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漢末皇戚》第574章 涼州第4次漢羌大戰
震驚天下,攪動大漢半壁江山的太平道亂事被平定,隨著皇甫嵩再次送張寶首級至京師雒陽後,徹底使得大漢王朝安穩下來。◢Щщш.suimeng.lā

 皇帝劉宏和百官公卿為此,以太平道黃巾蛾賊被平定為理由,詔告天下,將年號從光和改成中平,自此今年又成為中平元年。

 伏泉初聞此事,卻是搖頭苦笑,中平意思雖好,寓意中正平和,乃平定天下大亂,期望天下安康的好名字,可事實卻是自太平道被平定後,大漢卻在一步一步的開始在各派爭奪中,走向深淵。

 天下參與平亂的諸郡兵雲集冀州,等待朝廷封賞,不過卻因此番亂事極大,漢軍之中,有功獎賞的兵士軍將甚多,因此朝廷派人核查功勞所需時日自然更多。

 這樣導致該有的封賞一直拖延,而漢軍之中,唯一有封賞的唯有漢軍主將皇甫嵩。其因指揮漢軍平定太平道黃巾蛾賊之亂,這不世之功,第一個封賞的當然應該是他。

 朝廷為此,拜皇甫嵩為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一方面施加權勢助其管束雲集冀州漢軍,另一方面,卻是因為皇甫嵩這能文能武的名將,在朝廷暫時還沒有選好冀州的治理者之前,好好治理剛剛經過戰亂的冀州,讓這光武龍興之地,恢復生產,再現昔日繁華。

 當然,真正的封賞卻是後面,劉宏又親封皇甫嵩為槐裡侯,食槐裡、美陽兩縣食邑,合八千戶,自此皇甫嵩一躍成為如今大漢軍將新貴。

 在領旨以後,皇甫嵩首先便上奏朝廷,請免冀州一年田租,以贍饑民,劉宏得奏應允。因此,冀州百姓在戰亂之後,不用因為無錢糧繳納稅賦而愁,民眾為感激皇甫嵩所為,甚至為此歌曰:“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複安居。”

 等待朝廷封賞的日子裡,雲集在冀州的大漢諸郡兵馬,多有思鄉情緒激動者,於他們而言,太平道亂事已經平定,他們現在就該回家見家中親人,如何能因為朝廷審核軍功太慢,而滯留此地?

 思鄉心切,不免令得軍中士氣下降,兵卒心緒不寧,雖然冀州沒有傳出漢軍軍紀的醜聞,但也足以使得身經百戰的皇甫嵩忌憚,故而其往日除了巡視冀州諸郡縣生產情況外,就是來軍中開導兵士將領,讓他們放心,只要朝廷核查功勞後,他們就可以領了賞賜,回家和親人安聚,倒是極大的穩住了士氣。

 拋卻了皇甫嵩曾為了平亂,而放棄涼州人的利益,使得皇甫嵩遭受涼州兵將記恨以外,皇甫嵩對待兵卒卻是十分好。

 因此,在此事上,首先支持皇甫嵩,並未生亂的不是別人,正是遠離家鄉數千裡,前來中原平亂的涼州兵卒。有一軍支持理解皇甫嵩,其他各地兵馬也相繼在皇甫嵩的安撫下,繼續安心等候朝廷封賞。

 聞知此事,伏泉也是不由佩服皇甫嵩,僅僅憑著他以往的事情,就能使得那些眼中只有錢和官的兵將盡棄前嫌,足可見他出色的人格魅力。

 想到來時一路之上,皇甫嵩可是比自己更加體恤士卒,很受軍中諸兵將愛戴,伏泉就釋然為何他一點兒不怕他出賣涼州人的利益,實在是再如何,憑著他昔日所積攢的威勢,的確有人反抗,但也不敢動他。

 一路以來,每次行軍駐扎,一定等全軍的營帳都搭建好,皇甫嵩才會自己的營帳。軍士們都吃上飯,他才吃飯,官吏有因事受賄的,皇甫嵩便再賞賜他錢財,官吏心懷慚愧,有的甚至自殺,如此,可見皇甫嵩為何會有這麽搞的人格魅力,即使再浪,旁人也最多只會私下裡說說而已。

 時間走走停停,轉眼又是半月,漢軍軍營終於隨著皇甫嵩的努力,而恢復如常,各部兵卒再無前番絕望之感,也卻是令人感覺欣慰。

 只是,天下諸郡兵,做夢都沒又想到,涼州羌人,自漢羌百年戰爭以後,在天下即將恢復安定之際,再一次反叛了……

 伏泉得知此事,自然是在雒陽城中的信使,送信至鄴城後。看完戰報,伏泉才知,涼州反叛的羌人,乃是北地郡的先零羌,當即大恨,昔年征討鮮卑時,應該更多抽調北地先零羌兵隨軍出征。

