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漢末皇戚》第185章 援益州定平板J
五月,以衛尉劉寬為太尉。匈奴中郎將張修與南單於呼征不相能,修擅斬之,更立右賢王羌渠為單於。

 七月,修坐不先請而擅誅殺,檻車征詣廷尉,死。

 自臧旻之後的匈奴中郎將張修未經朝廷允許,將和他關系不好的南匈奴單於呼征斬殺,又立右賢王羌渠為單於。此事被上報朝廷,張修因此而被下罪,朝廷用囚車召他到廷尉治罪,最終論罪當誅。

 對此,伏泉只能說張修自己作死了,朝廷豈能容他這等兩千石大員,如此肆意妄為,今日不經請示便斬單於,明日難道就不會斬皇帝大臣呢?而且南匈奴並無異常,他如此作為說不得引起匈奴暴亂,為了給天下交代,是以他必須死,沒人能解救他。

 巴郡板楯蠻反,遣禦史中丞蕭瑗督益州刺史討之,不克。

 崇德殿裡,劉宏勃然大怒,將手中奏章摔擲殿內,斥責朝堂百官薦舉官員無用,連連大呼道:“蕭瑗、蕭瑗,一州之兵竟不克區區蠻夷,壞朕大事!壞朕大事!”

 眾臣雖不解皇帝之意,平叛不利也很正常,為何劉宏會如此激動發怒,但畢竟這次選官派遣是他們的責任,都是低頭沉默不言語,等待皇帝問責。一時間,崇德殿裡,只有劉宏大喊的聲音,不斷回響。

 喊得累了,劉宏這才安靜下來,臉上神情淡淡,不知在想什麽,之後環顧四周,最終目光停在伏泉所在,語氣憤怒道:“令,禦史中丞瑗、益州刺史及諸郡討賊不利官員,檻車征詣廷尉;令,羽林中郎將泉行益州刺史事,領兵往援。”

 話語落下,滿殿寂靜,隨後公卿百官都行禮道:“陛下英明。”伏泉先是一愣,隨後也和百官稱頌皇帝,沒想到自己千盼萬盼脫離雒陽的牢籠,竟然會在今日,真是人生際遇,處處都是意外。

 不其侯府裡,隨著伏泉即將出征的消息傳遍府邸,府裡眾人自然是憂喜不斷,比如伯父伏完的敦敦教導,為國盡忠,伏泉自然是任自己這位大人隨意訴說,心中僅記一點,他說任他說,只是我不聽。

 比如伯母劉華囑托要愛惜性命,切勿將自己置身險地,伏泉本想反駁她,戰場之上哪有不危險的,不過後來看她又大了肚子,自然不敢頂嘴。不得不感歎伏完這播種機般的生兒效率,同時也對劉華這多產能生養的體制感到歎服。

 當然,最令人頭疼的便是劉堅了,知道自己將要遠征,這女人第一時間跑到自己屋裡,大罵自己“不知死活,背恩忘義。”

 要不是看劉堅是個女人,伏泉覺得自己早就動手了……恩,自己舍得嗎?算了,有句話說得好,漢家的公主都是母老虎,打不得罵不得,偏偏還要忍著,自己和她說到底只是情人關系,就被如此針對了,可是他還發作不得,要是被府裡上下知道兩人關系,說不得伏完拿把長劍對他劈來,斬了他這個有辱門風的家夥。

 朝廷明旨發出,命羽林中郎將伏泉行益州刺史事,率羽林兩百人,趕赴戰場往援。益州蠻亂,諸郡郡兵雖敗不克,但損失不多,並未傷筋動骨,伏泉想來如果不是怕自己一人趕赴益州路上會出事情,以劉宏那摳門的個性,說不得連自己這兩百羽林的出兵賞賜都懶得給。

 自從西邸開設,朝堂公私之前皆入其中,已經無人知道皇帝到底有多少錢了,而那些錢的用途也沒人知道,反正除了國家大事,剩下的都成了他私人揮霍了吧?伏泉看來劉宏這位皇帝也是妥妥的一個“漢武帝”,只是他沒劉徹那麽幸運,有父祖的積蓄名望給他揮霍,畢竟桓帝可是在宮裡連一分私房錢都沒給他留下。

