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這話,兵部尚書申用懋立刻反對道:“陛下,萬萬不可!”
“為何?”崇禎皇帝一聽,眉頭不由得一皺問道,“你是懷疑新軍的戰力,打不下建虜的城池?”
申用懋此時不管皇帝是否不悅,躬身奏對道:“陛下,臣的意思,如果要攻打遼東腹地的城池,恐怕大軍還在路上,建虜便已偵知消息,就派遣大軍過來攔截了!”
崇禎皇帝一聽,倒沒有繼續獨斷專行,而是思考了起來。這時,王承恩也開口說道:“盧中丞以為,他上次能潛行進遼東腹地偷取遼陽,主要原因還是建虜起大軍入侵朝鮮,而關寧軍佯攻,又吸引了遼東剩余的建虜,才有這個機會能神不知鬼不覺地潛行千裡而建虜不知覺。”
這話的意思,其實也是表明了態度,是支持申用懋的說法了。
他的話剛說完,劉興祚就接著開口說道:“孫閣老以為,如今建虜大軍盡在遼東,就算關寧軍再佯動,怕也無法吸引所有建虜。更何況建虜已有一次教訓,斷然不會再吃同樣的虧!”
崇禎皇帝聽完這些,不得不承認,他們說得確實有道理。要是新軍在路上被建虜截住,他雖有自信新軍能打贏建虜。可那是在建虜的家裡打仗,就算打贏一隊建虜,後續還會有源源不斷地建虜殺過來。最終的結果,恐怕新軍就會耗死在遼東。一如當初白杆軍和戚家軍的聯合,就是被建虜給包圍,最後戰死渾河的。
想到這裡,他當即點點頭,立刻承認道:“諸位愛卿言之有理,朕確實有點紙上談兵了!”
他這話一開口,像不是很熟悉他的代理禮部尚書孫元化,就很是詫異了。他沒想到,皇上竟然這麽胸懷寬廣,被臣子所說之後,也並不會惱羞成怒,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以前的皇上,可不會這麽乾脆承認自己錯了的!
他不知道,對於存粹的古代帝王,自然是他所想的那種。可如今的崇禎皇帝,卻是後世的觀念,自然就不同了。
正在這時,劉興祚又開口說道:“孫閣老以為,或許可奪取臨海之城,如此可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建虜援軍抵達之前攻下,比如說,蓋州衛!”
聽到這話,崇禎皇帝腦海中立刻想起蓋州衛的地理位置。不過在場的大臣未必能知道,因此,他一揮手,便讓內侍傳來遼東的大幅地圖,掛在屏風上,讓底下諸位大臣都能知道蓋州衛在那裡。
一看之下,溫體仁等一眾大臣盡皆點頭。這個蓋州衛,臨海,確實能做到出其不意地攻擊。
“陛下,臣以為蓋州可也!”申用懋向崇禎皇帝躬身奏道,“如若建虜重兵來攻,我軍也可從海上撤走!”
眾人一聽,都是連連點頭,甚至有人小聲點評道:“此次進退自如,確是首選之地也!”
不過就在這個時候,王承恩卻又開口說道:“盧中丞說,遼東苦寒,如今之冬季,海面必定結冰,如何能退走?”
一聽這話,剛才文華殿內還輕松的氣氛頓時就沒了。是啊,這年頭的冬天,是一年比一年冷。東北的海面,估計很早就會結冰的。而建虜肯定不會放任蓋州被明軍佔領,畢竟這裡離海州不遠,而海州的後面不遠,就是遼陽重鎮了。
可要不是選蓋州,那還有其他地方麽?遼東沿海到了冬季,可是全部都會結冰的啊!
一時之間,文華殿內頓時安靜了下來。所有人都有點無奈,好像沒有好的選擇。就連王承恩和劉興祚也沉默了,顯然孫承宗和盧象升也沒有好的對策。冬季,實在是太不利了!
不過,別人不說話,
崇禎皇帝卻開口說道:“以朕對新軍的估計,只要物資充足,在蓋州堅守一個冬天是沒問題的!”一聽這話,所有人都吃了一驚,臉上都是不相信的表情。開玩笑,就那麽一點人馬,在外無援軍的情況下,在建虜的攻勢下,要守住一個冬天,這可能麽?
看到他們這個表情,崇禎皇帝不由得一笑道:“朕有這個把握,新軍不會讓朕失望的。”
“陛下,新軍真有這麽強?”兵部尚書申用懋不由得帶著懷疑確認道。
這一次,崇禎皇帝還沒回答,戶部尚書畢自嚴帶著一絲不甘心的語氣先回道:“新軍消耗的物資,都快趕上京營了!”
一聽這話, 文華殿內眾人頓時又是一驚。要知道,新軍可只有五千多人而已,而京營,則是有將近五萬人馬的。兩者的物資消耗差不多,那……那這新軍完全是用錢在堆的啊!
崇禎皇帝點點頭,好像是確認了戶部尚書的話,又似乎是在回答兵部尚書的疑問。他而後提高了聲音,自信地道:“新軍將士,原本就是真選拔之邊軍的精銳,如今又用戚大帥兵法練之,其師將曹變蛟向朕保證,絕不負朕望!”
聽到崇禎皇帝再次這麽肯定地說話,文華殿內的大臣們互相看看,臉上都是驚訝,他們沒想到,皇帝竟然真能折騰出一支強軍?
一直以來,都有過練兵、練強兵。可在崇禎初年,徐光啟就曾奉旨練兵過,最後不了了之;在原本的歷史上,孫元化也練兵過,最終卻練出了一支叛軍。所謂練兵,不是練了就一定是強軍的!
眾人這麽想著時,就聽劉興祚說道:“孫閣老說,訓練和作戰完全是兩回事,陛下之新軍能否堅守一個冬天,閣老保留意見!”
一聽這話,有幾個臣子不約而同地點頭,心中想著:還是孫閣老的資格老,帶兵經驗又足,才有這個威信能說出這些話來!
崇禎皇帝一聽,不由得皺起了眉頭,自己是相信新軍,可這些大臣似乎並不相信,難道要自己乾坤獨斷?
正在這時,戶部尚書畢自嚴又開口奏道:“陛下,新軍遠征遼東,要奪取蓋州並堅守一個冬天的話,臣怕朝廷也拿不出那麽多物資。”
說到這裡,他看皇帝看向他,就馬上又補充道:“主要是糧草,如今大明各地皆須糧食,實在是僧多粥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