 若是那樣,恐怕現在先零羌人瞧準大漢虛弱之機反叛,恐怕也沒有足夠的兵力,因為大多數羌兵,不是直接死於定鮮卑之戰,就是剩下的少數戰爭幸存者,也完全被伏泉收編,完全融入他麾下騎兵了。

 如今,其等勾結枹罕、河關群盜,共立湟中義從胡北宮伯玉、李文侯為將軍,殺護羌校尉泠徵,使得涼州大亂。而後,又有金城人邊章、韓遂二人,皆素著名西州,群盜誘而劫之,使專任軍政,殺金城太守陳懿,攻燒州郡,涼州由此大亂,及至現在,金城、隴西、漢陽、安定、北地五郡皆反,唯有五郡寥寥數縣尚在堅守,而尚在大漢朝廷控制下的武都郡及河西四郡,卻因抽調兵力入中原討太平道黃巾蛾賊,兵力不足,自守有余,進攻明顯不足。

 下曲陽外的漢軍大營,漢軍諸兵將聞得此消息,皆是心頭戰栗,剛剛平定太平道黃巾蛾賊後的興奮陡然消逝,不知如何應對。

 其中,中原南北州郡郡兵,倒是問題不大,畢竟此事離他們家鄉太遠,與他們自身利益波及不大,大不了可能冀州之戰結束,他們也無法回鄉,要繼續去西北平叛而已。

 其他州郡兵馬可以如此,但唯有西北的涼州人不行,原本剽悍的涼州人現在可是人人自危,這之中,除少許漢兵外,其余漢胡兵將,皆是人人自危。

 這其中,奉大漢朝廷之命,被征募的羌兵以及歸化羌人、漢羌混血兒等,此時皆是人人自危。

 原因無它,此番起兵謀亂的主謀,乃是先零羌人,而他們這些和羌人有直接或者間接血緣關系的兵卒,即使他們是真心效忠大漢,但當此時機,誰敢信任他們?

 而涼州漢兵,除了征募良家子外,其他多數兵將,幾乎無一例外,都是涼州豪強出身,這直接導致了他們十分恐懼,甚至膽戰心驚。

 因為此番涼州謀亂的叛軍之中,可是有那些身為漢人的枹罕、河關群盜。涼州豪強之所以成為豪強,自然是黑白兩道通吃,他們可以家傳經學不足,但是家族兵勢一定要夠,畢竟身處在那隨時都有可能出現兵災的地方,不多一點兒準備,那該怎麽行?

 在這些不為人知的那些準備裡,他們都或多或少和當地的盜賊有所勾連。本來在和平時代,這都無可厚非,就是當地官署,也不會因此治罪這些豪強,畢竟環境使然,這些都是必須,而且就算是當地官署,有機智的官吏,也都和那些盜賊有所勾結。

 然而,現在不同,枹罕、河關群盜反,而且是和羌人一起作亂,這亂子有多大?恐怕不下於昔年的漢羌百年大戰,這種後果,一旦朝廷怪罪,不說那些和枹罕、河關群盜勾連的官吏吃不了兜著走,就是他們這些幫助大漢平定太平道黃巾蛾賊的涼州豪強,恐怕也難逃過懲罰,所以此刻涼州軍中,但凡和涼州豪強有點關系的兵將,皆是惶恐不已,生怕突然漢軍之中,來一場自相殘殺的“株連”之戰。

 可以說,整個涼州軍,皆是彌漫一股不祥的氣息,從早到晚,涼州兵將除了警惕入自己軍營的外人以外,不時都有人遙望西北,似乎希望能看穿時空,看到千裡之外的家鄉到底出了何事?而他們自己,接下來的前途,亦很渺茫。

 當然,久經戰事的涼州兵將,不比此刻還在想著加入的中原泥腿子,他們惶恐之余,多數都猜測,大漢現在有多少兵可調?如果此番涼州亂事不能平定成功,無論大漢對他們信不信,他們到底還要不要忠心大漢?

 畢竟,他們的家鄉,他們的青竹,他們的根,就在涼州,如果大漢不能平定此番大亂,他們難道真的要老死在異鄉嗎?

 而且,自漢羌百年大戰以來,涼州軍功豪強,和屢出將相的世族不同,他們大多數並沒有因為儒經緣故,對於大漢和天子,有很強的歸屬和忠誠感。

 在漢羌百年戰爭中,他們不斷在漢人和羌人的控制下發展,深知家族就是他們的根,沒有根就如無根漂萍,恐怕會肆意讓人宰割。一定程度上,隨著現在事態發展,這些涼州軍功豪強,也生出了事有不對,就是冒死,也要回鄉的準備,中原的繁華世界,大漢的高官厚祿雖好,但也好不過他們的根。

 根在,則尚有崛起之機,根亡,即使成為三公九卿,也有可能一朝死於政治鬥爭!

 其實,這些涼州兵將,所想這場叛亂難治,不無道理。想想自本朝立國以來,漢羌百年戰爭裡,所發生的三次規模龐大的涼州羌人大起義,哪一次不是耗費大量時間、財力和人力才能解決的?

