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漢末皇戚》第549章 被王允惦記上了
歡迎您的光臨,請記住本站地址:,手機閱讀,以便隨時閱讀小說《漢末皇戚》最新章節...
 夜襲功成,汝南、陳國二地黃巾蛾賊渠帥彭脫授首,大部蛾賊逃散,余者或降或逃,至此,可以說豫州太平道自此已難成氣候。

 皇甫嵩、朱儁、伏泉商討一番,考慮到豫州境內黃巾蛾賊,已構不成太多威脅,便上表朝廷,具言此戰,告明豫州太平道已定,雒陽之危稍解,並上奏各部兵將功勞以慰帝心。

 與此同時,三人又下令各自麾下漢軍,分部出擊豫州境內,其他郡縣中逃散的小股黃巾蛾賊,徹底將這些不安定份子剿滅。

 漢軍信使加急往雒陽而去,各部漢軍將領也各率本部兵馬,於豫州境內剿賊,兩日後,一支漢軍數千人,出現西華縣城外,當先一面旌旗,上書一個“王”字。

 “聽聞伏流川入得西華,一夜之間,助皇甫義真、朱公偉大破蛾賊渠帥彭脫二十余萬眾。”漢軍前方,一相貌清奇的文士,對身邊騎馬並行的青年說道“文舉,爾與伏流川世交甚密,其人如何?盡言一二。”

 對面那青年乃是伏泉故人孔融,而問話孔融之人,卻是朝廷新任的豫州刺史王允,孔融是王允上任之後,被其於京中征辟為從事。此番,孔融卻是隨王允平定豫州粱國境內太平道黃巾蛾賊後,前來與皇甫嵩、伏泉等人道西華會合,全面接手豫州各地漢軍平定蛾賊的爛攤子的,畢竟,皇甫嵩、伏泉等人終究不可能久待豫州的。

 “明府不知,吾與伏流川世交雖密,然與其相處不多,故難比之。”孔融淡淡避開王允的這番回話,他雖然和伏泉不是很熟,但是觀伏泉行事,自然也有對伏泉的一定的判斷,不過,王允的問話,卻根本不是他可以回的。究其原因,實在是這裡面有坑,一個回答不好,必然讓王允對他不滿,這可不是孔融所願意見到的。

 孔融知道,王允問自己這問題,無非是在用他和伏泉比較而已,畢竟,王允出身並州大族太原王氏,世代人才輩出,多有州郡冠蓋之人出仕。而王允作為太原王氏如今的領頭人,自然也是不遑多讓,他自小意氣非凡,立志於功名,常習誦經傳,朝夕試馳射,故而無論文武,皆勤奮苦練,從小飽讀詩書和泛閱經傳,同時還堅持習武強身,可謂是太原王氏數十年不世出的一名文韜武略無不精通的全才。

 直到同郡黨人“八顧”之一的郭泰郭林宗,見到王允後,聽聞王允所下苦功,驚歎與他的才學和武力,而對其讚曰“王生一日千裡,王佐才也。”由此之後,受限於郭林宗的名聲,王允名氣漸大,知名州郡,更是因此從一介郡吏,被朝廷三公同時征召,以司徒高第征為侍禦史,直接從地方州郡高升到中央朝廷,

天下聞名。

 試問,這樣一個從小便相當於努力開掛,一步一步上到中央朝廷的人,內心會是如何?不用想也都知道王允是個自傲的人,而現在突然又遇到一個無論名聲,還是功績,甚至年齡、官職等,都完爆他的伏泉,孔融不用想,王允內心有著莫大的妒忌,因此,他自動回避了王允一切關於伏泉的問題,誰不知道說了讓王允不滿的話,會不會讓他記恨上你。

 “也罷!即將入城,伏流川如何,吾自當知。”王允見問不出什麽,只能輕歎一聲,然後不再多問,催促麾下兵將,快快入城。

 當然,王允如此惦記伏泉的原因,除了一方面真的由於嫉妒,伏泉一個年少外戚,竟然比他年輕那麽多,就建立了不遑於前漢衛青、霍去病的功勞外,另一方面,更重要的一點,就是伏泉對於黨人的態度,讓他嫉妒之下更顯討厭。

