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絕境中的第三帝國》第460章
萊因哈特與墨索裡尼的德意私下交鋒剛剛結束。

丘吉爾對萊因哈特發起的明面對決又再升高一個台階。

在6月18日,不安分的丘吉爾又一次在下院重申英國“繼續作戰的不可動搖的決心”。

他再度發表演講稱:

“讓我們振起精神,負起我們的責任來。讓我們這樣要求自己:如果大英帝國及英聯邦能延續千年之久,人們將要這樣說:‘現在是他們最美好的時刻。’”

而萊因哈特也再次針鋒相對的在次日發表演說,嘲諷丘吉爾這個演說,只不過是一個自負演說家的打氣話而已。

萊因哈特細數丘吉爾在挪威納爾維克港的侵略,以及在法國奧蘭港的背叛,痛斥丘吉爾是個殖民主義頭子,是世界正義公理面前的一顆毒瘤。

就在德國元首與英國首相,唇槍舌戰不斷升級後的不久,萊因哈特收到梵蒂岡教皇發給他的一封密電。

而墨索裡尼和丘吉爾也收到類似的電報。

電報上說,教皇願意為“公平而體面的和平”進行調解,並宣布在著手這一步驟以前,他希望私下了解一下這個建議將會受到怎樣的對待。

另一邊,領導者北歐第一大國的瑞典國王,也積極地向倫敦和柏林雙方建議,支持舉行和平談判。

在美國,德國大使館在代辦漢斯·托姆森的領導下,正在把他們得到的每一塊錢都花在支持孤立主義者身上,使美國能夠繼續不參加戰爭,從而使英國喪失繼續作戰的信心。

因為倘若美國參戰,肯定會發生扭轉戰局的結果,這一點萊因哈特與丘吉爾都知道的。

而深知美國戰爭潛力的萊因哈特,就正在通過外交手段,盡全力遏製這種狀況的出現。

實際上,托姆森等人一直在德國駐美大使館努力,他們致力於操縱美國輿論,使其對萊因哈特有利。

今年夏天,美國政黨舉行代表大會時,托姆森更是集中一切力量影響各黨的外交政策綱領,特別是共和黨的外交政策綱領。

在6月12日的時候,托姆森向柏林發出了“特急、絕密”的密碼電報,說有一個和德國大使館“密切”合作的“著名的共和黨國會議員”,願意邀請50個孤立主義議員參加共和黨代表大會,“使他們能夠對代表做工作,讓他們讚成孤立主義者的外交政策”。

而那名美國議員要的代價是足足三千美元。

托姆森的報告說,那人還要求給他三千美元,以支付美國報紙的廣告費,這些廣告將刊登整版篇幅,其標題為“別讓美國參加戰爭!”

當然,萊因哈特現在最不缺的,就是錢了。

他二話沒說,給托姆森匯去了6萬美元,是托姆森匯報需求量的十倍!

別小看在這些方面,看似微不足道的努力。

事實上,這些看似微小的努力,組合起來將會有無窮無盡的作用,而這些小因素甚至將會左右整個戰爭的勝負。

上兵伐謀!

有了先例,托姆森又通過一個美國文藝界經理人,找到五個著名的美國作家,寫幾本“稱道孤立主義”的書。

這一次,他需要兩萬美元以進行這項計劃。

而一天以後,裡賓特洛甫就替萊因哈特同意撥出這筆款子,放款極端迅速。

與墨索裡尼明目張膽的看不起美國總統羅斯福,嘲笑羅斯福的小兒麻痹症後遺症不同,萊因哈特對於美國總統先生,可謂是恭敬有加。

萊因哈特甚至以自己的名義,親自致電給羅斯福稱:“您,羅斯福先生,曾仍一再向我呼籲,並且經常表示希望避免流血的戰爭。

看在您與美利堅的面子上,我並沒有對英國宣戰。

恰恰相反,我經常強調我並不想毀滅大英帝國!

我曾一再要求丘吉爾理智一些,要求他達成一個體面的和約。

但這個要求卻給丘吉爾頑固地拒絕了!

可我又意識到,如果我發出向不列顛諸島進行全面戰爭的命令,英國是會遭到嚴重損失的。

因此,我要求您與丘吉爾聯系,說服他放棄他那無謂的固執。”

可羅斯福會呼籲和平嗎?

不,他不會!

非但不會呼籲和平,他還有煽動英德兩國擴大戰爭規模,最好不死不休,兩敗俱傷!

這樣, 才符合美國的利益。

美國要的,可不是一個和平安穩的歐洲。相反,歐洲越混亂,打的越慘烈,美國才越能在戰後接替歐洲各國的權益,領導世界!

所以,羅斯福理所當然的做出了一個無禮的惡意答覆;:“萊因哈特先生,你要求的這樣一種呼籲,必然會在北美人民中,特別會在美國造成深刻的影響。所以我不可能答應!”

而這些影響會潛移默化的左右美國人民的情緒,當他們政府要求作戰時一定會引起民眾巨大的反應,而這些不知好壞的反應將會決定美國政府做出的決定。

其實,就連丘吉爾自己都私底下說道,他對於通過瑞典和梵蒂岡發出來的和平試探頗感為難,要不是羅斯福暗示願意支持英國打下去,說不定他丘吉爾自己都會思考放棄抵抗。

同時,丘吉爾由於深信萊因哈特在試圖盡力利用中立國們搞和平,於是他采取了嚴厲的對策。

他在得到德國代辦托姆森企圖在華盛頓與英國大使會談的消息以後,發了一封電報說,“應告知洛提安勳爵絕不能給德國代辦以任何答覆”。

瑞典國王曾勸說英國接受和平解決,因此這位堅決的首相寫了一封措辭強硬的覆信,大致意思是叫對方滾遠點。

甚至在對於這種要求或建議作任何考慮以前,德國必須用事實....而不是用空話做出確實的保證。它必須保證恢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特別是法國的自由和獨立生活。

這就是丘吉爾的主要立場。在倫敦顯然沒有一個人會夢想違反這個立場而簽訂合約的。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