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釣本身是一種簡單的行為,不過因為每個垂釣者所處的意境不同,也就讓這種簡單的行為變的更複雜化。
有的人垂釣只是單純的為了填飽自己的肚子,有的人垂釣是想靠其發家致富,而有的人,釣的則是自我救贖。
薑太公一杆直鉤釣來了周文王,也釣走了商紂王的萬裡江山。
“心無大志。”
這是余湘從釣魚理論中給楊易下的結論。
可能余湘認為一個不想釣大魚的漁夫就做不了一個好君王。
因此,余湘很爽快的答應了楊易的條件。
不過余湘畢竟混跡官場多年,對權利的把控還是非常敏感的。
在與楊易的互通協議中,雖然余湘同意了楊易在東仙島開海市以及駐軍的要求,不過余湘同時也提出了數條極具限制性的規則。
其一,蜀軍在東仙島的常規駐軍不得超過三千人,軍用船隻也隻限於中隊級別,不得越限。
不得不說余湘還是非常老道的,三千蜀軍在茫茫東海之上並不能掀起什麽波瀾,也就僅僅有一定的自保能力。一旦蜀軍有所異動,余湘有信心自己的東臨水師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其平滅。
而余湘的第二個條件則是關於東仙島稅收的問題,余湘要求涯州方面要獲得整體稅收的百分之七十,並且涯州需要派遣官員長期駐扎並且參與管理。
楊易在聽完余湘的兩個條件之後,毫不猶豫的答應了余湘的第一個駐軍限制條件,卻在第二個稅收問題上據理力爭。
二人在經過一番辯駁之後,終於達成了四六分之的稅收約定。
余湘見楊易為了稅收的問題跟自己爭的面紅耳赤,心中的最後一絲警慮也消失無蹤,他已經斷定楊易進駐東仙島只是為了錢。
“殿下聰明絕倫,有治世之能,當為年輕一輩效仿。”余湘笑道。
楊易道:“余大人著實抬舉了,天下人都知道楊易乃是一個無志之人,平生最大的心願便是做一個逍遙自在的紈絝,哪能和余大人這樣守邊衛疆的千古名臣相比?”
“哈哈,殿下謬讚,余湘只是一屆武夫而已,還當不得千古名臣這樣美譽。”
余湘話雖謙虛,可是那滿面笑容卻表明楊易的話非常受用。
之後二人又談了一些相關的合作細節,主要針對於戰艦軍備上面。
楊易承諾在一年時間裡會給涯州提供一艘“紅日號”級的巨型戰艦,此外還會出售給涯州大量的蜀軍新式武器軍備。
當然,這所謂的大量只是單純對於余湘而言,畢竟如今蜀軍新式武器軍備在整個大光都是極其搶手的東西,甚至有錢你都不一定能買到。
最終二人在各自滿足的情況下,滿載而歸。
這場海上交易從明面牆來看,余湘可以說佔足了便宜,不但能獲得大量的蜀式軍備用讓整個東臨水師戰力得到提升,而且東仙島海市的重新開通也讓其憑空獲得一處高效的稅務收益,可謂盆滿缽滿。
余湘回到自己的主艦之上時,所有下屬官僚都上來道賀。
“大人英明決斷,我涯州崛起指日可待。”
“平日了想要一把蜀刀,需要花重金去黑市購買,現在好了,咱們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不錯,咱們有了蜀軍新式投石機與孥炮,我看誰還敢與我東臨水師為敵!”
“這些可都是大人的功勞,我等恭喜大人,賀喜大人!”
一眾涯州官員們你一言我一語的使勁拍著馬屁,笑的余湘嘴的合不攏。
忽然,人群有一個極其不合調的聲音冷笑道:“一群冠猴弄臣,死到臨頭了還不知所以!”
眾人驚異之間轉頭看去,說話卻是一個中年人,正是方才孤身出使東仙島的那人。
余湘雖心有不悅,卻依然笑道:“夏通判可是有話要說?”
原來此人名為夏勳,乃是涯州通判,非常有膽識與才乾,卻因為人過於自傲經常惹怒余湘,故而一直未受到重用。
此次能夠與楊易談判成功,夏勳功不可沒,余湘也不好不聽他說話。
只見夏勳走出人群,看也不看周圍同僚,對余湘一拱手道:“大人,屬下認為楊易乃狼子野心,此番若是讓其在我涯州之地生根發芽,恐怕是養虎為患,後果不堪設想。”
余湘聞言擺了擺手笑道:“夏通判過於抬舉那楊易了,我觀此人雖然位居藩王,卻並無雄心大志,和那京城裡的紈絝子弟並無多大區別。此番雙方合作,我崖州佔近優勢,已經足以說明此人不足為懼。”
余湘自信而談,似乎對楊易已經了解甚深。
夏勳卻是搖頭道:“大人莫要被此子表面所蒙騙,若是此人無甚野心又如何會在短短數年時間裡兵出大越,擁具黔秦之地?如今蜀中富甲天下,並強力壯,人才猛將如雲已經難以抑製其熊熊野心,所以其致力於發展水師海船,意欲在大海之上興風作浪。若是大人同意楊易之要求,正中其下懷,無異於養虎為患。”
余湘聞言面色很是難堪, 冷道:“夏通判的意思是本刺史還如不一個黃口孺子嗎?”
“下官不敢!”夏勳拜道。
“哼!”余湘冷笑到:“晌午之時是你極力要求出使要說服楊易,如今卻有說本刺史是養虎為患,豈不是戲耍於我?”
“大人有所誤解下官的意思。”夏勳道:“下官之所以前去說服楊易,是認為此人在面臨生死之危時,當有所妥協才是。若是此人不肯妥協,大人可揮師將其捉拿,用他做要挾讓蜀中拿出我們滿意的籌碼前來贖取,方為上策!”
余湘哈哈一笑,道:“荒謬!夏通判可是有些鼠目寸光了。用楊易生命做要挾,且不論咱們能否得逞,即便蜀中用東西來交換,也只是一次性的交易,對我崖州並沒有多大的好處,而且還開罪於蜀中樹立一個勁敵,不可取也。”
余湘身旁站著的參軍康峎素來與夏勳不和,此時正好落盡下石頭道:“夏通判太過於狹隘,與楊易合作我們受益頗多,即便那楊易心又不軌,蜀中距此萬裡之遙,就憑他區區三千人有能有何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