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漢末皇戚》第577章 葉落歸根當青州
麹義被家族放棄,這件事情是伏泉始料未及的,莫非這就是出身涼州的他,最後竟然在冀州發跡,屢換主公的真正原因嗎?

突然,伏泉像是想到了什麽,含蓄的問道:“不知麹兄如今欲作何打算?”

“伏中郎,實不相瞞,末將欲稟報皇甫中郎,此後滯留冀州,為關東人,不複涼州,如此也算葉落歸根!”

看了眼伏泉,麹義沉吟一番,想到伏泉身份,自己不說出想法,恐被懷疑,這才吐露心中真言,看這話意思,他已經打算和家族一刀兩斷,恩斷義絕了。

“葉落歸根?”伏泉再次不解,鞠義留在冀州,這段歷史他是知道的,否則也不會有後來袁紹手下的出身涼州的第一戰將,但是鞠義竟然說留在冀州是葉落歸根,這可就讓他不解了。

“末將祖上乃前漢孝哀皇帝時尚書令鞠譚,因東平王被誣一事,削職為民,避難湟中、後居西平,改姓為麹,逐有金城麹氏。”麹義望著東方,緩緩說道,語氣悲涼,令人神傷。

那裡,是麹義祖先鞠譚的家鄉,平原縣城的方向。也許以後,那裡可能是他自己最終的歸宿,只是這個歸宿,到底能不能長久呢?家鄉涼州,他基本是回去無望了,而冀州,也真的是他的最好歸宿嗎?

平原縣雖屬青州管轄,卻與兗州的東郡一樣,位置橫跨黃河南北,緊鄰冀州,地理位置很近,所以麹義才會說他留在冀州是落葉歸根。

至於鞠譚此人,伏泉卻是知道一些,其人乃是漢哀帝劉欣的尚書令,這種尚書令是“九卿”中專門掌管皇帝奏章的一種官職,是皇帝的近臣,在前漢晚期為了抑製相權,其作用相當於位居三公的宰相。

所謂東平王被誣陷一事,卻是漢哀帝建平三年時,東平王劉雲的封地內,出現了一塊怪石,其“瓠山中間,有大石轉側立,高九尺六寸,移原址一丈,遠近傳為異聞,嘩動一時”。這是臥著的一塊好端端的長方形巨石,既沒長腿也沒人搬動,卻自個兒翻個身打個滾兒立了起來,當時東平王劉雲認為不是好兆頭,便在王宮內仿瓠山形狀造一土山,上立石像,系上黃草,以便隨時祈禱。

這件事被在京城做“待召”的兩個妄人,一個叫息夫躬,另一個叫孫寵的知道後,便借此“發生事端,以圖封侯”,於是向漢哀帝上書言道:劉雲“宮中立石,祗毀朝廷,欲求非望,行霍顯之謀,荊軻之變”,托中常侍把書信轉交漢哀帝。

而就是這封奏疏,成為了鞠譚避禍的關鍵,說到這裡不得不提漢哀帝得到皇位的過程。其實劉欣本非皇位正統繼承人,他只是漢元帝劉奭的孫子,漢成帝劉驁之侄而已。陽朔二年時,劉欣父親定陶恭王劉康去世,劉欣才因此襲封定陶王爵位。當劉欣年長後,伯父漢成帝無子嗣,在與叔父中山王劉興經過一年的激烈爭奪後,於綏和元年被立為太子。

綏和二年,漢成帝病逝,劉欣最終才即位為帝,改元建平。這其中,經歷了不少皇族爭位的血腥,所以劉欣對於皇位可是極為敏感的。

因此,隨著息夫躬和孫寵二人的上書,奏疏裡面的一句“行霍顯之謀,荊軻之變”,可謂是徹底刺激到了對皇位極為敏感的漢哀帝。

漢哀帝看後大怒,立即下旨廢東平王劉雲為庶人,其他參與的人一律處死。廷尉梁相,尚書令鞠譚,仆射宗伯鳳上奏,“因未見確實,應委公卿複訊”,被正在氣頭上的漢哀帝判為“不知嫉惡討賊,意存觀望,罪與相等”,遂削職為民。

為了保全性命,鞠譚同兒子鞠閟逃避到涼州西平,

隱姓埋名易鞠為麴,繁衍至今。在涼州羌人之地,至今已近兩百年,家族從無到有,逐漸興盛,成為邊地金城郡的豪強,不過,他們一直不忘,能夠和祖先一樣,再次步入中原,再次登上大漢朝廷的頂端。只是,涼州自古邊將輩出,各地豪強世族也不少,作為新晉崛起的金城麴氏,想要在孝廉、茂才這些為官的關鍵位置上,和各地大族爭奪,明顯沒有優勢。

