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在大明的多個地方,西夷即將屠殺在呂宋明人的事情,也慢慢地在傳開討論。特別是閩粵兩地,傳播地更快。
源頭就是在聊天群中的人,看到了張五的說話。
“你們聽說沒有,呂宋的西夷要準備屠殺那裡的明人了!”
“怎麽回事?西夷這麽大的膽子,敢屠殺我們大明的人了?”
“有什麽不敢的?我們明人在海外賺得錢多,他們都眼紅了唄!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西夷不就是蠻夷麽,利令智昏不正常?”
“難道他們不怕朝廷的報復麽?”
“朝廷的報復?你們不知道吧,萬歷三十五年的時候,西夷就屠過一次了,三萬明人,不分老幼,都被他們給屠了!結果朝廷派兵沒有?沒有!所以西夷的膽子才肥了!”
“現在不一樣了吧?當今皇上乃是聖明之君,建虜、海盜、紅夷、佛郎機人全都被驅趕剿滅,如今我們大明比起以前,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能有什麽不一樣?呂宋那麽遠,朝廷不可能派兵吧?我看難!”
“……”
輿論大概分成了兩派,兩種觀點。大部分人的觀點,是覺得朝廷會管這事,畢竟當今皇上可不是以前的萬歷皇帝了!
其他地方的百姓或者更多的是茶余飯後的談資,但閩粵兩地的百姓,聽到這個消息的傳播後,就很急了。因為出海下南洋的明人,多是這兩個省的人。和其他地方不一樣的是,他們卻覺得朝廷很可能不會管遠在呂宋的事情!
“阿文,聽說了麽,呂宋那些畜生又想動手了,你家幾個,是不是就在呂宋的?”
“是啊,我也聽說了,怎麽辦好啊?我家婆娘都快哭死了!”
“我們能怎麽辦,找官府去,只有官府才能管這個事情!”
“可官府會管麽?以前那次,死了那麽多人,結果呢?你們不知道,我們隔壁那條街的,好些個只能默默地祭拜,卻沒有一點辦法報仇!唉,這次出海,他們都勸了,說外面不安全,不要走,結果還真被他們說中了!”
“是啊,呂宋離得太遠了,朝廷又覺得商人是賤籍,會管才怪了!”
“……”
或者是關心則亂,或者是曾經受到的傷害,至今還記憶猶新。當相同的事情再次出現時,很多百姓都對官府、對朝廷缺乏信心。
但遠方親人的安危,又不能讓他們坐視不理!
“走,我們去官府請願,找鄉老,讓鄉老出面!”
“對,去總督府,孫大人很厭惡西夷的,說不定會出兵也不一定!”
“官府不是說了麽,我們大明百姓在海外有事,也是會管的,我記得說過,我們就要說法去!”
“那是開海之後,想讓更多的人出海,想抽更多的稅,才會這麽說吧!不過正好,我們去要個說法!”
“……”
身系家人安危,哪怕家人不在呂宋的,也都跟著行動了起來。因為他們害怕,其他地方的西夷也會這麽乾!朝廷不管,家人的性命就難以保證!
群情洶洶,慢慢地匯聚起很大的人流,這讓地方官府看到,都很是吃驚,就怕他們鬧出亂子,紛紛抽調人手,試圖強行解散他們,不讓他們聚集。
然而,事關家人安危,他們不想再出現萬歷三十五年的悲劇,沒有人聽官府的話。
“你們這麽厲害,怎麽不去對著西夷?就知道衝我們老百姓來,算什麽好漢?”
“就是,官府說過的話,還算數麽?海外明人,就不是明人麽?朝廷到底管不管?”
“鄉親們,我們去總督府,向孫大人請願!”
“……”
地方官府根本壓不住,
而且越是想把事情壓下去,百姓就越是不滿,群情洶洶之下,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勢。這一下,地方官府就急了,萬一真出了什麽亂子,那個冷面閻王可不會好好說話的!一時之間,他們就想著一邊增加彈壓的力度,一邊把情況飛報上官。
然而,讓他們沒想到的是,一個消息的傳來,竟然意外地讓這個想鬧事的勢頭,立刻有了轉變。
“鄉親們,鄉親們,好消息,好消息啊!”
