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一人單膝跪地,向堂上坐著的那人稟告道,”這兩天奴才所部探馬損失俱增,奴才以為,明狗加大斥候力度了!“
堂上這人,須幾乎全白,怎一看,怎麽都有五六十歲的人了。他雖然坐在威嚴大堂上,周圍親衛持刀林立,聽著軍情稟告,可總感覺他似乎提不起什麽勁來。
他就是鎮守遼陽的奴酋,滿清四大貝勒之一的愛新覺羅阿敏。雖然他實際年齡才五十不到,可鎮守遼陽後的這些日子,顯然不怎麽好過,以至於原本還有野心覬覦帝位的他,都老相了很多。
此時的他,聽到軍情稟告後,已經有點麻木了,揮手不耐煩地說道:“這都多少次了,明狗又在吸引我大清注意,想要在什麽地方搞出什麽么蛾子了吧!”
一直以來,鞍山驛堡和遼陽之間的斥候戰從未停過,有的時候,明軍突然有加強斥候,不知多少次,讓遼陽這邊以為明軍要準備攻擊遼陽,不得不同樣調兵遣將,加強戒備。可精神高度緊張了一番之後,明軍又偃旗息鼓,什麽事都沒有乾,讓遼陽這邊很是驚慌了一陣。
雖然後來的幾次,也確實有過動作,可明軍在遼陽這邊加強的斥候戰,卻只是為了吸引大清的注意力,而後在其他地方行動。就比如最近的一次,就是在鎮江堡劫糧。
這麽搞來搞去,時間長了,阿敏真是麻木了。雖然他多年征戰沙場的經驗告訴他,這樣不好,可沒辦法啊,大清的實力就這麽一點,又打不下鞍山驛堡,只能這麽耗著。
這耗著耗著,也不知道在那一次明軍突然加強斥候戰後,就真得對遼陽動手了。以前的時候,他還非常在意這個。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可緊繃著的神經,繃久了之後,一直沒見明軍對遼陽有真正的攻擊。次數多了,糧食物資,還有兵力的持續消耗,實在是讓他振作不起來了。
一如這次,阿敏都沒什麽緊張了,揮手說道:“讓各部加強戒備即可,另外,照舊例,往沈陽一封軍情奏報。就這樣!”
說完之後,他站起來升了個懶腰,精神頭實在有點不濟了,還是去休息吧!
遼陽到沈陽的距離,不用一日快馬就能趕到。同樣老相了很多,也瘦了不少的皇太極,接到阿敏的軍情奏報時,同樣感到無奈。
不知道明軍的具體情況,只靠斥候戰的烈度做出判斷,實在是沒法判斷!
感覺到情報的匱乏,皇太極就忍不住想起自己派往關內的人。
最開始的時候,是派了寧完我去,結果隻讓江湖中帶了一次消息回來後,就再無音信;原本以為范文程比寧完我要有本事,可沒想到,他進關之後,竟然過了這麽久,都音訊全無。
那關內就仿佛是一個無底洞,他感覺再派人過去,都是沒有什麽用處。如今這種沒有消息的情況,真的是聾子、瞎子,空有一身戰力,卻全然用不出來。這被動挨打的滋味,實在是讓人難以忍受。
因為朝鮮過來的糧食再次被登萊巡撫盧象升給劫走,如今大清的士氣格外低落,這死氣沉沉的樣子,完全不像剛開國幾年應有的現象。想想幾年之前,還不是這樣的,這轉變也真是太快了!
如今這些情況,皇太極還在努力避免,一直在宣傳,告訴他的大清子民,只要熬到秋收,大清就不會再缺糧了。可是,這種宣傳的效果並不好。
至於原因,皇太極其實心中也有數。一年年,一次次地說著這事,可最終一次次都沒有成為現實。次數多了,這話就沒人信了。
想到這裡,皇太極也丟了那封軍報奏章,斥候戰的烈度增加,又不是第一次了,他在這種情況下,也沒有別的辦法。沒有準確的消息,他甚至都不敢派動一兵一卒。
歎了口氣,從禦座上站了起來,徒步走出殿外,看著天空的雲彩,有點呆呆地出神。他的心中,不斷地在向老天爺問:“大清的出路在哪裡?”
