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查士丁尼的羅馬》第22章 槍的故事
    除了經濟政治上的改革之外,1905年還有不少事情要處理。比如說俄國的軍隊。

  尼古拉二世在武器製造上沒有什麽好的想法。步槍方面,一戰的好槍不少,毛瑟98K,李恩菲爾德,一打新興半自動步槍等等。

  不過,對於俄國嗎?在歷史上,俄國人不肯花費力氣去興建工廠,生產炮彈、步槍和子彈。一戰爆發後,俄軍的步槍缺口每年在300萬支左右,甚至不惜支付重金,向日本買三八式步槍。這種槍並不先進,而且到最後槍沒交付,黃金卻落到了日本人手裡——因為俄國革命了,所以其他國家給俄國造的槍,不僅是日本的槍,還有美國等國為俄國造的大量莫辛納甘步槍也沒有交付。

  1915年時,700多萬俄軍中有三分之一的士兵拿不到步槍,三個人兩把槍怎麽打?很簡單,你的戰友死了,你就可以撿起他的步槍,而按照俄國軍隊的傷亡率,這樣的機會是很多的……

  諷刺的是,這種令人悲傷的事實,反而在某種程度上化解了尼古拉二世個人的尷尬,因為他本人在武器生產上確實沒有什麽好的見解,也就是死記硬背圖紙資料,再借鑒一點少得可憐同時也不知道是否靠譜的歷史經驗,如果他現在是德國的威廉皇帝或者奧匈帝國的斐迪南大公,此時恐怕早已經羞愧得無地自容,為自己無法為本國開發新的武器裝備著急。

  不過他現在是俄國沙皇陛下嘛,那他就不用這麽自責了,反正俄國工業就是那副熊樣,都三個人扛兩把槍了,你還想要什麽先進武器?我可以給你全套圖紙全套數據全套說明全套資料,但是你造得出來嗎?

  比如說之前尼古拉拿出圖紙命令進行研究的MG42機槍,其實壓根就沒指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派上用場,現在的俄國有金屬衝壓技術,但是比德國那可是差遠了,只能做技術儲備而已,更何況,彈藥也不夠。同樣的,面對歷史上每年300萬支步槍的巨大缺口,也就不用想著開發什麽AK-47了,半自動步槍也是夠嗆,因為你沒有足夠的彈藥產量。

  那麽,按照務實的原則,就老老實實地玩兒莫辛納甘步槍吧。

  莫辛-納甘步槍是一種旋轉後拉式槍機、彈倉式供彈的手動步槍,是俄羅斯軍隊采用的第一種無煙發射藥步槍。它采用整體式的彈倉,通過機匣頂部的拋殼口單發或用彈夾裝填。彈倉位於槍托下的扳機護圈前方,彈倉容彈量5發,有鉸鏈式底蓋,可打開底蓋以便清空彈倉或清潔維護。由於是單排設計而沒有抱彈口,因此彈倉口部有一個隔斷面器,上膛時隔開第二發彈,避免出現上雙彈的故障。在早期的槍型中,這個裝置也兼具拋殼挺的作用。

  莫辛-納甘系列步槍與毛瑟步槍系列、李-恩菲爾德步槍系列等其他同時代同類軍用步槍相比,其槍機設計顯得較為複雜,它的設計粗糙而且過時,整體的操作感覺也比這些步槍笨拙。但莫辛-納甘步槍的優點是易於生產和使用簡單可靠——這相對於工業基礎低、士兵教育程度低的俄羅斯帝國軍隊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尤其是惡劣的戰爭時期包需提高武器產量以滿足前線需要,而大量補充的戰鬥人員往往訓練時間不足。

  而且莫辛納甘步槍是國產貨,意味著在後勤和彈藥上比較有保障,事實上,朝鮮戰爭的志願軍戰壕中,1944式莫辛納甘步槍比新鮮出爐的AK-47更靠譜,因為後勤補給、備件和彈藥有保障。

  不過,即便是所謂“土”步槍(其實好槍是無所謂土不土的),也是有改進的空間的,尼古拉二世把歷史上俄羅斯帝國和蘇聯先後進行的比較大的改進應用在了莫辛納甘步槍上。同時莫辛納甘步槍的生產上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這槍居然到現在還沒有標準化,歷史上要到1910年進行若乾改進後才實現標準化,時間是俄羅斯帝國的生命,用在一戰中一點沒錯,從二月革命到美國參戰只有1個月,要是俄羅斯帝國挺過來,等到美帝介入,鼓舞人心和物資供應雙加成,沒準不會崩潰呢?不過歷史沒有什麽如果,俄國就是沒有挺住,所以就是崩潰了。