 漢羌百年戰爭,哪一場不是曠日持久,特別是第三次戰鬥,如果不是後來出了涼州三明,要不是段熲段紀明在最後關頭高舉屠刀,殺得羌人元氣大傷,說不得到現在羌亂依舊未定。

 在這幾場漫長的戰爭裡,一代又一代的東漢名將,前仆後繼,血戰河西走廊,與羌人或勝或敗,而無數的漢家男兒,血灑河西,魂歸異地。

 可是結果如何,羌人剛安定沒幾年,之後他們就按下葫蘆起來瓢,這邊平定了,那邊又開始造反,始終無法將其完全平服,令其誠心歸順。

 百余年裡,漫長的河西之地,可謂是烽火連天,漢人百姓慘遭殺戮,流離失所,被反叛羌人所掠人口、錢財不計其數,而漢朝更是為此,前後共耗費二百四十多億錢,先後有多名太守被殺,諸多將領戰死,其慘烈程度,難以想象。

 不過,羌人當然付出了更巨大的代價,因為戰爭,諸多叛亂部族被漢朝擊滅,然而造反的苗頭卻如地裡的韭菜一樣,剛剛割了一茬,卻接著一輪又一輪的瘋長,平羌戰爭,由此一直成為歷代東漢君臣心頭最沉重的包袱,直到段熲的出現。

 現在,第四次羌人反叛又來了,而這次漢羌戰鬥,又和以往不同。

 以前都是羌人自己鬧事,影響還不大,而且羌人武器裝備都成問題,對於漢軍危害還不大。現在不要,如今連漢人自己也加了進來,使問題複雜百倍,誰知道那些和涼州豪強勾結頗深的枹罕、河關群盜,會給羌人什麽樣的援助呢?

 而現在,大漢國為了平定太平道黃巾蛾賊,先是抽調天下精兵,其中涼州軍身為天下有數精兵,就抽調甚多,並且大漢國為了平定太平道,消耗了難以計數的錢財、人力。如果現在大漢國再抽調兵馬平叛,它還有足夠的錢財、人力,去應對嗎?

 這個問題,沒有人能說得清楚,因為大漢自漢羌百年戰爭後,國庫一直緊張,即使皇帝開了西邸,將原本潛規則的錢權交易放在台面上,從而獲得了大量的錢財,但相對於彌補歷代大漢皇帝平羌所留下的財政赤字,還是捉襟見肘。

 當然,在他們心裡,還有一個最擔心的顧慮,那是涼州三明已亡,現在誰人能在涼州之地,再次平定這場比前面三次戰爭危害更大的戰鬥?

 觀當今大漢,知兵之人本就少,而現下可與“涼州三明”相比者,也是寥寥無幾。

 比如面對鮮卑人,數有戰功的公孫瓚、孫堅等人,明顯不夠,因為這不僅需要你有武力,還有要相當的戰術指揮能力。而皇甫嵩、朱儁、盧植等人,雖然都有鎮壓亂賊的經歷,而皇甫嵩更是平定太平道黃巾蛾賊的主將,以前更是擔任北地郡太守時,屢次和羌人交手,但他卻並未有相當大的戰績可以證明,他可以平羌。

 並且,就算皇甫嵩有滅羌的功績可以證明他能擔此任,但皇帝和百官公卿,會容忍這位剛剛平定太平道的第一功臣,去鎮壓涼州嗎?

 需知功高蓋主,最為帝王忌諱,甚至出了閻忠之事,恐怕皇帝都不放心,再將所有兵權,交予皇甫嵩之手吧?要交,也得試探出皇甫嵩真無一心才行。

 這樣看來,如今最有可能掌兵定涼州的,只有伏泉這個少年名將了,他的能力和資歷卻是沒有問題,。可是, 如今朝局,黨人以及宋伏外戚的政敵何氏,會甘心讓伏泉領兵嗎?

 ————————————————————————————————————————————

 p:這章寫的很頭疼,本來打算早上碼完的,不過還是拖到的下午,因為一直在推演,畢竟我下面要寫的可能是整個起點網文都沒有寫到的東西,也要填很多讀者好奇我為什麽沒讓主角做平定黃巾主將的坑了,說真的,我感覺我真的是在網文的基礎上,創造了一個歷史了……

 嵩複與钜鹿太守馮翊郭典攻角弟寶於下曲陽,又斬之。首獲十余萬人,築京觀於城南。即拜嵩為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封槐裡侯,食槐裡、美陽兩縣,合八千戶。

 以黃巾既平,故改年為中平。嵩奏請冀州一年田租,以贍饑民,帝從之。百姓歌曰:“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複安居。”嵩溫恤士卒,甚得眾情,每軍行頓止,須營幔修立,然後就舍帳。軍士皆食,己乃嘗飯。吏有因事受賂者,嵩更以錢物賜之,吏懷慚,或至自殺。

 摘選自《後漢書》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