鼇拜就隨侍在皇太極的身後,默默地看著昂頭看天的主子,心中對此感到非常憋屈。明明大清的戰力強大,以前打得明軍都不敢野戰,就是很好的證明,可如今倒好,明軍斥候在囂張,大清卻有了避而不戰的意思。還有,大清國內的死氣沉沉,就猶如垂死老人一般,這也讓鼇拜這個大清第一勇士感到份外的不適。
正在這時,皇太極忽然說話了,就見他指著宮外方向說道:“以前的時候,朕不時還能聽到宮外傳來的喧嘩聲,那個時候,朕覺得有點吵鬧,那些人不懂禮儀,禁止皇城周邊再有喧嘩之聲。可如今,朕不知為何,卻很想再聽聽宮外傳來的笑聲,還有那充滿自信地豪邁聲音,無所畏懼地囂張聲音。朕……朕這是怎麽了?”
鼇拜聽了,心中感同身受,此時的他,感覺自己也很想聽到主子所說得那些聲音。大清如今的暮氣沉沉,實在太讓人難受了。
他正在想著要說什麽來回應下主子的話時,就聽到宮外傳來急促地腳步聲。如今這宮裡都非常安靜,那聲音就有點響。外面說話的聲音,也不實傳進來,隱約能聽見。
“……朝鮮……”
“……殿下讓八百裡加急傳消息過來……”
聽到隱約地話,頓時,皇太極的臉色變得很是難看,就算自覺無所畏懼的鼇拜,也同樣臉色一變。實在是這幾年來,一次又一次的八百裡加急,每次收到的,都是讓他們難以接受的壞消息。這次數久了,在皇太極等人的心中,八百裡加急和壞消息,幾乎是等同了起來。
這個時候,又是八百裡加急,這會是什麽壞消息?聯想起從遼陽阿敏那送來的軍情奏報,皇太極忽然心中一驚,該不會是明國兵去攻打朝鮮了吧?要真是這樣,大清是救還是不救?派兵去救的話,遼陽、沈陽怎麽辦?糧草物資又從哪裡來……
一個個頭疼的問題冒出來,皇太極都感覺自己要站不住了。那些人時刻惦記著這位置,你們可知道,如今在這位置上,每天有多難熬?
皇太極這麽想著,此時甚至突然冒出一個念頭,都不想聽這從朝鮮過來的八百裡加急的奏報。
然而,就在這時,庭院那邊,轉出了一名內侍,臉上並無一點難看之色,急匆匆地過來。
“主子,主子,好像不是壞消息。”鼇拜眼尖看到,心中一喜,連忙上前一步,靠近皇太極之後,獻寶般地提醒道。
皇太極的視力可沒鼇拜好,原本都想轉身回崇政殿內,不過得到鼇拜提醒,心中頓時一喜,連忙定睛過去。
此時內侍急匆匆地過來,又離得近了一些,連皇太極都能看清了。果然如鼇拜所言,真沒有以前報信時候的慌張。
這一下,不自覺地,皇太極竟然往前走了幾步,就恨不得能第一時間聽到這次朝鮮過來什麽好消息,竟然是用了八百裡加急傳遞過來?難道……難道是朝鮮那邊又得到倭國的大批糧食了?
“陛下,朝鮮八百裡急報,倭國大捷,並有意外收獲!”內侍說著,雙手奉上加急文書。
一聽這話,皇太極那顆激動地心頓時就冷了好多。不是糧食!倭國大捷,這和大清又有多大的關系,對大清目前處境的改善,又能有多大的幫助?
這個時候,皇太極忽然現自己竟然已經步下台階。於是,他連忙止步,拿著加急文書,也不急著打開了,轉身緩緩踱步到崇政殿內後坐下,才抽出加急文書看了起來。
鼇拜一直跟在他的身邊,看著主子的動作,他心中湧起的期待之心,也落了下去。倭國?倭國關大清屁事,又不是送糧食過來!
這時候,在滿清上下的眼中,糧食才是第一位的。
鼇拜正這麽想著,忽然就看到皇太極的臉漲得通紅,一下從禦座上站了起來,似乎有點急不可耐的樣子,手中握著那份加急文書,口中忍不住在說道:“太好了,太好了,這真是太好了!”