“什麽好消息,這個時候,能有什麽好消息?”
“你們不知道麽?總督府在今日一早,就有命令了,你們要是不相信,可以去水師駐地看看,留守的水師準備下南洋了!”
“今天早上?這麽快?不可能吧?”
“有什麽不可能地,我那小兒子剛好請假在家的,都被緊急招回去了,就是說要出兵南洋的,說是要運送我們大明軍隊下南洋,去救我們的同胞!”
“……”
一開始,還是有很多人不信。這其實也不能怪他們,因為朝廷的反應,實在太快了,快到了讓他們不敢相信。特別是有萬歷年間的事情做對比,他們都不敢相信聽到的是真的!
然而,孫傳庭奉崇禎皇帝旨意出兵南洋,這是事實,孫傳庭也是雷厲風行,已經在那做了,看到的,聽到的百姓,隨著時間的慢慢過去,自然知道地就越來越多。
“你們不知道麽?其實總督府昨晚就已經下令了,水師駐地,昨晚就開始在補充淡水做遠航地準備了。一開始那麽熱鬧,還以為要出什麽事情了呢,沒想到是要去南洋那麽遠的地方!”
“朝廷真這麽好?怎麽總感覺像是在夢裡!”
“你犯傻了吧,當今聖上可是千古一帝,犯大明者,雖遠必誅知道不?北方的建虜那麽厲害,還不是照樣被皇上給滅了!以前我們這邊的西夷不也有,紅夷算是厲害了吧,現在呢?還有那些海盜,現在呢?告訴你們,現在的大明,和以前的大明不一樣了!”
“我不信,呂宋又不是大明,皇上還真會去管那麽遠的地方?”
“……”
在爭執之下,就有人倡議了“走,去看看,眼見為實!”
這個提議最實際,但等他們到的時候,港口已經沒什麽水師戰船,只有幾條小船而已了,孤零零地,看著港口很是空蕩蕩的。
明白了他們的來意,周圍的百姓,還有水師留守的人都告訴他們,水師已經奉令出發,前往安南,運送那裡的大明軍隊去呂宋,去救大明百姓了!
朝廷這一次行動的迅速,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他們沒想到,朝廷竟然如此在意遠在呂宋明人的安危。想著親人可能有了生還的希望,一個個就都激動了。
“以後我們下南洋,就再也不怕了,有朝廷會為我們做主,看誰還敢欺負我們!”
“皇上聖明啊!這是我們小老百姓的福氣!”
“……“
當然了,能第一時間看到朝廷真得出兵南洋,還只是水師駐地的百姓而已。不過出兵是事實,消息傳出,自然能平息其他地方的擔憂。
這個事情,通過聊天群,反饋到崇禎皇帝這裡後,才讓他回過神來,當即下旨,讓南下的水師大張旗鼓起來,就是要讓所有大明百姓都知道,朝廷說話算話,雖遠在南洋,朝廷也不會放任不管,就算是一戰也在所不惜。
這也算是一個好機會,可以用過來培養大明百姓對自己國家的認同感、自豪感。國家民族的感情,就是要朝廷,用實際的行動來影響,而不是用嘴巴喊幾句口號就可以的。
當然了,輿論宣傳也是很重要的。驛站系統的說書先生,在說完評書的間歇,都開始說南洋呂宋的事情。而剛辦起來的新聞社,就是通過聊天群即時發行的新聞,也多刊發和南洋呂宋有關的事情。不但是眼前呂宋正在發生的事情,還包括以前發生的事情,甚至是明人下南洋的各種事情等等。
在強大的輿論攻勢下,基本上大明南北的百姓,一時之間見面都會說點有關南洋的消息。又是將近三萬明人的生命,牽動了大明百姓的心。只要人心都是肉長的,多會擔憂遠在呂宋的百姓,是否最終能平安無事!