  尼古拉二世對莫辛納甘步槍主要進行了以下一些改進:采用新槍彈,原本的7.62×54mmR步槍彈的彈頭是圓頭彈,現在要替換以尖頭彈,這樣由於新槍彈的彈道曲線不相同,因此步槍的表尺也必須作出相應的改變——尼古拉二世把這個任務指派給在謝斯特羅列茨克兵工廠的工程師V.PKonovalov,讓他設計了新的弧形表尺,射程碼數也改為400~3,200大權(約284~2272米),還有一些細節的改動——取消了扳機護圈後面的鋼製手指擋板;采用新的槍管護箍;原有的背帶轉環被改為背帶挾槽,為此也改變了背帶的樣式;又在槍托上增加了手指凹槽以增加對後坐的控制效果,還有一個金屬製的橫銷安裝在手指凹槽的後端以增加槍機對後坐力的承受力;增加獨立的拋殼挺。

  此外,適當縮短步槍長度,安裝新的瞄準具,要求1906年後生產的步槍全部采用剖面呈圓形的機匣——因為原有采用六角形機匣的莫辛納甘步槍的槍管、槍托、機匣等備件還很多,仍然可資利用。

  改進之後的槍型被標準化,命名為M1891/05型步槍,水平差不多到了M1891/30型步槍的水平,以後還會再做改進。俄國政府斥資增建、擴建和升級兵工廠,包括在芬蘭的蒂卡科斯基兵工廠等。對改進後的莫辛納甘步槍,尼古拉二世一口氣就下了300萬支的第一筆訂單,以後的大訂單少不了,事關大戰的勝利和本人的小命,尼古拉二世可不能捏著錢袋子不放,兩人一把槍、三人一把槍的逸事聽聽就夠了,俄國軍隊還是要每人一把槍為好。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靜態戰和塹壕戰——當然在東線情況有差異,不知道是好還是壞,主要是對進攻者比在西線更有利。這意味著俄國在1914年會非常牛氣衝天,在1915年的時候至少在表面上會非常狼狽,在1916年和1917年上半年則是對峙和找回場子的時期。到了1917年下半年——如果一切沒有伴隨著尼古拉二世的退位而完結的話——就是德奧面臨總崩潰的時間了。

  突擊步槍,其實是一種適應機械化戰爭時代的武器,雖然表面上聯系不大,但它是同更活躍的作戰式樣、變化更快的戰線、機動的坦克、步戰車、摩托化部隊結合在一起的,它也和生產力的發展進步聯系在一起,半自動、全自動、摩托化、突擊步槍、戰略轟炸,乃至大縱深突擊、空地一體戰,電子戰、信息戰、網絡戰等等,這些高大上的名詞,本質上都是土豪這個詞在戰爭方面的體現。

  很遺憾的是,俄羅斯帝國不是土豪,至少現在還不是,大縱深是有的,突擊是不存在的,倒是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用於跑路,還有相當過剩的人力資源來當炮灰,這就是殘酷而又無奈的真相。

  這不是一句體制問題就能解決的,蘇聯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方法也不是、至少不完全是靠體制。之所以要扯一下體制問題,是因為來自未來的人嘛,最喜歡最關注的就是體制問題,因為你只要動動嘴,簽幾份文件,下幾道命令,就可以開始對體制問題的改革。如果真是體制問題,恭喜你,你成為了亞歷山大二世(當然你不會希望得到他的結局,所以,當心小命)。如果不是或者不全是體制問題的話,戈地圖會和你交流心得體會,他一定不會告訴你人家其實也很懷念當年做總書記時那超越所有前任的別墅,確實,八一九把人家嚇壞了……

  在軍工問題上,尼古拉二世面對的主要問題不是體制問題,他也不想做戈地圖,所以按照他在選擇合適步槍時的務實原則,他只能暫時把AK-47藏在心裡。

  一戰的環境下,炮灰作為消耗品,步槍是他們最好的配置,而暴風突擊隊之類的精銳部隊滲透,衝鋒槍比較劃算。突擊步槍反而不怎麽吃香,就算真的有更大的作用,性價比也是很成問題的。

  因此要給俄軍步兵在輕武器方面提供助力,尼古拉二世也隻好改進一下機槍和衝鋒槍了。

  目前,機槍的基本型就是馬克沁機槍了。

  19世紀末,俄羅斯帝國軍隊第一次接觸到馬克沁機槍。當時俄國軍官的陳舊觀念令人發笑,他們搖動著機槍的手柄,表示馬克沁是個大騙子,一個人根本不可能在一分鍾時間裡轉動手柄兩百下以上,又怎麽可能達到每分鍾六百發的射速呢?顯然,每分鍾六百分已經超出了他們的理解限度。

  還好馬克沁當場就親自操槍上陣,30秒打出333發子彈,在鐵一般的事實面前,終於成功讓俄國軍官對火力的認知有了一點進步,雖然只是一點。

  不過,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由於沙俄奇葩的宗教規定,不信仰任何宗教的外國人將被驅逐出境。這很令人費解,對於一個東正教為主要宗教的國家而言,難道猶太教徒就比無神論者要好?