 王允與郭林宗有舊,兩人關系更是密切不已,郭林宗又位列黨人“八顧”之一,雖然王允並未遭到黨錮波及,但是其因為種種原因,與黨人無異。而王允知道伏泉素來與黨人不合,甚至對於黨人所送的種種橄欖枝,全部拒絕,再加上,現在黨人支持何進,這就不得不讓他多對伏泉用心,同時心裡也在想著多知道一些伏泉的資料,好和伏泉見面之後,利用各種手段,好好暗中整治一下這位自大的皇親國戚。

 西華縣城北門口,皇甫嵩、朱儁、伏泉三人,率城內兵將,迎接昨日有信報送來,約定今日到西華縣城的豫州刺史王允。

 因王允未至,三人又在繼續這兩日裡,他們三人一直糾纏的話題,不過終是無果。

 至於那話題,卻是皇甫嵩、朱儁二人,欲向伏泉借騎兵,因為二人軍中,騎兵都短缺,希望如今騎兵依舊最多的伏泉各勻一些騎兵給二人。

 只是,很明顯,伏泉自己騎兵都短缺,又怎麽可能會借給他們,因此他是各種和皇甫嵩、朱儁打哈哈,反正就是不借,對此,皇甫嵩、朱儁二人都是頗為無奈,卻又都奈何不了伏泉,讓得伏泉看二人吃癟,心裡不是如何痛快。不過,若是此時,伏泉知道,自己被王允那陰謀家惦記住的話,恐怕就再也笑不出來了吧。

 不久,三人久等的王允所部漢軍,終是到了城外,而他們也是見到了此行前來的王允和其麾下一眾屬吏。

 “下吏見過皇甫中郎、朱中郎、伏平寇……”率先說話之人,卻是孔融,其早年便受司徒楊賜征召,任職司徒掾屬,與三人都認識,而王允不認識,所以讓他代為介紹。

 “兄長,數載未見,別來無恙!”皇甫嵩、朱儁二人和孔融敘過舊後,伏泉也跟著象征性的附和一聲,不過卻並未深談,兩人家族雖然關系密切,但是現在孔融被王允征辟,他自然也不好跟孔融在王允面前走的太近。

 見此,孔融也是明白人,禮貌回了一聲,也並未多言,不過雙方眼神卻是都確認過,皆知對方意思。在與三人打了招呼後,孔融便向王允介紹三人,隨後三人互相見禮,也就算是徹底認識了。

 “見過王使君……”伏泉打著招呼,細細打量著面前這位後世褒貶不一,那位設計除去董卓,可又將蔡邕殺死的東漢名臣。

 其實,王允名氣真的很大,伏泉雖未見過,但也聽過他的名聲,不說黨人“八顧”之一的郭林宗像何伯求批注荀彧那樣,批注王允為“王佐才”,就是王允出仕州郡時,所乾的事情,也是十分有名,遠近傳播。

 王允看著四旬有余,這個年紀,其實放在中樞,早應該擔任要職,為晉升三公做準備了,但是王允卻不同。他其實大半輩子都在州郡任職,直到去年才被司徒袁隗召辟入京為侍禦史,這樣說來,其實王允也算是算是袁家故吏。

 而王允在邊地州郡,任職多年,所積累的偌大官聲,名氣也十分大,其中為官時所做兩件事,最為出名。

 其一位王允十九歲那年時,他就被郡中推舉為郡吏,任職不久後,便遇上一件極其複雜棘手的事情。

 山西晉陽地區有一名叫趙津的小黃門,依仗他背後的有朝廷當權宦官撐腰,便在當地橫行霸道,為所欲為。百姓懾於趙津的淫威,敢怒而不敢言,也就在此時,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王允得知這一消息後,根本不顧趙津的後台,便下令逮捕趙津,並立即將他解押東市,斬首示眾,以慰民心。

 只是,宦官終究是皇帝的“家人”,是皇帝最親近的人,而且趙津是否真如王允所言有罪,也未有認定,王允這般不奏而斬,自然觸怒當時為政的桓帝。而趙津兄弟又和宦官走得近,便因此告發桓帝,桓帝聽聞,隨之震怒,當即便將王允的上司太守劉質,召入京中問罪,最終劉質下獄而死,可是這件事的主要行動者王允,卻未出事。

 伏泉想來,大概這其中有王允背後太遠王氏的為其保命的原因吧,之後,王允為護聲名,主動為劉質送葬去平原,並且為其守孝三年,這才出仕。此舉,不僅為他之前害了故主太守劉質的冒失舉動取得社會原諒,同時也跟他的忠孝名聲,贏得了更大的名聲。

