的救災能力卻是一絕,即使中央朝廷虧空,有時無力救災,隻讓地方自救,也未出現過百姓餓死的情形。並非像後世史家塑造的那樣,所謂“東漢末年,朝廷昏庸暗弱,百姓民不聊生,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易子相食,人倫慘劇”的亂世,起碼也要等到那位著名的邪教首領,為了私欲起兵造反,從而形成的景象。

  起碼一點,東漢朝廷再怎麽混帳,皇帝下旨禳災罷官、送錢賜糧,尋醫送藥、減免租稅、祭福求雨、興修水利等等……這些都是鐵證,後世同情士人的史家再怎麽用春秋筆法掩蓋,這些都是抹殺不了的!

  就在伏泉注意力還放在天災上時,從宮中宋皇后處傳來的一個消息,讓他警惕起來,何氏懷孕了。她肚子裡的應該就是歷史上那位登基不過數月,便被董卓廢立的漢少帝劉辯,只是自己來了這一世還能讓他登基嗎?

  無論如何,宋皇后的日子不好過了。太多例子已經是說的很清楚,沒有子嗣的皇后,在后宮的權利爭奪裡,會有什麽樣的下場。

  還在想著這事,車騎將軍府便來人傳話,宋酆請他過府一敘,看來這位外戚將軍也感覺到宮裡的風雲變化了。

  到了宋府門口,昔日門可羅雀的外戚府外,而今已是門庭若市,大大小小的馬車依次停在府外等待接見。

  宋府蒼頭自然識得伏泉,恭敬為他牽馬,迎其入府,門外諸人皆是好奇,此誰家少年郎,竟可得如此禮遇。待知道其乃“治瘟郎”後,皆是讚道果然是大儒世家,有君子之風,伏泉對於此言早已耳濡目染,面不改色,幾年時光,他早已習慣了旁人異樣的目光與話語。

  剛入堂前,便聽裡面傳來一陣爭執之聲,走近細看卻是老熟人蔡邕與宋酆談話。

  蔡邕言辭激烈道:“‘三互’之法乃惡政,致使朝廷選拔乾吏艱難,幽、冀二州所官久缺不補,君侯乃國之重臣,此朝廷危及之秋,今蒙陛下賞識,得滅江東許賊之功,理應上書陳詞利弊,罷‘三互’之惡法也。”

  但宋酆並未理會,其淡淡道:“伯喈此言,孤豈不知,然此事非吾不欲為,而是不能為也。”說吧,一言不發。

  “哎……”蔡邕一聲長歎,摸了摸短須便低頭離去,路上與伏泉撞見,臉露假笑道:“流川今日亦來君侯府上?”

  伏泉趕緊行禮道:“見過議郎,今日得了大父招呼,便趕來了。”

  “既如此,仆先告退。”蔡邕心情不好,打了招呼便走了。

  伏泉啞然,

蔡邕難道看不出為什麽劉宏為何如此作為?明知道因為三互法的實行,朝廷選拔人才逐漸困難,他真的那麽蠢會看著幽州、冀州官員久缺而不作為?  答案很明顯,皇帝是很聰明的,之所以如此,還是因為一點,外朝勢力太大,統治者需要一些政治措施來抑製,“三互法”便是一件利器。

  早在桓帝時候,三互法便出台了,到了劉宏,實行更加徹底,為了什麽?說的簡單一點,就是增加更多的官吏崗位,讓知識分子有更多的官可做,同時又要防止士人結黨營私。

  想想看僅僅一個太學裡,作為預備官員的人數就要有三萬多人,而且這個人數隻增不減,還不算各地有名望舉孝廉的人,他們都是要去做官的,普通的刀筆吏他們是不屑一顧的,可是漢代州郡長官就那麽多職位,哪裡夠用?

  當一個國家要做官的人多了,卻做不了官時,國力就會自然的陷入內鬥和衰敗,只有乾掉政敵他們才有官去做。而這些士人的政敵在哪?很明顯當然是宦官和他們親屬了,畢竟他們可是霸佔了許多官位。

  所以漢桓帝親政之後,為了扭轉東漢中期日漸衰頹的國勢,便排“仁”用“義”,不再重要郭、馬、袁、楊等開國元勳的後代和世卿世祿的豪門成員,而著重從民間提拔新人才,這也是許多豪門快速衰落的原因,像以後的西涼軍閥馬騰,不就是扶風馬氏出身,結果年輕時破落的只能娶羌女。在軍事領域,桓帝“舉賢上功”,用人唯才而不唯親,棄用長期壟斷西北軍權的鄧、馬、耿、竇等將門成員,轉而提拔下級軍官,其中最出名的便是威名赫赫的“涼州三明”。近百年來,東漢軍隊在對外作戰中勝少敗多,特別是羌人多次橫掃涼州,延及並州和益州,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在涼州三明的努力下,漢軍很快扭轉了以往的被動局面,征服了眾多遊牧民族,收復了大片國土。

