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漢末皇戚》第645章 劉備求職
隴關,乃漢初設立,因地處隴山,故名隴關,亦稱隴山關。到了前漢太始二年正月,漢武帝劉徹巡行回中,經隴關遇雷震,故又改隴關名為大震關。

其設於隴山頂,地勢險要,傳言乃是建設者根據隴山的自身特點和其所處的獨特地理位置決定的。隴山山脈橫亙於陝甘之間,西北至六盤山,東南接秦嶺,綿延千余裡,橫跨十余縣,山勢挺拔,蔚為壯觀。

《三秦記》有言“其阪九回,不知高幾許,欲上者七日乃越。高處可容百余家,清水四注下。”這便說明了隴關之險要,它是隔絕漢陽郡與司隸的必經所在,也是從漢陽郡通往三輔京師的最近路線,前漢末年,王莽設置了所謂“東函谷關、西隴關、南武關、北蕭關”四關將軍,遣右關將王福守此關,便可見此關之重要性。

自從去歲末,伏泉得到宋後信件,言語之中便有皇帝劉宏某次偶感風寒後,身子日漸虛弱,更有數次吐血之狀後,想到歷史上劉宏駕崩在中平六年,伏泉就開始有所準備了。

這第一步自然就是以練兵為名,屯兵於漢陽郡最東的隴關,而後便是待宋後消息,揮兵直往京師,伏泉知道,面對何進和黨人士人的聯合,只有學習歷史上董卓的路子,用強兵壓服,他才能順利掌權。

當然,伏泉不會學習董卓,掌權之後,還會拉攏那幫和他爭權的野心家,給他們官職權利,最終為自己埋下覆滅的禍根。他不是董卓,如果那些政客在伏泉掌權之後,還不屈服順從的話,伏泉不介意讓他們徹底消失在大漢的朝堂,總之,懷有異心者,皆不可留。

翌日,昨日商議之事已過,各地掌兵親信也都暗派信使,可是大將軍依舊有些猶豫不決。

大將軍府大堂內,何進看著案上寶劍,還是在深思自己昨日所為到底對或不對。他不是竇武,竇武出自右扶風平陵竇氏,其高祖乃是開國時的“雲台二十八將”的竇融,世代仕官關中,而且是自光武帝再造漢室後第一個達到巔峰的士族,號稱“自祖及孫,一門一公、兩侯、三公主、四二千石”,而且竇武不僅屬於開國功臣的後代,在其為外戚大將軍前,還是名傳海外的大儒,這些原因完全注定了他就算成為王莽也沒人會有異議,只要他改朝換代後不要和王莽一樣,破壞天下士族的利益,那就沒事,不然,必將是又一次“天下義軍”群起而攻之。

也正是因為家世和名望,竇武才能看不起閹人,只是最終差了點果斷,才會被殺。可是,何進不同,他的前半生都在侍奉、阿諛諸常侍,對閹人天生有種根深蒂固的畏懼,也只是後來拜在楊賜門下,才能通過帝師的關系,再有宦官為其周旋,獲得今天的地位。

但是,雖然何進有如今權傾天下的權勢,但並不代表他不怕宦官,不怕宦官身後的皇帝。只是現在,他別無選擇,皇帝明擺著要讓他的多年心血一場空,要讓何氏就此消失,也就由不得他何進不作出選擇,更何況,何進知道宦官和皇帝在一起,會有多大的後患。

何進清楚,當下殺宦官,立新君是正確的選擇,因為只要諸常侍呆在陛下身邊,他遲早會落得和竇武一樣的下場。畢竟,諸常侍是歸根到底是效忠皇帝的,一旦他們下定決心和自己玩命,誰也對付不了那些將不少外戚大將軍都玩死的宦官。

然而,選擇歸選擇了,可是到了做了之後,何進還是後悔,別無他法之下,何進只能又召見黨人領袖袁紹詢問。

看著何進又猶豫了,袁紹搖搖頭,心道:“權有余而智不足,

沐猴冠冕之徒。”沐猴冠冕語出《史記·項羽本紀》,原文“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就是說猴戴帽子,充人樣,虛有其表。何進出於荊州南陽郡,正屬於楚人,袁紹此意,自然是暗罵何進事到臨頭,猶豫不決,難道他真的要將那執掌中樞的機會拱手讓人?不過好在,如今信使已出雒陽,各州親信掌兵者很快便可收到信件,到時就算何進反悔,那也沒用。而且,不算各州刺史郡守,包括大將軍府騎都尉鮑信返回家鄉募泰山兵,都尉毌丘毅到揚州招募丹陽兵,大將軍府掾王匡到徐州募強弩士,偏將軍呂布、假司馬張遼、假司馬張楊回並州募騎兵。有了他們,再加上各地即將響應大將軍的州郡太守,袁紹相信,時機一到,何進不得不從。

一切,就看時間的賽跑了,他們只有趕在伏泉領兵進京前,做好一切準備,才能無憂……

緱氏山,又稱撫父堆,由雒陽至嵩山,必經此地。此山高約百余丈,不甚高,少草木,多金玉泉水,山頂有一池,碧綠如翡翠,常有仙鶴飲水,故曰飲鶴池。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傳聞此山有仙,乃是周靈王的太子晉。他好吹笙,有一次在伊洛間漫遊,偶遇仙人浮丘公,隨上嵩山,積三十余載。後家人尋至,他雲七月七日緱氏山等我。當日人們趕至,太子晉揮手作別,登鶴而走,眾人皆曰升仙。