 光和二年,禦史中丞瑗、益州刺史及諸郡討賊不利官員,檻車征詣廷尉,羽林中郎將泉行益州刺史事,奉旨領兵往援。

 益州刺史部,郡、國十二,縣、道一百一十八。益州刺史如今駐廣漢郡雒縣,要到很多年後,才會移治成都。除了漢中、廣漢、蜀郡、益州等幾個郡漢人頗多外,其他的郡國,幾乎全是蠻人。這些本土蠻人,其實就是當年的巴國後裔,秦惠王並巴中,給他們種種優待。他們一樣姓中國之姓,讀中國之書,唯一使用的語言也是漢語,當然,講的不是普通話,也不是河雒音。

 秦時,巴郡蠻,以巴氏為君長,世尚秦女,其民爵比不更,有罪得以爵除,其君長歲出賦二千一十六錢,三歲一出義賦千八百錢,其民戶出幏布八丈二尺,雞羽三十鍭。漢時,南郡太守靳強請一依秦時故事,歷來安順,到了世祖光武皇帝時,才有一支潳山蠻始叛。被大軍平定之後,徙其部眾於江夏。又過了百年,到了穆宗孝和皇帝時,因為收稅不均,又叛了,以後歷次叛亂……

 板楯蠻,即古之巴人也。當時因巴人中的彭人助武王伐紂,使用木板作為楯牌,衝鋒陷陣,所以被稱為板盾蠻,並因此受到周的優待。後來,周室覆滅,巴人的優惠也隨之被取消了。到了秦昭襄王的時候有一隻白虎,縱橫秦、巴、蜀、漢等境,傷害千余人,無人敢擋。昭王聞報,想派軍隊,卻又因為群虎遊蕩不定,時隱時現,派軍隊難以抓捕,於是重募國中有能殺虎者,賞邑萬家。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於是當時巴郡閬中有夷人,能作白竹之弩,乃登樓射殺白虎,終平虎患。昭王很高興,但因為他是夷人,不想加封食邑。於是派人和他們部落刻石會盟。盟曰:“秦犯夷,輸黃龍二雙;夷犯秦,輸清酒一鍾。”與此同時,秦又恢復了原來周那樣的優惠,一戶免夷人一頃田之租稅,即使有十妻,也不收口算之錢賦,傷人、殺人可以用錢財來贖罪免死,後人稱此為“白虎複夷”。

 到了秦末,太祖高皇帝為漢王時,以利征募板楯蠻兵為驅使,天下平定下來的時候,因為助漢王還定三秦, 又受到漢的優待,遣返其渠帥羅、樸、督、鄂、度、夕、龔七姓回巴中,世代不交租賦,但其他夷戶,一歲交一次,每口四十錢。

 當然,這個條件已經很好了,比秦時的還要好,畢竟漢代百姓的三賦,隨便哪一個交的稅賦都比這多。板楯蠻的七姓渠帥首領們對此很高興,接受了這個待遇,從此世代服從漢廷的命令。

 因為板楯蠻天性勁勇,漢代郡守甚至經常帶他們去打仗平叛。不過隨著東漢中央對地方控制力下降,導致地方政治敗壞,貪官汙吏經常欺壓板楯蠻,導致他們日子漸漸過不下去了。蠻人性起,就聚眾反漢,不過卻後來的太守以恩信降服之。

 但現在安靜了沒幾年,這次板楯蠻夷又反了,只是他們這次造反的原因又是什麽呢?一路輕裝疾行,伏泉騎在馬上,便趕路便思索著。

 “背恩忘義,傷化薄俗。”摘選自《漢書·張敞傳》

 到了秦末,太祖高皇帝為漢王時,以利征募板楯蠻兵為驅使,天下平定下來的時候,因為助漢王還定三秦,又受到漢的優待,找本站請搜索“”或輸入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