  馬克沁恰好不信任何宗教,為了不被於是不得不在俄國官員的建議下改填宗教信仰為“新教徒”,不過等他結束了居留俄國的日子,就又回歸了無神論者的光榮行列……

  這種規定,哪怕是從最牽強附會的所謂維穩角度,也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它並不針對本國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如果不造反,顯然俄國政府也不會拿這些全體無神論者的人怎麽樣啊?

  所以尼古拉二世乾脆就取消了這條規定,省得阻礙俄國引進人才。反正俄國國內連和平教徒和猶太教徒都有,波蘭人和立陶宛人則是天主教,也不在乎多幾個無神論者,何況現在的沙皇陛下本人,在內心裡也是無神論者,當然,他是不會表現出來的。讓尼古拉二世去教堂做禮拜,他會比誰都要顯得虔誠,畢竟他本人也是領導著俄國的東正教麽,東正教能為我所用也沒什麽不好的。

  雖然過程曲折,這一次俄國人確實抓住了機會。俄國人發現,馬克沁機槍結構堅固,射速適中,非常適合機械化程度較低的俄羅斯帝國軍隊。此後多年,俄軍以及後來的蘇軍士兵都接受了馬克沁機槍的使用訓練,即便在蘇軍裝備了更新式的機槍之後依然如此。

  由於俄國工業當時發展得還不夠充分,俄軍早期裝備的馬克沁機槍都是英國的馬克沁公司製造的——英俄兩國這種關系也是奇怪,俄國第一艘破冰船是英國給俄國造的,俄國的機槍也是英國給俄國造的,不過話說回來了,奧匈的斯柯達兵工廠都幫俄國人修建兵工廠呢,英國和俄國這點交往也不算什麽難以置信的事情……

  當然,此後俄軍開始嘗試由本國的圖拉兵工廠來製造馬克沁機槍的槍管,然後一步步逐漸實現零部件的國產化,直到最後完全自製。

  按照歷史,1905年俄國已經自行製造了他們的第一種國產馬克沁——1905式馬克沁機槍,這種機槍槍體乾重69磅(約31公斤),全銅製的冷卻水筒注滿水後槍體重78磅(約35.4公斤)。

  尼古拉二世對這種本年出爐的國產貨做了一些改進,取消了大部分的銅材,把鋼材大量應用在機槍上,將昂貴的全銅冷卻水筒換成了鋼板衝壓件,前部的銅製端板也改用鋼材製造,這樣節約了成本,又增強了便攜性——經尼古拉二世改進後命名的M1905式馬克沁機槍,槍體乾重44磅(約20公斤),冷卻水筒滿水時重54磅(約24.5公斤),明顯減重不少。

  尼古拉二世在武器改進方面的一大原則是謹慎,他本人對於武器生產和製造缺乏足夠的了解,也沒有什麽獨創性的見地,所以很謹慎地采用已經由歷史證明的那些有益設計,至於在論壇上面得到的信息,他是很少采用的,以免壞了大事。尼古拉二世的另一大原則是實踐,對於武器設計,如果他能拿出圖紙,就拿出圖紙讓設計師參考和適當改動,如果沒有,那麽他隻提出指導思想,讓兵工廠自己探索細節,他隻負責評估結果,提出少量修改意見,噢,還有最重要的,掏錢。

  這一次對於機槍的改進,尼古拉二世掌握的資料算是比較充分,畢竟馬克沁是大名鼎鼎的。除了材料方面的改進,改進版的俄國馬克沁在冷卻水筒表面有衝壓的縱向凸凹,以改善冷卻水筒在溫度變化時的形變特性——否則在寒冷的冬季,結冰的冷卻水完全可能脹破水筒,而歷史上俄國1905/10式馬克沁的水筒表面則沒有這種設計,所以在一戰中吃了不少苦頭。

  此外,尼古拉二世還引入了歷史上從1911年開始采用的索科洛夫槍架,它有二個小輪和配有防盾的三腳架,可以根據需要選擇穩固的支撐方式,並可以讓機槍手快速轉移機槍。索科洛夫槍架一直用了四十多年,都沒有什麽大的變化,可見它的可靠性是不錯的。

