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漢末皇戚》第18章 渤海王涉謀反
    百官議政,朝堂依如往昔,簡要談論政事後,便進入今日主題,災後重建。

  皇帝劉宏話語剛落下,便有數人挪出步子便要啟奏,誰知劉宏接著看向伏完處道:“伏卿有何啟奏?”

  話語說完,根本不給其他早就得到消息的人的機會。只見伏完道:“京師大水,百姓罹難,陛下痛心,臣亦痛心,然朝廷所賜錢谷百姓難以維持,臣思前想後,懇請陛下以以工賑災之法,興修河道,救活百姓。”

  劉宏眼裡一笑,順勢接道:“卿所言甚是,然國庫空虛,此前賞賜已顯艱難,已無余財。”

  伏完此時高聲喊道:“臣願獻錢百萬,以助朝廷賑災。”

  此語剛出,滿堂皆驚,有提前知道內幕的也是臉色一變,未曾想這老實人伏完竟然也會玩這麽一手。

  “好、好、好……真不愧為漢室忠臣也。”劉宏連番誇讚,朝堂眾人一時心裡拔涼,想到坊間傳言,已經意識到什麽。

  果然,隨著宦官以及司隸校尉也突然自願捐錢,捐款雖不及伏完,但亦非小數,自詡為君子的袞袞諸公也一個個挺身捐款。

  廢話,他們一直叫囂著宦官無道,禍亂朝堂,此時若是宦官都捐錢給災民,他們不捐不是自己打自己臉嗎?明白人想通自己中了皇帝之計,咬碎牙捐了數百萬,不明白人也是稀裡糊塗的和伏完捐的差不多,隻有那些家裡貧寒者捐得較少,不過畢竟是少數。僅此一次,劉宏便賺得盤滿缽滿,一日入上億錢,真是笑開了眼,不由得對提此策的伏泉更加喜愛。

  銅錢百萬對於漢代普通農民來說真是一筆大數字,很多人一年下來不算支出,收入也不過數百錢,即使買個上等俊俏美婢也不過幾萬錢而已。不過對於朝堂上世家豪族出身的袞袞諸公來說,真的不算什麽,不過即便如此,在伏完的帶頭下,也跟著捐了起來。

  當然,除了本身就是朝堂裡屍位素餐混日子的官員外,多數人捐錢都要比伏完捐的多了數倍不止。畢竟就像後世募捐人人都要面子,他一個朝中閑人都捐錢百萬,那其他執掌中樞的大官們捐得還能少嗎?不然難道真如這兩日坊間傳言一樣,皇帝勸導滿朝諸公捐款救災,大家一毛不拔不肯捐款救災嗎?那樣豈不是活活坑害了他們一世清名嗎?

  提起這點,伏泉也很玩味,他很清楚坊間朝臣不捐款的傳言真的不是他和伯父傳得,而知道自己這計劃的也隻有宦官和皇帝。宦官傳乎?不像,畢竟朝堂之中宦官家屬門生亦多,更何況他們也盯著災民之地,怎會輕易傳播此言?如此看來,能做此事的也隻有那親政不久的小皇帝劉宏了,有那麽一瞬間,伏泉感覺自己是不是想錯了,能如此掌控朝堂,雖然技術尚未爐火純青,但這和史書上那個被宦官婦人玩弄的靈帝劉宏一致嗎?

  後來想想他也就釋然了,史書都是由勝利者寫的,靈帝之所以有此惡諡,隻是因為他之一朝繼桓帝之後,不斷打壓日益索要權利的士人群體,最終死後,主年少臣專權,造成了東漢覆滅。如果他能長命一點,估計東漢就不會滅亡,而且他真的如史書說得那麽差的話,野心家們早就可以在他執政時候覆滅漢朝了。

  不過想來經過此事,朝堂諸公即使後知後覺,也已經恨上伯父伏完了,畢竟因為他想與皇帝親近,害得大家損失不少錢財,不可恨嗎?歷朝歷代的肉食者們都不會輕易割肉給他人,更何況受儒家思想熏陶,士人不認為自己該捐錢,

而是該皇帝從國庫出錢,如今自己捐錢誰會好受?  伏完馬車回府,府中諸人皆是欣喜,畢竟朝會後朝廷明旨發出,自家家主郎君得了皇帝寵信正該慶祝。

  伏泉得了消息也出府歡迎,隻是伏完下馬後臉色不複早前出門時的榮光,一臉憂愁。伏泉見之一愣,小聲問道:“大人上朝出了何事?”

