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靠在長江口的朝廷最大的一支東海艦隊起錨南下,目標直指南洋,而身後,齊裝滿員的奉聖軍全軍乘船就跟在他們後面。
而金陵的宣武軍,宣威軍兩軍,同時也全員動員,隨時準備南下。
大宋不愧是大宋,隨隨便便一動,就是三個軍十余萬戰兵。這幾方十幾萬精銳大軍一旦出現在南洋戰場上,肯定泰山壓頂,摧枯拉朽之勢。
不用說,這些都是大宋對南洋局勢做出的反應。
金陵城上上下下都被這情況引動,都道難道是期待已久的北伐要開始了麽?
紫禁城裡,澄心殿,皇帝和各位大臣還在繼續商討應對。
考慮到北面的形勢,景興帝還詢問首輔:
“楊卿,我等這邊在附近一下子少了三個軍,蒙元在淮東的人馬會不會乘虛而入,危及金陵呢?”
首輔楊繩祖想了想,回道:
“不會!蒙元如今在江淮的駐軍本來相比我大宋就處於弱勢,即便是少了三個軍,他們也未必敢動手。蒙元在江淮的領軍乃是哈兀兒,這個人我們知道,一向的風格保守,像這種孤注一擲的戰法不是他的風格。需知,在長江上我們可是還有長江水師,水戰處於下風的蒙元不可能做這樣的蠢事的。”
“至於後援……”
楊繩祖轉身,看向右手斜下方坐著的樞密院樞使王錦,
“王老大人,這個問題還是你來說吧!”
王錦,廣西人,先帝泰熙年間從軍,一生歷經大小上百戰,戰無不勝,無所不破,乃百年來大宋朝數得著的名將,積功升至樞府的位置,
此刻殿中看著已是滿頭華發,依然是聲若洪鍾。
老大人起身回道:
“啟稟官家,駐扎江西的廣武軍已經日夜兼程啟程,向金陵而來,填補宣武宣威兩軍留下的空缺。”
哦,原來這樣,這樣應該叫就沒什麽問題了,看看幾位老大人果然考慮周到,景興帝不禁欣慰。
看來這次調兵南下,應該不會引起什麽什麽變故。
大宋朝多年積累,不會因為這意外的變故而局勢不穩,至於北伐,正好因為北伐而在長江沿岸準備的大軍和物資,能夠彌補這次南下用兵的缺口。應該不至於讓朝廷手忙腳亂了。
只是想起這樣一出兵,朝廷的北伐肯定是不用想了,景興帝心頭又是一陣憋悶。
寧王!
為什麽這些混蛋偏偏要等到這時候動,憑空鬧出這麽大的一出事情來,弄得他多年準備又是白費,現在的形式,不僅是大宋不敢北伐,甚至是要擔心蒙元若是知道了己方的窘境,會不會趁勢打劫,反過來攻打過來了。
畢竟朝廷大軍出動,不可能瞞得過北元。北元那也不是善茬。
現在他也已經隱隱的想到了寧王為什麽要在南洋襲擊天竺使節團隊,這恐怕是寧王那邊也已經知曉了李哲的異人的身份。
這個寧王的性格景興帝很了解,最是會疑神疑鬼,他若是知道了李哲的異人身份,恐怕真的有可能會因為擔心李哲會幫助天竺在今後吞並寧王藩,而不擇手段的先下手為強乾掉李哲,這是很有可能的。
而這個李哲身為異人肯定也不是個好脾氣的主兒,有了這個由頭,反過來打寧王藩的主意當然更有可能。
娘地,景興帝根據情報三兩下就想清楚了這一連串南洋戰爭之所以會如此的原因。心頭忍不住罵娘。
首輔楊繩祖看到皇帝臉色不對,
繼續開口解釋: “再一個,臣等已經下令,讓北面潛伏的密探細作等統統再次進入潛伏,不許生起事端。漢中一地的馬忠奎部,也將將戰鬥局限在局部,不再擴大戰爭……”
這馬忠奎部,實際就是北伐的先鋒,早在幾年之前就奉命率領屬下潛入漢中,製造混亂,來響應朝廷的北伐之戰。
現在其任務完成的不錯,已經在漢中取得不錯的進展,原本現在,正是朝廷的大軍從蜀中出發,直撲漢中的良機,他們將在漢中會和馬忠奎部,北上奪取關中。誰知現在,嗨!饒是這位朝廷將領在漢中打的不錯,已經將其地攪得天翻地覆,朝廷也不敢再引起事端了。
現在的形勢逆轉,長江一線的兵力布置,朝廷已經不佔上風,逼迫著樞密院諸房只能放棄這絕好的時機。
景興帝登基以來,數十年兢兢業業,一手製造的北伐良機, 這下毀於一旦。
像是大宋這樣的龐然大物,多年持續的政策一旦改變,那就是無數的損失,更何況朝廷不遠萬裡南下,十余萬大軍放到那樣,全國上下這麽一折騰,又不知道多少損失,這樣戰略方向性的改變,每一次都會讓朝廷元氣大傷。
但沒辦法,這次朝廷是明知如此也不得不改變計劃,出兵南洋。畢竟,比起北伐來,現在是南洋的事更致命一些。
這其中的緣由,也只有景興帝才真正深知內情。
如果不是異人李哲,天竺的威脅萬萬不可能大到如此地步。
情報中讓天竺軍在戰爭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新型武器——那種不需要風帆的新型動力戰船,和那種新式火炮,不用說肯定是出自異人李哲之手。
和當年海宋朝的開國帝王武宗是何其相似。
景興帝越想越是惱怒。天竺啊天竺,難道你們跟蒙元竟是一夥的麽,否則當初為何不能老老實實聽朝廷的安排,,難道朝廷還會偏袒寧王麽?
果然是狼子野心。
而且,哪怕是這一戰朝廷取得勝利,這一次雙王之戰的影響也已經傳開。
整個藩屬體系,肯定不會再像那樣穩定。
天竺的做法,擦亮了其他人的眼睛,肯定會引起其他諸侯的注意,現在大宋國勢鼎盛的時候還好,若是稍有不測,誰能說就沒有其他的野心家效而仿之呢?
李哲啊李哲!
接二連三的變故讓景興帝已經絕不敢再小瞧這個異人
看來這個異人的存在,的確早晚是寡人的心腹大患,寡人必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