  尼古拉二世在對機槍的改進中,非常重視衝壓技術,他知道歷史上俄國在馬克沁機槍的生產中已經應用了不少衝壓技術。雖然現在肯定做不到生產MG42機槍的水準,而且前已提及,尼古拉二世並不對在一戰中使用類似產品抱有多大的期望,但一戰的時候真的就搞不出來嗎?他還是有些不甘心。俄國衝壓生產的馬克沁機槍質量並不差,這讓他對機槍的進一步改進有了更大希望,也許一戰時真能開發出MG42機槍呢?不過話說回來,如果要早不早、要晚不晚,偏偏到1918年,在戰爭的末期才有了這種槍——在這種情況下,其實立馬大規模使用並不見得是好事,因為以後對於歐洲局勢,尼古拉二世還有著更深遠的打算……

  “唉,想了半天還是腦子裡一團亂麻。就讓我先忘了MG42和AK-47吧,反正現在想這些純屬白日做夢……”

  從白日夢中清醒過來的沙皇陛下,立足於實際,三個小時一口氣畫出一摞涵蓋66個零件的圖紙,活生生造出來一款易造亦用、領先世界的輕機槍。這就是DPM輕機槍。

  DPM輕機槍,是捷格加廖夫輕機槍的改進型號。捷格加廖夫輕機槍是一種十分實用的機槍。它的兩個主要缺點中,一個是射速大大落後於德軍MG42機槍,但是在一戰時期,它的射速並不落後於同時期的機槍。另外一個缺點就是重量太大,但是那時在二戰時期的缺陷,而在一戰時期,它比絕大部分主要型號的輕機槍都輕(包括麥德森輕機槍)。

  捷格加廖夫輕機槍采用導氣式,雙卡片閉鎖,彈盤供彈,只有一種射擊方式——連發,使用7.62X54mmR大威力有底緣槍彈,標尺射程1500米,戰鬥射速約80rds/min,全槍長1266mm,裝滿彈槍重8.4kg。

  捷格加廖夫輕機槍很適合俄羅斯的冬季寒冷氣候,它可以經受住零下30攝氏度以及更低的低溫考驗。

  更重要的是,捷格加廖夫DP輕機槍結構簡單,全槍只有65個零件,製造工藝要求不高,即便是學徒工也能把它造出來,適合大量生產,而且既可以用俄國慣用的整塊金屬切削,也可以用衝壓技術生產。而且槍的機構動作可靠。該槍槍管長605毫米,槍管內有4條右旋膛線,火線高276毫米。該槍為前衝擊發模式的導氣式工作原理,閉鎖機構為中間零件型閉鎖卡鐵撐開式(俗稱魚鰓撐板式),閉鎖時靠槍機框複進將左右兩塊卡鐵撐開,鎖住槍機;采用彈盤供彈,彈盤由上下兩盤合攏構成,上盤靠彈簧使其回轉,不斷將彈送至進彈口,該彈盤可容彈47發, 平放在槍身的上方。發射機構只能進行連發射擊,有經常性的手動保險。槍管與機匣采用固定式聯接,不能隨時更換。槍管外有護筒,下方有活塞筒,內裝活塞和複進簧。槍身的前下方裝有兩腳架。該槍瞄準裝置由柱形準星和帶V形缺口照門的弧形表尺組成。準星上下左右均能調整,兩側有護翼。表尺也有護翼,該護翼兼作彈盤卡筍的拉手。槍的表面寬大而平滑,不管弄得多髒,對射擊性能也不會有多大影響。

  而尼古拉二世采用的則是1944年的捷格加廖夫輕機槍的改進版,DPM輕機槍。

  比起捷格加廖夫輕機槍,DPM輕機槍的重量和尺寸都沒有太大變化,但也是有更好的改進——增加了一個小握把;保險機由扳機上訪改在了機匣右側;兩腳架改為固定於槍管套筒上訪可以快速更換槍管;同時把複進簧改在了槍尾內,以解決過熱時性能改變影響射擊。因此是66個零件,多一個零件,但可以看出設計變動很小。

  同時,尼古拉二世還提出了對於輕機槍的更廣泛應用的戰術要求——

  “輕機槍理應架設在前沿的散兵線上,以加強進攻中的分隊火力。輕機槍必須像步槍一樣可以任何姿勢——臥姿、跪姿、立姿、行進間端槍或夾持——進行射擊,並可突然開火以猛烈的點射或連續掃射打擊敵人。”

  槍支方面的變化,是一個嶄新的開始,標志著尼古拉二世開始引領俄國軍隊全面重視火力。正如近期沙皇陛下的一個爆炸性的言論:“不敢拚刺刀的是懦夫,不懂開步槍的是白癡!”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