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漢末皇戚》第365章 樅陽小城
舒縣南方,大江北岸,大別山之東南麓,有一古老城池,西周時為宗子國,西漢元封五年置縣,屬廬江郡,名曰“樅陽”。

《左傳·文公十二年》中曰:“楚子孔執舒子及宗子,遂圍巢。”其中,宗國為群舒之屬,即樅陽,是古代偃姓方國,前漢武帝時在舊邑設縣,以古國為名。

樅陽之名,亦有緣由,因城池位於大別山之東南麓,而大別山內多樅木。《爾雅·釋木》有言“樅,松葉柏身”,因其城位於大別山南,故名“樅陽”。

至東漢光武中興以來,樅陽因新朝末年戰亂,人口銳減,所以被罷縣名,並入廬江郡郡治舒縣地界,成為了舒縣治下在群山裡一個逐漸被遺棄的偏僻小城。至今百余年來,縣內人口才稍有增進,此刻的樅陽城也不過是一座戶不足萬,人口約近三萬的小城而已,一點也未恢復昔日廬江大縣的風光。

自判決糧草被焚後三日,伏泉所率漢軍一路南行,軍隊身後跟著一群百姓,靠著地圖和當地向導,終於趕到了原本計劃的預定目的地,便是前方已經漸漸出現眼前的樅陽城。

望著前方越來越近的城池,伏泉心中不由舒了一口氣,暗中為自己南行而慶幸,如果當時衝破山寨叛軍的阻擋後,直接北往,朝廬江郡治舒縣縣城行軍的話,定是危險不已,說不得要被叛軍包圍。

哪像他們南行走樅陽這條路,一路上皆未遇到叛軍,可謂是有驚無險的到了樅陽地界。而現在樅陽城頭懸掛著的“漢”字大旗,清清楚楚的說明,這座城池並未被叛軍攻陷,對於如今只有千余殘軍急需休養生息的漢軍來說,真是一處寶地。

一路之上,遇到不少逃難百姓,越靠近樅陽,百姓越多,詢問之下才知他們都是叛軍攻來,攜家帶口避難的舒縣人。聽聞叛軍正與朝廷大軍對持在舒縣城下,他們因為心中那份故土難離的心情,便都就近暫時避難在舒縣南方的樅陽地界,在險峻的大別山裡討生活。這裡大概是城池太小,人口太少,叛軍看不上,才會兵劫掠,而他們也正好不用逃難它郡,就在此等待朝廷大軍平亂成功,然後再回故土。

起初,伏泉這支剛剛浴血奮戰的漢軍,因為滿身血跡,還有衣服都因為扮作叛軍弄得破爛,一旦也不像漢軍的製式甲胄,甚至他們連一面“漢”字大旗都沒有,所以被那些百姓誤認為是叛軍,還鬧出一些不愉快的笑話。

幸好,自己麾下幾名探路的兵卒被百姓當做叛軍擒拿,並未反抗,只是以理說明自己身份。待到那些百姓知道他們是隨“戾龍”巴郡太守伏流川前來平叛的漢軍,並且前夜剛剛夜襲叛軍屯糧營寨,從而南撤後,因為那幾名探路兵卒從始至終都未反抗,為了確認事實準確性,那些百姓派了幾個壯漢前來和自己驗證時,伏泉才知道鬧出了這烏龍。

當然,自己放出的斥候無法證明身份,可伏泉不同,畢竟他身上可是有大漢正統的調兵文書,以及官印等物,那幾個壯漢明顯是因為見過世面才敢來的,反覆查驗了伏泉文書、官印等物的真偽,這才帶他前去解救了被困兵卒。

後來,伏泉在聽說那些百姓還準備等舒縣之戰結束,朝廷平亂後再回故鄉,一番權衡,因擔心叛軍若是缺糧,四處搜刮,很可能攻打樅陽,便勸說眾人隨他去樅陽,這才有大軍身後跟著一堆拖家帶口的百姓的緣故。

樅陽城畢竟以前是縣城,歷史又十分悠久,歷朝歷代都有建造維護,因此城池規模可一點不遜色中原一些大城。

城門前,因為有著伏泉派去的前鋒斥候,

帶著能證明自己身份的文書、官印為先導,此刻城外早已集結了一大堆人,城裡的一眾官吏聞知巴郡太守到來,紛紛出城相迎。伏泉見此自然不會裝大架子,遠遠的就小跑前來,然後對諸人行禮道:“孤遠來至此,當不得諸位如此相迎。”他現在身為客軍,在這廬江郡內還是要低調的。雖然他貴為大漢亭侯,又是一郡太守,然而畢竟所謂“強龍壓不過地頭蛇”,他若是架子擺得足了,惹怒了對方,說不得這些地方官吏在一些事情上刁難自己,讓他極為被動,因此不如把架子擺低一點,大家和和氣氣好辦事。

“見過伏巴郡!”

眾人一聽伏泉自稱“孤”,自然知道他的身份,連忙行禮,同時也對這位遠來的太守好感頗多。他們之所以遠迎而來,當然是為了支援剛剛血戰的漢家大軍了,同時也是有想見這位“戾龍”太守,畢竟人家前程遠大,背後朝中後台又硬,自然存了不少結交的心思,否則,換一個名氣小、家世低的外地太守,他們就算在縣署裡接待,也沒有什麽不妥。

一番行禮客套,伏泉和城內諸吏互相認識一番,因這樅陽被罷縣名,自然不可能有縣令、縣尉這些官職。城內最大的官也只有前任郡署安排的一名南部督郵在此主持日常事務,其他的也就是郡署的其他吏員,畢竟樅陽已被歸入郡治舒縣治下,理論上已經歸郡署管轄,因此要治理也只有郡署派人過問了。

入得城中,城內的數千漢民百姓聽聞平定蠻亂的郡守到來,也是紛紛湧上街道爭相觀看“戾龍伏泉”,場面一時之間好不熱鬧。



一路上,得漢城的官吏們見城裡如此熱鬧,紛紛拍著伏泉這上官的馬屁,討好著這位上任以來第一次巡視郡內的太守,特別是那得漢令,簡直恨不得把自己能知道的好話全部說盡。

看著那似乎年近五十的得漢令,伏泉想想也知道這人為何如此了,畢竟按照他這年齡,還在這民不過萬的小城徘徊,官途可想而知。如此討好自己,也是希望自己在上計時多給他一些功績,起碼等到告老時不用耗費在這山野古城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三掌門手機版閱讀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