  桓帝做這些根本目的是一樣的,一方面限制世家發展,大力提拔寒門中人,另一方面控制士人權利,防止士人們拉幫結派加大黨人勢力。“三互法”的出台,也是為了完成了這一目的,畢竟這極大的利於肅清吏治,防止官員以權謀私,增加世家豪族利益。但是,這也導致官員對地方上的情況不熟悉,辦事不認真,還加大了政務難度,這也是幽、冀二州出現了“久缺不補”的怪現象的來源。

  進了前堂,在外出征一年有余的宋酆,雖然臉上依舊顯露仁厚之氣,但隱隱也散發一股殺伐之氣,應是久在戰場所致無疑。

  與其行禮後,宋酆便直言問道:“何氏的事汝可知了?”

  “姨母差人送了話,已知了。”

  “既如此,吾便直言,呂常侍傳了話,宮中有言皇后心懷二意,欲與宋氏聯合,圖謀不軌。”宋酆語氣冰冷的說道。

  伏泉大怒,喊道:“誰人如此狂言?皇后忠貞賢淑,豈是宵小之徒可以詆毀?”

  “能是何人?皇后無子,對方又於宮中勢力甚大,其若無把握,怎敢於宮中傳播此言?”

  伏泉一愣,看來宋酆已經猜出誰人,隨即細細思索,便明白了。宋酆早就點出了對方是誰,“皇后無子”的話,現在最得利的便是何家中人了,若是何氏誕下皇子,宋氏的皇后之位便礙事了,所以與宦官聯合的何氏當然要提前布置,若是誕下皇子,便是合力廢了宋氏後位的開始。

  “大父稍安,陛下不喜姨母久矣,急切不來。觀姨母處境,若不是宋、伏兩家崛起,其於后宮上有董太后壓製,下有諸宮女覬覦後位,欲破此危局,唯有一策。”伏泉慢慢說道。

  “何計?”

  “姨母有子便可。”

  “這……”宋酆啞然,這計策誰都知道,可劉宏難得去長秋宮,去了也很少留宿,哪有機會讓宋氏懷孕?更何況是皇子。

  這就是難解之局,皇后無子,其親族縱是皇親國戚又如何?能可與國同休焉?

  (第一卷完)

  ———————————————————————————————————————————————

  首先說一下吃人的事情,在黃巾起義前,東漢那種人相食的事情真的很少,有的也只是某一時期的個例,並非如後世輿論說的那樣,東漢後期都是易子相食的人倫慘劇。因為在黃巾之亂前,東漢政府的自救體系並沒有完全崩潰,即使通貨膨脹,政府還是會出錢救災的, 多數都是災患前期,解救未到位而出事的。

  之後便是第一卷完結,其實有些讀者可能也發現了,第一卷後期劇情銜接不好,因為泉釋是第一次寫歷史,劇情沒有掌握好,但是心中有些話想用文字表現出來,因為現在網文太多無腦演義風,看得我想吐,所以在第一卷加了不少料,有人說我黑袁、黑曹、黑劉,就說吧,反正我也不在乎……

  這裡泉釋說一句,最近幾章可能看得吃力,又慢熱,能堅持下來的真的都是歷史老白了,泉釋也不想寫這些的,畢竟有的演義迷會說我為東漢政府洗白什麽的。不過我是考據黨,這些東西還是忍不住添加,這也讓我構思頭痛的原因,畢竟要如何把這些史料摻加進去,又不能被人說注水,很考慮文筆的。

  按道理為了成績,應該和其他人一樣,寫爭霸,熱血,系統,生活流,可是說真的,現在的歷史文我多數看不下去,因為戳不到我的爽點,這也是我想寫歷史文的初衷。

  本來我是想選宋來寫的,後來想想新人第一本還是選拿手的,雖然三國被寫爛了。另外後面的劇情,不把東漢的情況交代清楚,說的一些內容估計會讓多數人感到我歷史不懂,後面還有幾章第一卷就結束了,主角也該入朝為官了,大家一起和泉釋見證強漢崛起吧!!

  另外感謝這本書從一開始就支持我的大俠0007,瘋狂的趙信、山禾石等人,我其實發了書評區想用龍套感謝你們,可不知道你們看沒看到,看到你們不斷投推薦票,我很開心,希望你們一如既往的支持!!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