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雪主天下》第42章 琦玉
  天子的孤獨寂寞很快遇到了合適的女子,可惜這個女子卻依然不是明珠。在短短的三個月間,又一個美麗的臻妃出現了。

  這個女子和天子的相遇極為綺麗,在天子一次漫步禦花園之際,突然撿到了一本九書,上面密密麻麻注滿了娟秀的筆記。天子細細閱讀,嘖嘖稱讚,讚道此女有詠絮之才。

  天子身邊的太監自然是伶俐人士,立刻打聽出了書的主人,果然是個字如其人、清秀可人的美麗少女。從此,一個宮中最不起眼的小答應一步登天,成為了新的專房之寵,臻妃。

  天子喜歡的永遠是與他志同道合的嬌俏活潑的美麗女子,只是這個女子的名字不可能是明珠。在我身體複原後去宮中感謝明珠的幫助時候,小紅談起了這個如今被整個紫禁城津津樂道的逸事,滿是不屑和恨意。

  不經意的,明珠的聲音斜插進來,半是遲疑半是試探:“臻妃的閨名叫做琦玉,冬末你可認識?”

  我卻啞然失笑,師兄的堂妹,怎會不知。

  此次相遇是師兄的授意,還是琦玉自己的努力,不得而知。寂寞宮牆中,誰也不想碌碌無為,默默白頭。一時的絢爛雖然短暫,但好過於默默綻開再迅速凋零。

  宮中女人最怕的是年年花落無人見,空逐春泉出禦溝,待無人察覺,已是朱顏辭鏡花辭樹,最是人間留不住。琦玉在入宮采選後,便默默無聞,苦苦蟄伏,終於迎來了這機會,不知該為她歡喜還是感歎。

  其實沒有琦玉,也會有其他的花紅柳綠出現。自古帝王多情又薄情,其余的宮人們聽說琦玉的成功,也只能怪自己道行不夠,心思不深,讓他人拔得了頭籌。

  我和明珠都陷入了沉默。我們都深知琦玉的背後必然有師兄的影子,或明或暗,亦深亦淺。

  也許上次的事件警醒了師兄,宮中的每一步都極為凶險,我們需要在皇帝的身邊也有自己信任的人,否則世事難料。師兄向來不會腹誹或者背後議論天子,但此次事件天子毫無猶豫的同意犧牲珍妃的選擇,也不免讓帝黨的人心裡暗暗生出擔心。

  師兄本與天子為親人,又相伴長大,經常讚天子宅心仁厚,為一代仁君。但師兄經歷種種,也不能全然相信天子仍是幼時那個與自己肝膽相照的兄弟。以上種種,師兄從未向我提起分毫,應是希望我不知道每一件事情的背後是如此多人的計量、妥協和自私。

  師傅和師兄希望,我就持續做簡單的冬末,看雲卷雲舒,花開花落,星明星暗。

  在臻妃正式冊封的大典上,大雪紛紛,漫天飛舞,給琦玉的明麗又添了一分朦朧之美。

  身著縷金百蝶的娟紗繡花長裙,輕輕的罩著紋織錦羽緞鬥篷,更是窈窕動人,楚腰纖纖。?臻妃盈盈跪拜天子和明珠,雪花環身,襯得仿若雪中仙子飄然下凡。

  明珠邀我觀禮,也許是距離太遠,明珠的表情影影綽綽,無喜無悲。少年天子的眼中滿是憐惜和疼愛,昭示著眾人天子的心意。

  無人關心的是,同一時刻,冷宮中抬出了隕去的珍妃,她雙目圓睜,瘦削不堪。

  冷宮一個妃子的生死本默默無聞,唯有大雪簌簌紛紛,在送行和祭奠這個曾經豔絕紫禁城的女子。

  在我被關押之後,師兄和師傅又恢復了隱隱的默契,可以自如相處。師傅看到了師兄為我不舍不棄的真情,看到了師兄為我不眠不休的照顧,也看到了我在神智迷失時候卻心中唯難念師兄的不怨不悔。

看著我們,師傅是否會回憶起了和母親相依的歲月。  只是在恢復期間,師兄偕我手在梅花樹下緩步,總會不經意間遇到師傅。師傅並不打擾,只是駐足觀望,可眼神裡並沒有我們,卻是氤氳朦朧,仿若有個女子在他眼前翩翩起舞,奪人心魄。

  師傅和師兄開始一起合作軍事改革。以往所有的武器都是向外國采購,耗費大額國庫,往往武器的質量欠佳,損耗率較高,且無法維修。自從漢陽鋼鐵廠落成以後。師兄便一直在如何研究自己生產武器上放了心思,師傅也有此意,兩人一拍即合。

  數十個不眠不休的夜晚之後,我默默地為他們燃上了沉香,續好了茶水,便默默退出。

  師傅、師兄、表哥、公孫兄和為民兄還在書房裡熱烈討論,沒有留意到我的進出。我幸福地看著書房, 燭光下晃動著的剪影。

  好久沒看到元府如此生氣勃勃,連氣息都是溫馨得沁人心脾,師兄和師傅都在的地方是家。今夜大雪初畢,星光燦爛。

  最後,形成了震驚朝野的改革方案——在軍器上,朝廷在兵部新設兵器監。

  各種軍器配件,均為軍器監制定相應的尺寸規格,引入各處民間商坊,按照此規格生產。如此兵器中若任何一個部件損壞,則隨時可以互換修理,同時亦可提升民間商坊生產軍器的質量。如某些大型的武器,若用標準化生產,可提升生產能力。因為各部件按標準化由不同的商坊生產出來,並不需要多年的熟練工人才能完成。經驗豐富的熟練工者,秩序負責最後的裝配和一些難度較高的部件生產。

  商人本身就是接受能力和創造能力最強的階層。以前因為兵器凶險,為了朝廷的安全,多由國家壟斷,此次放開,一下子鼓舞了商人的熱情。

  各地兵器商坊紛紛開張,許多金發碧眼的國外能工巧匠也被商人們遠渡重洋,重金聘請。

  師兄和公孫兄一直奔走倡議,國家設立的通譯館也終於落成,形成官方翻譯西洋和東洋先進知識的常例機構。以往此事皆由民間書院自發負責,但畢竟零散和不成規模。子明兄本一直不肯出仕,但在通譯館這件事情上終於同意兼任館長,瑪麗被聘為顧問,按照九書的九個領域,專門進行相關領域書籍的翻譯,月余便形成了百人規模。

  子明兄感慨道:“九書為啟民智之始,望通譯館有九百本書,九千本書後,中原可再領風騷。”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