這樣的事情,要是換成以前,簡直不可想象!遠在呂宋的事情而已,不要說消息傳不過來,就算是能傳到國內,除了那些南洋明人的家屬親人之外,也不會有多少人關心。
可是,如今大明北方已平,雖然各地還有旱災水澇的,可朝廷有錢,救災能力也強,不至於餓死人。最為關鍵的是,有了聊天群的存在,有了說書系統和新辦報紙,這些措施加起來,一下就把國內的民情輿論掌握在了朝廷手中,掌握在了崇禎皇帝手中。
這種現象,按照崇禎皇帝的意思,就是大明百姓該增長點見識,開拓下視野,不要隻關注身邊的一州一府,一縣一省,甚至不要再隻局限於大明國內,而是要開眼看世界。看看除了大明之外的世界,到底有多大!外面的世界,到底是如何的!
有了這個基礎,那麽下一步的國策,建虜大明日不落,就會有一個良好的基礎。
這次的呂宋危機,就是一個這樣的契機!
當然了,不管這個事件本身如何,有一點,崇禎皇帝始終在堅持的,就是要盡量救下呂宋的明人。為此,他在未盡證實消息之前,就下旨給各地封疆大吏開始做出兵呂宋的準備。
“張五,呂宋情況如何,在臨時群中,每有變化,皆要報來!”這是崇禎皇帝對張五的要求。
張五自然不會不遵循,而且如今他的地位也不同了,相當受呂宋明人重視,就在明人的大本營中坐鎮。因此,情況也都有了解,不時就在群裡稟告一下情況。
“呂宋的邦邦牙人來了幾千人,大概有四千人,倭人大概六百,還有其他的,總共將近六千人,已經集結地差不多了!”
“我們是七千左右的青壯,四千多健婦,其他都是老人和孩子。現在大家都在忙,在加厚院牆,臨近的幾個莊園都連起來了。”
“情況不是很好,我們的刀槍不夠,人手一把都沒有,鐵器太少了。”
“西班牙人的火器太厲害了,我們的弓箭手就只有十來個人,都是獵戶,箭支也不多,根本沒法對抗!”
“……”
這一天,崇禎皇帝基本上就隻關注著這事情,聽著張五一點點地把呂宋的情況反饋過來,不由得很是著急。
呂宋島上的明人,試圖用莊園匆忙改建後作為抵擋侵略的依托,這根本就不現實, 西班牙人可是又火炮的。莊園的城牆,只要轟上幾炮就塌了!
還有,匆忙之間,呂宋明人連基本的武器都不夠用,這還真是要命!
這時候西班牙人的火槍,應該還是和大明沿海的那些一樣,都是火繩槍,可呂宋明人就沒有遠程武器,只有挨打的份啊,三段射,西班牙人不要太熟悉!
……
想著,想著,崇禎皇帝就不由得有點擔心,安南離呂宋的馬尼拉的距離並不近,鄭芝龍的水師運兵過去,也不可能開得多快,需要時間。可呂宋明人就憑他們目前的這些簡陋武器和防禦工事,能堅持多久?
這麽想著,崇禎皇帝恨不得自己的金手指是一座空間門,哪怕只能傳送物品也可以。那樣的話,就直接從國內傳送武器過去,把呂宋明人都武裝起來!
呀,這系統還是太垃圾了啊!崇禎皇帝心中暗暗感歎道。
這呂宋還真是太遠了,說句望洋興歎也不過份!大明國內空有這麽強大的資源,不說兵器什麽的,光是火器,就比西班牙人要先進,可就是無法立刻支援呂宋明人啊!
崇禎皇帝暗自感歎著,便掃過其他臨時群,還有主群,看到一條條地消息在刷屏,心中有點來氣哼,他們倒聊得樂乎!
這麽想著,他有點想施展個大禁言術,看他們還怎麽聊!
剛想到這裡,崇禎皇帝忽然腦中靈光一閃,一個主意冒了出來,不由得大喜過望!
有了,有辦法能立刻幫到呂宋明人,能讓他們堅持地更久一些了!
想到這裡,他便立刻行動了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