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漢末皇戚》第138章 漢末第1名將
北方的雪依舊漫長無比,天地之間白茫茫的一片,雪花紛紛揚揚的落在柳城縣舍裡,給這平日嘈雜的地方,難得的平添了幾分寂靜。

 縣舍的臥房內,火盆裡,木炭在灼灼燃燒,火焰跳動,映的屋子通紅,也讓滿屋子溫暖如春。柳城簡陋,館舍雖不如雒陽保暖,但有木炭取暖倒也不算寒冷,錦被鋪蓋在床榻上,床榻上兩人一絲不掛,寸衣未著,此時更添一片羞人的春色。

 伏泉半靠在床頭,臂彎裡的夭兒已經累了不行,沉沉睡去,火紅的燈火照亮她那秀美的臉蛋,又讓伏泉有了一番意動。

 雖說大戰之後血氣方剛,心頭火氣難耐,不過已經梅開二度的伏泉此刻卻是精華已泄,沒了太多體力,自然需要好好休息一番,此刻正閉眼冥思。

 那日坑殺了兩千多鮮卑降卒後,卻是州郡皆驚,百姓稱手叫好多,不過這卻遭來了現任幽州刺史楊憙的指責非議,言他殺戮過重,直道殺俘不詳,據說其以上奏此事,要求治責自己。

 當時伏泉聞知此事也是苦笑不已,這位刺史也管的太寬了,自己只是屠了兩千多鮮卑人而已,這些人漢室留著也是浪費糧食,想要漢化他們無疑癡人說夢。畢竟雖然現在檀石槐死,但鮮卑還沒亡呢,就算將他們留於邊郡編戶屯田們,他們得到機會還是回逃回塞外,下一次寇邊時,或許衝在前面最凶的就是他們。

 這一點,對於一直對異族胡人有抵觸心理的伏泉來說,與其留著這些戰俘等他們再來報復,不如此刻滅了他們一了百了,他日若有機會,滅其種族,到時再來考慮是否進行漢化。否則放了他們,讓他們養精蓄銳,就如歷史上三國魏晉一樣,胡人在北方繁衍越來越多,窺視到漢人虛實後,來了一場漢族災難的五胡亂華,以致有“永嘉喪亂,中原士族十不存一,人皆往南浮也,北地滄涼,衣冠南遷,胡狄遍地,漢家子弟幾欲被數屠殆盡”的慘劇,可謂是千裡煙樹堆白骨,四野不聞詠歌聲,令後世漢人為之悲愴!

 不由得,伏泉對那兩面倒的段熲佩服不已,若是不提他曲意攀附宦官一事,身為“涼州三明”之一的他,當真不愧為漢末第一名將,皇甫規、張奐皆不如他。

 為何?

 “涼州三明”中,段熲平了西羌,在安東羌,先後經歷一百八十次戰役,斬殺三萬八千余人,俘獲家畜四十二萬七千頭,以功封新豐縣侯,可謂是功績顯赫。其中射虎谷一戰,他以陣亡四百余人的代價,斬首一萬九千的功績,放之後世也是令人震驚,畢竟羌人和漢人打了近百年,兵卒戰鬥力不容小覷,可段熲一戰這樣的戰損比,漢末誰人可有?

 反觀皇甫規、張奐的戰功無疑遜色很多,他們所謂的安撫政策,效果一般,只是徒換來一時安穩,進而使得羌人恢復元氣後再次叛亂。這樣看來無疑顯得勞民傷財,使得朝廷先期投入化為烏有,反而不如段熲那不服就殺,殺的羌人震恐,直到他死後方才敢反叛的效果好,無疑由此看來,段熲“漢末第一名將”實至名歸。

 想想看,漢羌百年戰爭東漢降伏多次,皆以安撫為主,但羌人等到機會必然叛亂。要知道東漢後期多數羌人都已被漢化了幾代,卻仍舊如此,後來若不是段熲這位“戰神中的殺神”,鐵腕碾壓,即使投降也照樣坑殺羌人俘虜,羌人聞其名而不敢反叛,這才結束了漢羌之爭,充分說明了一點,對於異族,同化不如殺戮滅種震懾來的徹底。

 至於後世史學家對羌人降而複叛,多數都片面歸咎於東漢政治黑暗,貪官酷吏橫行,羌人別無他法,官逼民反之下降而複叛。伏泉對此完全戳之以鼻,畢竟漢羌百年戰爭可是差不多斷斷續續的遍及了西漢一朝,而且後來的歷史早已證明同化遠遠不如征服的殺戮可以對付異族。

 漢羌戰爭最早可追溯於西漢末年,自從西漢武帝時霍去病降伏河西匈奴之後,河西羌人便依附了漢朝,後中原乘內亂之機,在河西做大,並時有劫掠寇邊之事發生。後來東漢從光武帝開始,便陷入了與羌族曠日持久的戰爭泥潭中,在馬援平定羌亂僅僅二十年之後,參狼羌反叛,殺漢朝護羌都尉,竇固領命再次將其降伏,而正是東漢一次又一次的安撫,讓羌人進入了一種降而複叛的模式,因為他們知道最終漢朝也會原諒他們,可謂是有恃無恐。

 後世不斷美化羌人所為乃被迫行為,隻言桓、靈二帝昏庸,致使朝廷政治黑暗,貪官酷吏橫行而使得官逼民反,可漢羌之間近百年戰爭即使將這兩位登基的時間加一起,都達不到戰爭的一半時間,更何況漢羌戰爭早在靈帝即位不久便結束,這一切能推到兩人身上嗎?

 如果按照史學家之言,是否說整個東漢一百多年就沒有一刻朝廷政治清明?難道東漢前期所謂的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都是貪官橫行之時?

 若如此,那這所謂的盛世未免太過“浮誇”了吧?而且東漢國祚竟然能持續一百多年而屹立不倒,無疑顯得太過長命,與史學家所言明顯不符。

 造成史學家記錄這一切的原因,只是因為東漢後期皇帝依賴宦官,過分打壓士人,使得掌控輿論, 甚至修訂史書的士人懷恨在心,感同身受,再加上野心家的命令驅使,美化自己篡位的正統性,使得史家拚命往桓、靈二帝身上潑髒水,其中最大的一點便是寵幸宦官。而在史書中,士人們拚命埋汰抹黑宦官,什麽陰險毒辣、禍國殃民、心理變態等等詞語盡情的修飾。但聰明人都明白,宦官對於皇帝而言是好的,他最大的作用是拱衛皇權,文官、武將、外戚都可能威脅皇權,唯有宦官始終站在皇帝一方。

 當宦官滅了,皇權就受到極大了削弱,這也是後來黨錮士人在袁紹率領滅殺了宦官後,天子無人保護,很容易就被董卓和曹操挾持的原因。畢竟皇帝於內宮之中無心腹,不能像歷代東漢皇帝一樣,利用弱小的宦官扳倒勢力強大的外戚、士人集團,漢家氣數也由此到了盡頭。

 想到這裡,伏泉眼神分外凌厲,楊憙上奏以後,自己定會遭受非議,但他管這些滿嘴仁義道德的士人如何指責,自己問心無愧便好,殺得一胡人,便是為後世子孫少一分威脅。反正本朝不說其他,有段熲殺俘的例子在先,他們再如何也不能動自己分毫。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