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我就給你說說。”蕭英停頓了一下,說道:“嗯,東征有三哥陪著你,他是老軍伍,你多向他請教。”
“那是自然。”孟九成感慨地說道:“有幾位師父的教導愛護,對九成真是幸事。”
“嗯,你小子還算有良心。”蕭英笑得挺滿意,卻伸出手來,“把望遠鏡趁早拿來,那就更有良心了。”
孟九成呵呵一笑,說道:“已經找人打造了,五師父很快就有討好明鐺的玩具了。不過,您想娶明娘子用得著那麽麻煩嘛?說媒下聘,成親洞房,多簡單。”
蕭英撇了撇嘴,對孟九成很是鄙視的樣子,擺了擺手,說道:“大人的事情,你個小年輕兒懂什麽?”
得,我不懂,你繼續玩你的浪漫吧!可話說,這年代,男女之間需要浪漫嗎?感情是睡出來的,連這都不懂,還跟我這裝老鳥呢!
…………
南宋寧宗嘉定年間(1208—1224年),宋金之間雖然表面上有“紹興和議”、“隆興和議”維持著屈辱而脆弱的和平,實際上大小戰事從不間斷。
而金國外有西夏騷擾、蒙古進攻,東北有耶律留哥叛變和蒲鮮萬奴建立的東夏國,東有紅襖軍的叛亂,已經面臨三面被困,頹喪之勢已非常明顯。
南宋對金之衰落也看得清楚,金朝南遷之後,宋廷朝臣圍繞對金是和是戰展開了激辯。
出使金國的真德秀便指出金國的滅亡之兆“大抵可見”,然而“習安者易製,崛起者難馴”,蒙古才是未來的心頭大患,因此當務之急仍是“內固邊防,外精間諜”,密切注意局勢的發展。
權工部侍郎徐應龍也不無擔憂地說:“金人窮而南奔,將溢出而蹈吾之境。金亡,更生新敵,尤為可慮。”
可見,宋廷雖然上下苟安不思進取,但在對蒙古的態度上還是很謹慎的,很多大臣都意識到這可能會是“宣和舊事”的重演。
盡管如此,可是當大臣喬行簡提出“強韃漸興,其勢已足以亡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古人唇亡齒寒之轍可覆,宜姑與幣,使得拒韃”時,卻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認為這是“召侮之端,致寇之本”。
更有太學生痛斥這是賣國行為,要求將喬行簡等人處斬。一時之間史彌遠也沒有辦法,隻好依從眾意,罷歲幣、絕使臣。
後來人讀史,由結果可以逆推求證,當然會認為在蒙古人勢力興起的形勢下,金已經由過去的仇敵轉而為今天的緩衝國,只要金能抵禦蒙古人的進攻,南宋繼續向金輸納歲幣也是未嘗不可的。
況且,歲幣對於南宋來說並不算沉重的負擔,與金國的貿易很容易便能賺回來。若不與金朝絕交,繼續輸納歲幣,則有利於金人抗蒙,這樣,南宋也有機會舒緩時間,組織力量,對抗蒙古人的南下。
但若不具有後世的思維,而是身為宋人,難道對金人不是恨之入骨?金兵南下,擄取徽欽二帝北歸,包括皇室在內的朝廷上下被洗劫一空,收復失地以報世仇的呼聲,可是從來沒有停止過,難道還要繼續屈辱地供給歲幣?
所以,喬行簡等人的看法雖然正確,但卻過於冷靜,在感情上,是很難讓人接受的。
盡管如此,南宋朝廷也只是在“滅金”的呼聲上最為響亮,對“聯蒙”卻極為冷淡。就連主張滅金以報世仇的真德秀,也認為“今之女真,即昔之亡遼,而今之韃靼,即向之女真”,認為聯蒙滅金可能重蹈當年聯金滅遼的覆轍。
朝堂上的爭論算是有了個結果,就是停納歲幣、停派使臣。
而在宋金關系變化的關鍵時期,不僅是朝廷決定著相關政策,地方大員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比如,李玨與崔與之這二位坐鎮淮東防務的重要人物,都深知宋金關系薄弱,和約難以持久,而且都深感邊防薄弱,一邊大力築城固邊,一邊上書朝廷,要求招徠北人,以期北伐恢復中原。
不過,崔與之強調守禦,對招納北人的態度,較為保留,審慎;李鈺則積極主戰,圖謀恢復,有意招納北人,甚至利用這些人偵察敵情、襲擾金兵,並鼓勵他們從事恢復故土的事業。
就在宋金爆發戰爭前,淮東便不斷發生侵擾金境漣水、東海,以及圍攻泗州等情事,應與李鈺的策劃有關。
史彌遠擔心惹怒金人,並不願光明正大的招納南投的北人。但也覺得北人勇悍,或可成為牽製金人的力量,便密令製置使李玨與知楚州應純之等官員接待他們,並拔付了一定的錢糧。
既然是密令,也就是默許,當然不會廣為人知。知楚州應純之便以回收銅錢為名,悄然廢去對渡淮河的禁令,來淮南的人不加阻止,倒是給予適當安置,並開始招募北人組建“忠義民兵”。
對南渡逃難的北人來說,這無疑是個好事情。對孟九成來說,淮河解除封鎖,無疑會對他散布消息有很大的幫助。
而經過十數天休息、整編的紅巾軍,再次行動,由縣城出發,五千余大軍東征日照。
通過蕭英的指點,又與王忠峰、韓守仲等人重新商議,孟九成改變了作戰布署。
大軍順利佔領坪上鎮後,分兵三路,韓守仲作為南路,取團林、馬站、石橋等鎮,以為南方屏障;王忠峰為北路,取巨峰、濤雒等鎮,防禦北方。
孟九成則率中路軍連下碑廓、虎山等鎮,進抵嵐山。
此次東征,紅巾軍終於露出了些許鋒芒,不管是地主、土豪的自保武裝,還是打著紅襖軍旗號的草莽賊寇,不投降便消滅,投降則收其軍、打散編入部隊。
盤踞在日照縣的各家武裝多不過千人,少的只有一兩百,在紅巾軍猛獅搏兔般的強力打擊下,或敗或降,被盡數掃平。
接著,紅巾軍主力向北移動,在濤雒鎮集結,準備攻打日照縣城;另一部則在南以虎山鎮的龍王河為防線,築壘建堡,警戒海州(現連雲港地區)之敵。而政務人員和民團教練隨後抵達,分赴各村鎮,實施新政,穩固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