所以,這一次,在大漢面臨太平道起事,這危害江山社稷的大亂後,金城麴氏看到了曙光。只要能夠幫助大漢朝廷平定這場大亂,立得大功,那麽家族必將有人可以騰飛,因此,在皇甫嵩去京師前,征募涼州英傑入關平賊時,金城麴氏毫無猶豫的派出了家族的希望麴義,帶來家族私兵隨皇甫嵩入中原剿滅黃巾蛾賊。

可是,沒想到世事變遷極快,這邊金城麴氏剛想扶漢,保劉氏社稷,立大功複興,那邊金城名士韓約、邊允二人便改了姓名謀反。

韓、邊二人在家鄉金城一帶的影響力巨大,經過一番抉擇,或許是感覺作為從龍之臣,對於家族更有優勢,金城麴氏也跟著謀反,卻因此將還在中原平亂的麹義拋棄,以至於現在的麹義想要葉落歸根。

不過,伏泉不知道的是歷史上的金城麹氏叛亂,最終卻成就了一個人,他就是張繡。當時麹氏謀反,金城的麹勝襲殺祖厲縣長劉雋,而張繡那時候是縣吏,不久就尋找機會刺殺了麹勝,為故主報仇,本郡的人都認為他十分忠義,於是張繡招合少年,成為本地豪傑。可是現在,張繡已然從軍,有其伯父為其鋪路,自然也就沒了這番機遇,也不知會讓哪路豪傑得到這機會崛起。

驟然聽得麹義家族的此等秘聞,伏泉先是吃驚,隨後面露恍然,怪不得歷史上應該隨皇甫嵩出征中原平亂的麹義,會一直滯留冀州。若非他的家族在涼州出了事情,致使麹義不能返鄉,否則僅憑麹義之能,靠著隨皇甫嵩平定黃巾蛾賊的功勞,在朝廷面臨涼州叛賊的威脅時,肯定應該調他這樣的熟悉地方的涼州悍將去平亂的。

這一點,毋庸置疑,歷史上後來漢末涼州出身的軍閥,莫不是因為這一場拖延到漢靈帝劉宏死後的涼州叛亂裡,積攢了實力和羽翼。如果不是這樣,估計後來的三國裡,冀州就少了個大將,而在連年混戰的涼州,可能又會出現一個小軍閥了。

當然,這樣看來,也的確如麹義所言,除非涼州賊亂平定,他是不可能回到涼州了,首先大漢朝廷會不會相信他這個叛亂家族出身的將領就難說了,更何況假如漢朝真讓他去涼州平亂,面對家族親人,麹義會不會下狠手恐怕連他自己都不清楚吧!

如果不是麹義有著平定太平道黃巾蛾賊的大功,可以適當的證明他並無反意,恐怕麹義早就被朝廷治罪下獄了。想來歷史上,麹義在冀州雖然葉落歸根,但是在漢末群雄爭霸之前,一直飽受外人非議吧,畢竟他的家族還在涼州叛亂大漢。由此也決定了麹義的性格,這也解釋了麹義先隨韓馥,後投袁紹,原來竟是因為這個原因。

袁紹麾下第一猛將麹義原來是因為這個原因留在冀州的,伏泉沒有為探得歷史秘密而高興,反為麹義感到難過,他無法想象一個漢代人被家族拋棄會是怎樣的痛苦,這件事無疑會影響麹義的一生,可能他這輩子再難相信任何人了。

這就是歷史上那個先投韓馥,再奔袁紹,隨後幫助袁紹發動了著名的“界橋之戰”,並在這次戰役中把他在涼州,對付羌人“拒馬”、“砍馬腿”,依靠盾牌長矛弓弩列陣的的戰法發揮得淋漓盡致,大敗公孫瓚,為袁紹立下赫赫戰功的麴義。

他的武功,那時應當當在河北名將顏良文、醜之上,是名副其實的河北第一名將,而且麴義在界橋大戰中創造的以少勝多的戰例,被以後歷代軍事家所推崇。可惜,終是因沒有一個能幫助謀劃全局的的謀士相助,而未成大器。

或許,後來史書言其“自恃有功,驕縱不軌”從而被袁紹所殺,袁紹真正殺他的原因不是麹義居功自傲,而是他心有不軌吧?

