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朝著帝國前進》第二百章 非不願,實不能也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李康坐在亭中石凳上,望著新雨之後的竹林,十分突兀的背出一段《黃帝內經》來。

 這是之前在終南觀,李康和孫思邈談天說地之時,李康向孫思邈求教養生之道。孫思邈就用的這段《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岐伯回答黃帝的話來回答他的。

 “孫先生的想法是好的,但諸事繁雜,連綿不絕,兼之意外突發,防不勝防…十萬生民系於一身,百業初創,前途未明,唯有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教我如何起居有常,不妄作勞?非不願,實不能也!”

 李康幽幽的說道,沒人附和,他也不需要有人附和,只要身邊的人能聽懂,將他的閑時感慨傳播出去就行了。

 剛剛代李康巡視歸來的方以智確實聽懂了,當初李康與孫思邈聊天的時候,他就在身邊。

 當初孫思邈可不僅僅隻說了這一段,後面緊接著的話孫思邈也一字不漏的全部說完,“所以能年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這是明著說養生,實則說治政,隱晦的向李康表達不同意見,規勸李康“合道”。

 道家的治國方針,中心思想就是“無為而治”,通俗點就是老百姓愛幹嘛幹嘛,政府不要多管閑事,追求自然、質樸,“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祥和寧靜,自給自足,活在當下,享受當下。

 而李康的施行的政策中,有法家的影子,比如大理寺以及繁雜的法律條文;有兵家的影子,比如職業兵以及對周邊土著霸道強硬的處事態度;有墨家的影子,比如科技司、研究院和工廠;有縱橫家的影子,比如外交部;有儒家的影子,比如典禮司以及學校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甚至有雜家的影子,內閣和秘書處都有集眾智的意思在裡面…

 但就是沒有道家的影子,甚至和道家風馬牛不相及,完全南轅北轍,道家講究“無為而治”,李康卻是恨不得什麽都要管,如果條件允許,最好拉屎撒尿都要先報告一聲。

 當然對於後一點,李康並不覺得有什麽大不了,難道開大會或者上課的時候,不需要事先舉手申請嗎?搞笑!

 歷朝歷代以來,皇權不下鄉,廣大農村幾乎可以算是村民自治狀態,朝廷的影響力有限。

 而受朝廷直接管轄的是城市,但古代一個縣才有多少吃公家飯的?官吏全算上,以明朝為例,分為主官(縣令,一人)、佐貳官(縣丞、主簿,大縣三四人,小縣甚至沒有)、教職(教諭、訓導,各一人,不入流)、雜職(巡檢、驛丞、各局所大使,大縣十數人,小縣不設)、首領官(典史,一人,不入流)、吏員(司吏、典吏等,大縣十數人,小縣數人),這些都是正式拿朝廷俸祿,在吏部有存檔的在編“公務員”,平均每縣約三十人左右,而一個縣,平均下來怎麽著也得有三四萬人吧?

 剩下的像什麽仵作、僧會、道會、雜役(衙役、庫子、倉老等),特別是雜役,人數雖然龐大,達到上百,甚至數千人,但不算朝廷編制,屬於賤籍。

 而現在的華夏呢?一個縣的警察編制就不止三十人了!

 每個縣都設有縣令、縣丞、縣尉,縣下設局,中央有多少個部,縣下就有多少個局,每局有正副局長,局下還有若乾科,科設正副科長,下面還有一大票科員,這是縣裡,縣下面的每個鎮又有一套班子。

 以上是行政機關,還有服務機關呢!各學校的教職員、各醫館的坐館醫生、各協會的理事、各工廠的正副廠長及各層主管……

 一一算下來後,一個縣的在編公職人員數以千計,管理方方面面,簡直是喪心病狂!

 雖然現在大多職位還是處於空缺狀態,但坑仔,還怕沒蘿卜插上?早晚的事嘛!

 這種高壓統治氛圍,怎能不讓道家人士感到窒息?他們隻覺得自己身處一座無形的牢籠中,無法呼吸,毫無自由可言!

 不僅僅是道家人士,其他人或多或少都有這種感覺,當然不包括法、兵、墨三家,嗯,墨,專指技術人員,其他的墨家亂七八糟的思想,李康極其不喜,根本不予承認,嚴格意義上,墨家才是最慘的。

 再加上李康重工商,誘民以利,這又讓一大幫子“道德楷模”看不慣,只不過李康懶得鳥他們罷了!都知道了未來的發展趨勢,還在那唧唧歪歪,不是讀書讀傻了,就是包藏禍心!

 當然,李康不認為孫思邈也是這樣的人,孫思邈應該是純粹看不慣現在民間的浮躁,人心漸漸不古,他有些擔憂。

 李康也很擔憂,相比較孫思邈,他可是過來人,舊世界為了發展經濟付出了怎樣的代價,他可是親身體會的。

 所以,他看中了儒家的洗腦…教育能力,這才不遺余力的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並且大力宣傳好人好事,給予重賞。

 畢竟光口頭表揚,然後給個大紅花、錦旗啥的是調動不了民眾積極性的,這就跟“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是一個道理,由此可見,孔老夫子確實見微知著、洞察人心,比一幫後世惡心的徒子徒孫強多了。

 至於惡人惡行?知道有這回事就行了,處理完惡人,這事就過去了,沒必要弄的天下皆知,影響華夏人民的形象不說,還容易教壞人,得不償失。

 人民從來都只有有限的知情權,也只需要有限的知情權!

 不過,李康做的再多,當老百姓的流動性加強,眼界開了之後,永遠也沒辦法回到“老死不相往來”時的淳樸了,這是真的,孫思邈擔憂的也是這個。

 非不願,實不能也!

 方以智完全明白!找本站請搜索“”或輸入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