  “朝會議完救災,司隸校尉段G上奏,坊間傳言宦官鄭颯、董騰與渤海王劉悝私通,陰謀立悝為帝,請旨陛下徹查。”

  “陛下信乎?”

  “起初未信,但朝中宦官門生親屬皆言此事並非空穴來風,啟奏陛下徹查,後大鴻臚袁隗突然奏道,民間謠言並非虛妄,懇請陛下徹查,群臣附議,陛下這才詔冀州刺史李邵收押渤海王查實,又命段G收鄭颯、董騰送北寺獄徹查。”

  “為何是段G?廷尉不可?”

  “本來應是廷尉所查,然中常侍王甫與袁隗皆言段G前次抓捕太學鬧事諸生,盡顯才乾,應為此事最佳人選,聯名提議段G。”

  伏泉聽後,大怒道:“王甫賊子著實可恨,袁氏枉為名門,竟與王甫同流。”

  “中常侍袁赦本為袁氏族人,想必此事兩方業已談好。隻是外舅今番想必已被王甫恨透,若要免罪怕是難以善了。”外舅便是指劉悝,漢時人呼嶽父嶽母衛外舅外姑,劉悝為劉華父親桓帝親弟,當稱其外舅。

  “大人需想些辦法,段G其人投靠王甫,必定全心全意,若是曾姑父與鄭、董二人入獄,恐屈打成招,一切悔之晚矣。”

  伏完點頭道:“汝伯母何在,此事尚需與她商議。”

  商議?伏泉聽後暗罵伏完真的是榆木腦袋,火燒眉毛了還不知道行動。觀其言語,今次早朝除了捐錢首當其衝,其他王甫一黨誣奏劉悝時,卻如隱身人一樣,並未阻止,看來他真是不知朝中鬥爭,他難道不知一旦劉悝謀反案被落實,不其侯一族也會因此輩牽連嗎?相反,若是他在朝堂據理力爭,不讓段G審理,皇帝或許會因他今日之功改換廷尉未嘗不可。

  不過,事已至此,伏泉還能說什麽?兩人回府,靜等劉華,也不知劉華今日去了哪裡,伏完朝會結束亦未歸府。

  兩人用了飯食後,劉華才匆匆回府,隻是歸來時候身邊已多了生人,觀其模樣卻是一三十余歲中年男子,留著短須,眼神銳利,似有大智慧。

  入了前堂,伏完還未與其言道今日事宜,劉華便止住他,說其已知曉朝會之事,然後介紹那人, 言道:“此乃渤海王叔親信韓靖,此秘密前來便是為了王甫誣陷之事。”搞了半天,劉華原來是去接人去了。

  ――――――――――――――――――――――――――――――――――――――――――――――

  查了很久,當時收押劉悝的冀州刺史很難找到,查到的幾個這時間段裡有這幾人:

  《故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和《華陽國志校補圖注・陽姬傳》記載有冀州刺史楊弼,楊弼之兄楊淮與陳蕃之流為伍,楊弼的活動時間應在延熹年間以後,而且是黨人。

  “天下清苦羊嗣祖”的羊陟也當過,他因黨錮之禍被免官歷年,複任冀州刺史,《後漢書》有所提及。

  《三國志董昭傳》記載有一位故冀州刺史李邵。

  收押劉悝的冀州刺史應為這三人之間,也可能還是史料漏記者。巫氏族譜中載有一人名為巫捷,東漢時期擔任過冀州刺史。為了故事便取了李邵,因為楊弼可能已經改任其他官職,而羊陟有說此時為河南尹,想了想這兩人都應不可能在這時候當冀州刺史,巫捷不熟悉,不敢確有其人,便取了李邵。

  最後申明一點,這書不是黑袁氏什麽的,因為作者認為作為突然崛起的頂級門閥,發展過程太過詭異,歷史沒提及的太少。而且史書上竟然在劉悝謀逆與宋後被廢,竟然一點都沒有提及當時靠著袁赦和皇帝溝通的袁氏,很不合理,畢竟王甫、曹節、袁赦一夥這是怎麽也洗不掉的,而袁赦是袁氏族人毋庸置疑,袁赦做這些事情袁家不阻止很不正常,除非他們也參與其中。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