只是,袁紹也只是感覺,並沒有證據而已,所以才會用其居功自傲來作為主罪,真正的原因還是“不軌”。否則,僅僅是居功自傲,袁紹只需冷落便可,而不是要痛下殺手,甚至連麹義的逃亡余部也不放過了。

而袁紹也正是因為對麴義這個第一功臣痛下了殺手,才會導致後來官渡之戰前,全天下都準備結交袁紹,並在戰後俯首稱臣,甚至連那個一直和袁紹不對付的弟弟袁術,都要北上送玉璽,以求庇護,唯有涼州群雄,都沒有去結交袁氏,反而隱隱有著支持曹操的意思。

至於原因,自然是袁紹殺了涼州人麹義了,畢竟麹義作為袁紹手下第一功臣,說殺了就殺了,身為涼州人的他們,兔死狐悲之下,為何要主動投袁呢?

看著面前十分落寞的麹義,伏泉知道這是自己和對方結下最好人情好時候。當然,心裡面他也在提醒自己,此人可大用,但不能全信,因為他的心思,沒人能知道。

伏泉饒有所指道:“麹兄真欲此時甘願終老冀州乎?”

“不知中郎何意?”麴義詫異問道,伏泉的話裡,他是聽出了一些不同,但他不明白,他這樣一個叛亂嫌疑犯,現在不找個地方安心過日子,還能做什麽?大漢現在可還有他的容身之所嗎?

“麴兄言道,欲葉落歸根,然冀州雖緊鄰平原,終非麴兄根之所在,豈可為‘葉落歸根’?”伏泉慢慢說道,話語裡,帶著一股蠱惑,慢慢誘導鞠義。

“非葉落歸根?”麴義呢喃一句,像是有所悟道:“中郎所言極是,然義乃待罪之軀,如何可選?朝廷可安心令吾往平原安置?”

其實麴義自然是明白伏泉何意,還不是希望他去先祖鞠譚所在的平原縣安居,這對他而言,才算是真正的葉落歸根。只是,現在這個時期,朝廷恐怕也不敢讓他離開冀州,畢竟他這個嫌疑犯,還是待在原地,不亂跑才能真正的讓朝廷安心。

“此話錯矣,麴兄所擔心無非朝廷治罪,倘若有人作保,以麴兄剿太平道之功,中原之地,令麴兄執兵,應無難處。”

聞得此言,麴義搖頭道:“話雖如此,然此等時候,何人敢為義作保?”

“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伏泉淡淡而又肯定的話語聲傳來,令得鞠義一驚,瞪大眼睛看著伏泉道:“中郎非戲言乎?義與中郎……”

“麴兄看孤所言,乃戲言乎?”

“這……”麴義啞然,的確,伏泉主動和他說這話,明顯不是作假,而且其貴為皇戚列候,又是平定太平道的副將,確實有資格為他作保。

沉吟了一會,麴義行禮道:“中郎大恩,義無以為報!”

話語裡,卻未說效死,伏泉聽後,眼皮微動,看來,這家夥還是在提防任何人,即使別人在幫他,否則,旁人遇到此事,都會接著說一些“效死”之類的話, 而麴義卻已經不說了。

“不需如此!不需如此!”伏泉托著麴義雙手道:“麴兄大才,孤已盡知,豈可令朝廷因小事埋沒?今青州太平道雖定,然泰山等地,常有盜賊及黃巾蛾賊出沒,孤欲保奏麴兄,令麴兄率兵平賊,想來朝廷必準也。”

說完,伏泉不理會麴義的再次答謝,心裡卻是淡淡一笑,給敵人下絆子才是自己最想要的。袁紹,你沒了麴義,還能在冀州發展那麽快嗎?讓你們這些對手發展的慢,才是我最應該做的。

而且,伏泉做這事情還有一個想法,記憶裡,青州也是曹操崛起的重要點,那裡良將也不少,最關鍵的是青州兵,如果自己先讓青州這個隱患沒了,他們不是更沒希望?

等等,這事情還不能讓麴義一個人去做,如果麴義在青州發跡自立,那自己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他要平賊,也只能做副將,自己還應該找個主將,反正自己也只是告訴麴義讓他率兵去青州而已,到時候等他立功,讓他安心在平原附近成家就行,也不算違諾,恐怕就是這樣,麴義也得感恩戴德才行。

那麽,繞回原點,這麴義立功,分得頭功的主將,伏泉該找誰呢?

張繡,武威祖厲人,驃騎將軍濟族子也。邊章、韓遂為亂涼州,金城麹勝襲殺祖厲長劉雋。繡為縣吏,間伺殺勝,郡內義之。遂招合少年,為邑中豪傑。摘選自《三國志》

曲(麹)義自恃有功,驕縱不軌,紹召殺之,而並其眾。摘選自《後漢書》

https://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頂點手機版閱讀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