看到這情況,鼇拜有點意外,主子一向穩重,怎麽會如此地表現?他心中好奇之下,連忙問道:“主子,有什麽好消息麽?”
皇太極一聽,似乎是心中喜悅有了泄口,立刻轉頭看向鼇拜,臉上滿是笑容地說道:“倭國大捷,靠近朝鮮的倭國九州島,已基本在豐臣國松的控制下。以後我大清從朝鮮出去倭國的話,將會容易很多。最為關鍵的是,沒想到此戰,還和西夷聯系上了。英俄爾岱甚至和西夷已經談好了聯盟條件,只要我大清信奉天主教,只要我大清能繼續幫倭國天主教奪取天下,那西夷將全力幫我大清。”
說到這裡,他甚至有點失態地一把握住鼇拜的手說道:“明國的火器,全是西夷所教,還有,我大清一直沒有水師,西夷也承諾,只要大清肯和西夷聯盟,也定會派出水師來幫大清。信中還說,明國的水師,在西夷的艦隊面前,根本不值一提。我大清對明國的短板,有了西夷的幫助,很快就能補上。到時候……”
皇太極興奮地說到這裡時,鼇拜忍不住插嘴問道:“主子,那糧食呢?”
對他來說,主子剛才說得這兩個事情,都還很遠,目前大清最需要的,就是糧食!糧食!糧食!
聽到他的體型,皇太極激動地情緒終於冷靜了一點,同時他也現,自己竟然抓著鼇拜這個奴才的手,失態,太失態了。
他連忙收回自己的手,不過臉上還是帶著激動,笑著一拍手中信道:“只要我大清繼續往倭國派兵,為豐臣國松打下更多的江山,豐臣國松也承諾了,必定會收集盡可能多的糧食回報大清。呵呵,英俄爾岱在心中說了,倭國德川幕府的軍隊,其實和以前的明軍差不多,大清軍隊打敗他們,並不困難!而且倭國還不如明國,他們地方上分什麽大名,就是各路諸侯,各有各的算盤,並不齊心。”
說到這裡,皇太極感覺自己說得有點多了,就沒再說這個話題,只是吩咐鼇拜道:“快,傳朕旨意,朕要開朝議!”
所謂的朝議,壓根不能和大明的朝議相比。滿清朝議的人,其實就那麽幾個王公貝勒而已。沈陽城也不能和京師相比,很快地,人就都到了崇政殿內。代善原本想不來的,可聽說是有好消息,就也過來了。
他們見到皇太極的第一面,就好奇地問,是有什麽好消息?
對於他們來說,這幾年來的好消息,簡直就如鳳毛麟角一般,太稀少了!如今聽說有一個好消息,他們又如何不好奇!
這一回,皇太極已經剛興奮過,倒也沒那麽激動了。他好不容易才有一個好消息,自然要拿捏一下。先說些他的先見之明之類的,布局朝鮮,加強和倭國的聯系等等,這聽得底下的豪格一肚子的不高興,英明個屁,把自己親兒子的太子之位廢了,封了仇人為皇太弟,這是人乾的麽?
現在還說這決策英明,還在誇多爾袞,你知不知道,阿濟格在鎮江堡失敗後,逃到朝鮮拒不回來,這眼中只有那多爾袞而沒有你了,你這是養虎為患,懂不懂?
真他娘的豬腦子!
禦座上的皇太極不知道自己兒子在想什麽, 要知道的話,估計會劈了豪格。此時的他,終於在說完自己的先見之明後,把加急文書中的消息說了一遍。
最後,他帶著興奮,又異常鄭重地說道:“只要大清熬到今年秋收,我大清又能補足軍器和水師這兩塊短板。如此一來,朕就不信了,明國還能如此囂張?”
說到這裡,他頓了頓後又斬釘截鐵地說道:“西夷的火炮比明國的還厲害,朕就是砸鍋賣鐵,也要造他個八百十門,一字排開,把明國的堅城,一座座都轟塌了!”
嘗過被紅夷大炮轟得滋味,如今他就想著,把這滋味還給明國,還給明國那個年輕的皇帝!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