傳聞終究是傳言,聽聽也就罷了,無人信以為真,倒是十四年前,當世大儒盧植曾在此開課教書,一時引為鄉人美談。

這日驕陽炎炎,似火燒,百姓坐在大樹下避暑,掌扇搖之,驅散悶熱。

隆隆聲中,煙塵四起,約三十余騎,從遠方疾馳而來。

這世道,有馬者皆非凡人,這裡距離京師雒陽很近,只有百余裡,百姓猜測莫不是哪家公卿豪右子弟前來郊遊?只是今日可不是一個郊遊的好氣候。

騎隊越來越近,等百姓看真切了,一陣詫異,對方哪裡是什麽公卿豪右子弟,風塵仆仆的模樣,一看便是遠道而來。

這隊騎士身軀或高大或瘦弱、或矮小,衣著五花八門,年齡在二十至三十歲間,別看年齡不大,氣勢不小,眼睛好奇中不經意間流露出的殺氣,直讓旁人心驚膽戰,惟有從屍山血海中爬出來的勇士才有這等氣勢。

這些人也不盡是凶人,有一青年人,面相上儒氣頗重,令人放下戒備,此刻他出言道:“大兄,此地便是兄長當年遊學之處?”

“嗯!十三年未來,緱氏山模樣如故,一點沒變。”那中年首領點頭,喃喃自語道,他不是別人,正是伏泉的老熟人劉備,至於那說話之人,卻是劉備的老親信簡雍。

前方,劉備的忠心小弟張飛派人詢問,接下來去往何地,在場都是劉備自太平道舉事以來,做招募的幽州子弟兵,幽州自古貧寒,更何況他們這些淪落到當兵的,平日能去趟並州、冀州都算了不得的事情了,如今來這京師雒陽城外,自然是人生地不熟,不知道去哪裡。

不過,劉備也不急,當下號召一行人來到緱氏山腳下,欣賞這多年未來的地方,感懷過去,

劉備跳下馬,用手巾擦了擦汗,走在曾經生活過的地方,概慨萬千,同時不免想起了同門,而今名震天下的白馬將軍公孫瓚,兩人隨著平定太平道後的境遇可謂是天差地別。

自從平定太平道後,劉備從軍身邊所帶的數百個弟兄,只剩下三十余人,作為回報,他因為戰功當官了,朝廷封其為安喜縣尉,雖然官職上,似乎有些對不上劉備的戰功,但是對於家道早就中落的劉備而言,這已經足夠了。

歷史有的時候終究會回到原來的軌跡,正如劉備這樣,就算他發跡的人生境遇再早,但是作為大漢臨時募集的對抗太平道的兵勇來說,劉備這老革想要靠著軍功直接升入司馬、校尉等大官,還是不太可能,畢竟其一他的家境不好,其二便是朝中無人。

安喜縣在中山國內,隸屬於冀州,卻和涿郡接壤,當初太平道舉事,送劉備錢財,助他隨同門兄長公孫瓚出兵的的馬商張世平、蘇雙二任,便都是中山國人。

只是,做了縣尉,有了正經營生,卻不代表劉備自此之後就能成功的在仕途上,一步一步升遷,該來的都該來,特別是劉備從沙場出來,本身便習練的火爆脾氣。

不久前,督郵以公事到縣,劉備求謁,對方卻稱疾不肯見,原來朝廷下達詔書,有軍功而為郡縣長吏者,當沙而汰之。今督郵不見,劉備心知自己必被裁撤之列,念起數百兄弟身死疆場,怒而突入門,拽出督郵,將他綁在一棵樹上,鞭杖百餘下,欲殺之。

督郵見此苦苦哀求,言明事不關己,劉備鞭杖之後,氣憤稍解,也知道這是朝廷有意革新,非這督郵之過,而且自己傷害朝廷命官,更是授人以口舌,為今之計,不能再呆暗喜境地,便招呼了親信,帶著麾下兄弟們亡命。

初時,劉備常在恆山一帶躲避,後來聽聞自己不少幽州同僚舊識,不是被大將軍何進征召入府, 便是被皇帝劉宏征召入西園諸軍,一番抉擇,知道總是過著亡命生活是不好的,最終還是決定到京師來碰碰運氣。

遊逛完緱氏山,緬懷了不少少時無憂生活後,劉備折返向西,天黑前趕到雒陽城外,住進馬市一座裝飾簡陋的館舍。

之後,劉備沐浴,休息一夜後,次日一早,換上他帶來的一身舍不得穿的精美衣服,打扮一番,乘馬入城,直奔尚書盧植官邸。,劉備想投奔自己恩師,想來以他昔日在平定太平道的功績,恩師盧植會為他在朝中周旋,謀得一官半職,只是尚書平日住在宮中,休沐日才得出來,劉備卻是撲了空。

低頭思考良久,劉備想到西園之中,有自己在幽州軍的老相識徐榮等人,便欲就此投奔,只是念及徐榮等人不過是雒陽城內一普通將領,也不會給他多大的幫助,當即,又想到其他舊識,一咬牙便轉往大將軍府去。

大將軍府外,劉備不苟言笑,衣著華麗,禦烈馬而來,何氏門仆不敢失禮。

此時,大將軍府外,如同往常一樣門庭若市,劉備見此,翻身下馬,也不管眾人目光,徑直走向何氏仆旁,抱拳道:“敢問足下知牽子經否?”

“樂公高足,如何能夠不知。牽君刻下即在府中。”

門仆肅然起敬道,牽子經字招,冀州安平人,為何進心腹樂隱的愛徒,那門仆知道劉備這般行為,必然有恃無恐,當下不敢怠慢,往府中喊來牽招,大將軍府外眾人見此,知道對方在大將軍府中有人,皆是不敢多言。

瀏覽閱讀地址:

推薦都市大神老施新書:校花的全能保安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