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漢末皇戚》第6章 瘟疫
    路邊不時有穿著短褐的男人跪地,向坐在車上衣冠楚楚的權貴人物求活,希望能引起他們的注意。他們身邊經常有幼童瞪著大眼睛看著四周,或者有穿著破爛裙袍的女人低頭哀哀抽泣,看得人心疼不已。

  劉華瞥了一眼道:“看來朝廷真是又沒錢了,不然何以連這些災民入城賣身都不阻止?”

  伏泉點點頭十分認同,雒陽是大漢京都,朝廷的臉面,海上絲綢之路開辟以來,雖然西域於K、鄯善、疏勒等國隔絕陸上絲綢之路,但外交人員來訪仍不少,東西方交流依舊頻繁,而如今守城兵卒官吏對於這大規模的乞丐賣身不管不顧,顯然是得到上面的默許了。

  漢羌戰爭結束也才幾年,按理說國家應該是休養生息的時候,可惜這些年數不盡的大小天災,不斷消耗國力,朝廷積蓄不了錢財,隻能想一些非常規辦法,例如賣官,公開標價,這也是麋良這些有錢的豪強們頂著烈日進京的原因。既然能做官為什麽不去做,畢竟官才是社會的主流認識,即使那些隱士高人,年少時候不也多是懷有一顆仕途之心,想一展生平之志嗎?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不由自主的,伏泉嘴裡念叨了這句。

  劉華聽了皺了眉頭道:“你這孩子,過去沒發現如此早慧,偏偏今日能如此揣摩人心,現在又和朝廷的那幫君子士人一樣,感歎民間疾苦,真不知道到底怎麽了?”

  “大概是摔了腦袋後開了竅吧。”伏泉心裡一緊,呐呐說道,看來自己連日來的不正常已被周圍人發現了,隨便找了話頭搪塞一語便不說了。

  劉華聽後點點頭,臉上露出微笑,很是高興,心道檀奴歷來做事頑皮莽撞,不想這次摔了馬來,竟變得做事謹慎,井井有條,真可謂因禍得福,隻是這般如大人一樣還是稍顯早熟老成了。

  馬車如龜速便前進,突然前方傳來一陣哭聲,“大人,你怎麽了?大人……”語音幼稚,但聲音淒涼,聞者傷心。極目望去,只見前方的路邊一全身髒亂的垂髫幼童,正不斷搖晃身邊倒在地上的中年漢子,那漢子臉色猙獰,顯然十分不好受。

  兩人身旁一大群同樣患難的災民向那裡望了一眼,便不再過問,這種事情最近見得多了,他們連自己都吃不飽,哪有心思管其他人,或許說他們麻木了也差不多。街道上坐著馬車的權貴們不少也看到這裡的情況,有動了惻隱之心的派了仆人前來看看,扔些銅錢便走了,而多數權貴見了也隻當未看見。權貴就是如此,隻管自己享受,至於他人,他們心情愉悅時或許會施救,古之今之亦然。

  不其侯家的馬車也是如此,劉華貴為桓帝長公主,也隻是淡淡看了一眼,便不再過問。可是伏泉來自後世,還是第一次真實的見到這種淒慘故事,哪能忍心?縱身一躍便跳下馬車,小跑著跑向那垂髫幼童身邊,可把四周護衛的仆從嚇了一跳,緊跟上去。

  走進看去,只見那漢子臉色暗淡無光,熱象偏盛,還未細看,便見他瞪大了眼睛,張著嘴巴,身體一陣抖動之後,便沒了生氣。

  死了?不會這麽快吧?為什麽這情況如此熟悉?

  伏泉急忙上去查看,和那孩子一起使勁搖晃那男人,可惜任憑他們如何搖晃,他就是不動。這時候街上來了一中年人,身邊抱著一木質箱子,走到兩人身邊說道:“兩位能否讓人,吾是醫工,能否讓吾看看?”

  “諾。”伏泉抱起身邊無助的孩子,

移開位置,讓這人診治。  中年人向下摸索一番,數息之間,搖了幾次頭,轉身向兩人行禮說道:“不知這是誰家大人?”

  旁邊孩子依然哭鬧不休,伏泉無法,回禮道:“是這孩子的大人,敢問長者,其父如何?”

  “準備後事吧,我想此人應得了溫病,剛剛已經死了。”中年人搖了搖頭,歎息的說道。

  那孩子雖然哭鬧,但話還是聽到的,嘴裡語氣慌亂的喊道:“你胡說,我家大人剛剛還好好的,怎會死了?”說完掙脫了伏泉的束縛,走到屍體前不停的搖晃,可惜斯人已逝,根本沒有回音。

  溫病?伏泉一愣,他突然明白為何這情形如此熟悉,記憶裡他此世的父母不就是染了瘟疫,得了溫病而死。想到雒陽剛剛經歷大水,大災之後多有大疫,莫非此人也得了瘟疫?

  顧不得這孩子的情況,伏泉止住了他的哭鬧,虎著臉急聲問道:“告訴我,你家大人生前去過哪裡?和他這樣發熱的人多不多?”

  那孩子被伏泉這麽一驚, 果然清醒很多,稚嫩的童聲回道:“吾家就在雒陽城外,能去哪裡?發了大水後,家裡沒了糧食,大人帶我進城想尋些活路。村裡和他一樣發熱的人不少,官府派來的醫工看了後,說道大水後濕氣重大家受了風寒,無甚大事,剛才帶我進京,身子還好好的,怎麽會突然就死了?”

  風寒?錯了,這肯定不是風寒,記憶裡自己父母也是如此,被診斷了風寒,要不是自己前世命大,可能也跟著走了,不過自那之後身體一直體弱。

  想想伏泉也就釋然了,這個時代醫療簡陋,人多活不過五十歲,不惑之年已算是長壽。不是那些醫匠醫術不行,隻是對於瘟疫這類還沒有系統的書籍研討,病症相仿太多,而那位醫聖的《傷寒雜病論》還未出世,大牛張仲景估計現在還在想著怎麽找門路舉孝廉當官了,哪有時間去寫醫書?

  這時有巡街的兵卒來了,聽旁人傳言這裡死了人,急忙跑了過來。看到這邊情形,心中已經了然,急忙驅散人群,口中喊道:“諸位讓讓,讓吾等把這人抬走。”

  漢代民風淳樸,對死者十分敬重,這些兵卒雖然與此人不識,不過還是主動幫忙,在他們看來隻是幫助一個喪父的垂髫幼童而已。

  “且慢,此人得了溫病,極有可能是瘟疫,如此莽撞,當心傳染。”

  ――――――――――――――――――――――――――――――――――――――――――――――――

  漢代幼童垂髫:古時兒童不束發,頭髮下垂,髫是兒童垂下的頭髮,因此稱兒童或童年為垂髫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