 其而,則為王允同郡的同鄉中有一個名叫路佛的事情。大漢那時,中央和地方買官鬻爵的現象十分嚴重,特別是在地方上,官僚權錢交易極為普遍,而這路佛,便是那買官的一人之一。

 路佛從小嬌生慣養,既無學識,也無德行,仗著家裡有錢,便向太守王球行賄,要王球給他個官當。而王球對此見怪不怪,一點也不在乎路佛的學識瘟疫,收下路佛的賂賄後,便給了他一個補吏的職位。

 王允本就對這種肮髒交易十分忿恨,之後當眾揭露路佛的醜行,並與王球變顏爭辯,指責他貪贓枉法,徇私舞弊。王球為此惱羞成怒,利用手中權力,立即將王允捉拿起來,投入牢中,準備隨時殺掉。

 當時,並州刺史鄧盛很早就聽說過王允的事跡,很是欽佩他的才識和性格。當鄧盛得知王球要殺掉王允的消息後,立即親自騎上快馬,前往太守官署,征辟王允做此時府中的別駕從事。王球畏懼刺史權勢,最終放了王允,王允因此得救,並且知名州郡,而路佛卻因此事在州郡之中,名聲被人唾棄。

 因為這兩件事,使得王允的名聲在州郡之間越來越大,甚至傳到了京師雒陽,伏泉也因此聽聞其名,並且,他也因名聲,最終受益,被三公征辟,直到今天。在太平道舉事,黃巾蛾賊禍亂天下後,於亂事爆發時,朝廷因他出身邊地,有武略,特選拜為豫州刺史,即刻赴豫州平定亂事。

 也正是因為王允出近時候早,以及他被三公征辟時間也短,恰好和伏泉、皇甫嵩、朱儁這在太平道舉事前,都是外將的三人沒有認識的機會。

 不過,雖然如此,就伏泉所知,王允靠著朝廷的一紙任命,帶著麾下屬吏,靠著豫州境內的所抽調征募的數千兵卒,在豫州以北的梁國等地平叛頗有成效,甚至大破了梁國等地的一部太平道黃巾蛾賊的別部渠帥,可見這王允還是有幾分軍略的。

 當然,在伏泉眼裡,無論這王允有才學,還是有軍略,真正讓伏泉在意的是王允的心機計略。畢竟,雖然沒有老羅所謂的連環計那麽出色,也沒有所謂的貂蟬美人計,可王允卻是實實在在的靠著計策,把殺董卓,這件大部分想乾而乾不了的事情幹了,這可就由不得伏泉不在乎,要是被這外表看著人畜無害的家夥惦記上,還不知道要中什麽套?

 只是,若是伏泉知道,他已經被王允惦記上了,也不知他會有什麽表情?

 王允字子師,太原祁人也。世仕州郡為冠蓋。同郡郭林宗嘗見允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裡,王佐才也。”遂與定交。

 年十九,為郡吏時,小黃門晉陽趙津貪橫放恣,為一縣巨患,允討捕殺之。而津兄弟諂事宦官,因緣譖訴,桓帝震怒,征太守劉質,遂下獄死。允送喪還平原,終畢三年,然後歸家。複還仕,郡人有路佛者,少無名行,而太守王球召以補吏,允犯顏固爭,球怒,收允欲殺之。剌史鄧盛聞而馳傳辟為別駕從事。允由是知名,而路佛以之廢棄。

 允少好大節,有志於立功,常習誦經傳,朝夕試馳射。三公並辟,以司徒高第為侍禦史。中平元年,黃巾賊起,特選拜豫州刺史。辟荀爽、孔融等為從事,上除禁黨。討擊黃巾別帥,大破之,與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儁等受降數十萬……

 三年春,連雨六十余日,允與士孫瑞、楊瓚登台請霽,複結前謀。瑞曰:“自歲末以來,太陽不照,霖雨積時,月犯執法,彗孛仍見,晝陰夜陽,霧氣交侵,此期應促盡,內發者勝。幾不可後,公其圖之。”允然其言,乃潛結卓將呂布,使為內應。會卓入賀,呂布因刺殺之。語在《卓傳》。

 摘選自《後漢書》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